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
1
作者 黄颖 遇文婧 +1 位作者 刘雪峰 刁桂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 【目的】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木本植物GST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克隆山新杨GS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GST基因在植物激素及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了3个PdbGS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dbGST1、PdbGST2和PdbGST3,cDNA全长分别为678、660和690 bp,编码氨基酸分别为225、219和229个,形成的蛋白质均为稳定亲水酸性蛋白,且均定位于细胞质。同时,这3个蛋白质均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典型结构,且其启动子区域具有能够响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激素的元件。此外,这3个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受外源植物激素或非生物胁迫诱导。【结论】3个PdbGST基因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响应非生物胁迫或外源植物激素的诱导,可能参与到杨树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模式 山新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黄颖 王晓东 遇文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8,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山新杨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PdbGSTU的抗病功能,为林木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与抗性种质。【方法】克隆PdbGSTU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植物激素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山新杨的过/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通过观察比较接种细链格孢菌后各植株叶片的表型和病斑面积,验证该基因的抗病功能;同时测定接种病原菌前后,野生型和转基因山新杨植株内过氧化氢含量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1)山新杨PdbGSTU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753 bp,编码氨基酸250个,对应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9.01 kDa,为稳定的酸性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dbGSTU蛋白与银中杨的蛋白KAJ6918316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PdbGSTU基因启动子序列含多种响应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2)RT-qPCR结果显示,PdbGSTU基因在山新杨顶芽表达量最高,在其根部表达量最低,且该基因受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1-氨基环丙基-1-羧酸3种植物激素诱导,均上调表达。(3)接种细链格孢菌后,野生型和抑制表达PdbGSTU基因植株的叶片上,病斑面积分别为6.42和16.46 mm2,而过表达PdbGSTU基因的植株叶片上,少部分接种点出现明显病斑,其余接种部分仅出现褪色。【结论】PdbGSTU正向参与山新杨对细链格孢菌侵染的抵御过程,可通过清除活性氧提高杨树对病原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山新杨 s-转移 细链格孢菌 抗病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桑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基因的诱导表达定量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赵国栋 卫正国 +5 位作者 张轶岭 高瑞娜 王瑞娴 张婷 李兵 沈卫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机体的解毒代谢和抗氧化中起重要作用。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机理,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GSTs基因在正常饲养野桑蚕5龄幼虫及用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处理...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机体的解毒代谢和抗氧化中起重要作用。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机理,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GSTs基因在正常饲养野桑蚕5龄幼虫及用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处理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Actin3内源参照基因对检测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表明:用敌敌畏和溴氰菊酯处理5龄幼虫24h后,GSTs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诱导转录水平存在差异,但GSTs基因在脂肪体中的诱导转录水平最高,其次为中肠,可能与这2种组织是野桑蚕主要的解毒器官有关。其中,GSTe2和GSTe5基因诱导转录水平相对较高,推测这2个基因可能主要参与野桑蚕对外源物质的解毒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桑蚕 -s-转移基因 组织 诱导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BmGSTd1)的诱导表达定量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国栋 卫正国 +1 位作者 李兵 沈卫德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1,共6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机体的解毒代谢和抗氧化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BmGSTd1)在家蚕体内的解毒和抗性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BmGSTd1基因在正常饲养及添食NaF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机体的解毒代谢和抗氧化中起重要作用。为探究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BmGSTd1)在家蚕体内的解毒和抗性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BmGSTd1基因在正常饲养及添食NaF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并采用家蚕Actin3、GAPDH、28S rRNA 3种内参照基因对检测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BmGSTd1基因在家蚕5龄幼虫各组织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且采用不同内参照基因结果不一致:分别以家蚕Actin3、GAPDH、28S rRNA基因为内参照,该基因转录水平最高的组织分别为中肠、丝腺、脂肪体。5龄第2天幼虫添食NaF对体内各组织中BmGSTd1基因的转录水平具有诱导作用,且在不同组织中诱导表达的情况不同,采用以上3种内参照基因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结果数据表明,中肠和脂肪体组织中的诱导转录水平最高,可能与这2种组织是家蚕主要的解毒器官有关。研究认为,检测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采用合适的内参照基因对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转移基因 家蚕组织 诱导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野生黄牡丹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分离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史倩倩 周琳 王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3-72,共10页
