-
题名中国非营利组织代表性问题之探讨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郭超
张志斌
蔡东进
-
机构
美国佐治亚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项目发展部
-
出处
《公共行政评论》
2009年第3期171-191,共21页
-
文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与志愿性部门发展迅速。非营利组织不仅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各种服务功能,并且日益成为传达民声与社会监督的管道。非营利组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供社会服务?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提供民意表达与社会监督?要回答以上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讨论非营利组织的代表性问题,即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代表其会员和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要求?论文依据"五维概念框架",通过"家园"和"春芽"两个案例,就五个方面来讨论中国非营利组织代表性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实质性代表、象征性代表、程序性代表、描述性代表和参与性代表。
-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实质性代表
象征性代表
程序性代表
描述性代表
参与性代表
-
Key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ubstantive Representatio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Formal Representation, Descriptive Representation, Participatory Representation
-
分类号
D632.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我国参政党的代表性转型
被引量:5
- 2
-
-
作者
钱牧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
-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8,共8页
-
文摘
政党的代表性问题是任何政党制度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性问题。我国参政党的代表性是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内容。实现象征性代表与行动性代表的有序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参政党代表性问题的实质所在。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分化重组冲击着各民主党派的传统社会基础,也造成了其代表性的转型困境:一是“强”代表与“弱”代表交叠形成的代表性失衡;二是界别交叉和代表性交叉形成的代表性趋同;三是象征性代表与行动性代表悖论形成的代表性虚置。新时代赋予了参政党更高的要求和使命,这迫切需要民主党派在代表性方面转型升级,通过健全党派代表性的相关机制建设,使其从象征性代表走向行动性代表。
-
关键词
参政党代表性
象征性代表
行动性代表
-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