从已构建的云南野生黄牡丹花瓣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10个与花色素转运相关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蛋白同源性高的Unigene序列,分别命名为Pl GST1-10。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Pl GST1-10最大阅读框(ORF)序列扩增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和系统... 从已构建的云南野生黄牡丹花瓣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10个与花色素转运相关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蛋白同源性高的Unigene序列,分别命名为Pl GST1-10。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Pl GST1-10最大阅读框(ORF)序列扩增并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l GST5可能与花色素转运相关,包含1个6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个224个氨基酸的蛋白,含有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属于phi型GST;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Vv GST4、矮牵牛Ph An9、仙客来Ckm GST3、拟南芥At TT19、瓜叶菊Sc GST3和香石竹Dc GSTF2等花色素转运GST具有较高的相似性。Pl GST5在不同花色的花发育时期及盛开期的不同组织的qRT-PCR分析表明Pl GST5在花色素积累较多的组织中高丰度表达,在黄牡丹和紫牡丹的盛开期表达量最高,而在牡丹品种‘赵粉’和‘玉板白’的花发育早期表达量最高。推测Pl GST5参与黄牡丹花色素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牡丹 转移 花色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云引’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OsGST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毛小辉 魏毅东 +1 位作者 张建福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7-203,共7页
在对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的近等基因系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等方法,以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遗传背景,研究含有云引抗稻瘟病菌株"四川-4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抗病和感病材料,预测基因... 在对粳稻‘云引’受稻瘟病菌诱导的近等基因系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定量PCR等方法,以普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遗传背景,研究含有云引抗稻瘟病菌株"四川-43"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抗病和感病材料,预测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OsGST(Genbank序列号:Os05g0116100)对稻瘟病菌诱导的响应及响应程度的差别。利用RACE技术克隆目的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在近等基因系抗病材料的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中进行序列比对,寻找差异位点。结果表明,该基因与短柄二叶草中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基因亲缘关系最接近,结合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进一步论证该基因可能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抗病防卫相关基因、编码谷胱甘肽转移酶,将基因命名为OsGST。同时构建了该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干扰载体,为后续揭示其在感抗材料中响应稻瘟病菌程度差异的原因、研究其功能及抗病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引 近等基因 s-转移 序列分析 'Yuny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vGSTF的原核表达与酶活性鉴定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正宁 赵仁慧 +3 位作者 吴旭江 别同德 高德荣 张伯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9-1222,共4页
簇毛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v GSTF)是1个受白粉病诱导增强表达基因,本研究将其构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分离纯化重组蛋白Hv GSTF,并对其进行活性鉴定。重组蛋白Hv GSTF的分子量为29 200,浓度为0.84 mg/ml。重... 簇毛麦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Hv GSTF)是1个受白粉病诱导增强表达基因,本研究将其构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分离纯化重组蛋白Hv GSTF,并对其进行活性鉴定。重组蛋白Hv GSTF的分子量为29 200,浓度为0.84 mg/ml。重组蛋白Hv GSTF具有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双重活性,酶活力分别为(5.32±0.22)U/mg和(20.54±0.42)m U/mg。Hv GSTF可能参与了簇毛麦与白粉病互作,但是否参与了簇毛麦受白粉菌侵染后产生的活性氧的清除与调节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转移 HvgstF基因 过氧化物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荞谷胱甘肽转移酶(FtGST)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海霞 李双江 +2 位作者 李成磊 陈惠 吴琦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76,共7页
采用RACE技术,从苦荞(Fagopyrum tatarium)中克隆得到一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rotein,FtGST)基因。序列分析表明,FtGST基因全长DNA序列和cDNA序列编码区分别为746 bp和666 bp,DNA序列含有一个长度为80 bp(342-42... 采用RACE技术,从苦荞(Fagopyrum tatarium)中克隆得到一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rotein,FtGST)基因。序列分析表明,FtGST基因全长DNA序列和cDNA序列编码区分别为746 bp和666 bp,DNA序列含有一个长度为80 bp(342-421 bp)的内含子;开放阅读框(ORF)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tGST基因推导的蛋白质含有Tau家族典型的底物结合口袋、谷胱甘肽结合位点(G-site)和疏水性底物结合位点(H-site)氨基酸残基,表明FtGST为Tau家族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转移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3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凌云鹤 李静 +3 位作者 景兵 李春莲 肖恩时 王中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98,共7页
从向日葵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得了3个对盐胁迫有响应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EC 2.5.1.18)GST基因,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分析,得知这3个基因属于Tau型GST,并将它们命名为HaGSTU26(HanXRQChr04g0127901)、HaGSTU8(HanXRQChr06g0177581)... 从向日葵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得了3个对盐胁迫有响应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EC 2.5.1.18)GST基因,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分析,得知这3个基因属于Tau型GST,并将它们命名为HaGSTU26(HanXRQChr04g0127901)、HaGSTU8(HanXRQChr06g0177581)、HaGSTU27(HanXRQChr10g0316331),然后以向日葵Sk02R为试验材料,克隆这3个基因,并进行了不同组织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HaGSTU26基因组为1674bp,CDS(编码蛋白序列)长666bp,编码221个氨基酸,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HaGSTU8基因组为2271bp,CDS长654bp,编码217个氨基酸,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HaGSTU27基因组为663bp,CDS长663bp,编码220个氨基酸,由1个外显子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向日葵HaGSTU26、HaGSTU8、HaGSTU27基因在不同组织(根、幼叶、成熟叶、茎、幼茎、苞叶)中表达量不同,其中,HaGSTU26基因和HaGSTU27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而HaGSTU8基因在苞叶中表达量最高,但这3个基因均在成熟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在不同胁迫条件下,测定这3个基因在向日葵幼苗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盐及ABA胁迫下,基因表达量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盐胁迫下,HaGSTU26基因在12 h后相对表达量最高,HaGSTU8及HaGSTU27基因表达量在3h后相对表达量最高。在ABA胁迫后,HaGSTU26及HaGSTU27基因表达量在12 h后相对表达量最高,HaGSTU8在24 h后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冷胁迫下,HaGSTU26和HaGSTU27基因上调表达,它们分别在3、24 h后相对表达量最高,HaGSTU8基因下调表达,其相对表达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热胁迫条件下,这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在24 h后表达量最高。以上结果说明这3个基因对不同非生物胁迫(盐、ABA、冷、热胁迫)均有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s-转移gst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相对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DaGSTe1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俊宁 代鲁鲁 +1 位作者 张然然 陈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6-122,132,共8页
【目的】克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以揭示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华山松大小蠹克服寄主抗性及物质转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RT-PCR和RACE克隆华山松... 【目的】克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特征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以揭示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华山松大小蠹克服寄主抗性及物质转运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RT-PCR和RACE克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幼虫、蛹和雌雄成虫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cDNA全长为973bp的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并命名为DaGSTe1(GenBank登录号:KJ637332),其编码一个由2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质量约为23.567ku,理论等电点为7.90。华山松大小蠹DaGSTe1与山松大小蠹DpGSTe1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最高,达94%。根据对系统发育树的分析推测,DaGSTe1属于Epsilon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DaGSTe1蛋白三维结构包括一个N端结构域和一个C端结构域,其中N端结构域包括典型的4个β片层和3个α螺旋(β1α1β2α2β3β4α3),C端结构域包括5个α螺旋(α4α5α6α7α8)。DaGSTe1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不同发育期均有表达,其中在雄性成虫中的表达量最大,为幼虫和蛹的8倍,雌性成虫的4倍。【结论】克隆得到了华山松大小蠹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基因DaGSTe1,推测该基因具有降解寄主毒素的作用,而且参与华山松大小蠹雄性特异性激素的转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大小蠹 s-转移 基因克隆 发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薇甘菊颈盲蝽谷胱甘肽S-转移酶PmGSTd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传光 泽桑梓 +3 位作者 朱家颖 季梅 刘凌 张乃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79-2184,共6页
薇甘菊颈盲蝽(Pachypeltis micranthus)是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重要天敌昆虫,专食薇甘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代谢有毒化合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探明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可为深入研... 薇甘菊颈盲蝽(Pachypeltis micranthus)是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重要天敌昆虫,专食薇甘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代谢有毒化合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探明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可为深入研究其在薇甘菊颈盲蝽与寄主互作中的作用奠定基础。采用RACE技术克隆薇甘菊颈盲蝽GST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m GSTd1基因全长977 bp,共编码24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7.28 kDa,N端1-18号氨基酸为信号肽,与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GST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在雌、雄虫的各部位均有表达,且皆表现为足部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雄虫各部位的表达量(残体除外)均显著高于雌虫,雄虫翅膀、触角、足部、残体中的表达量分别是雌虫相应部位的4.49倍、2.11倍、1.68、1.33倍。雌虫触角和残体中PmGSTd1的表达量基本相同,翅膀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部位;雄虫触角与翅膀中的表达水平基本相同,残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部位。薇甘菊颈盲蝽PmGSTd1是属于GST Delta家族的分泌蛋白,此基因功能可能包括代谢食物源毒素、降解气味分子及飞翔肌的结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颈盲蝽 s-转移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heta基因(GSTT)的克隆及其在5龄幼虫丝腺中的表达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淑荣 刘丹梅 李文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70,共5页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一种解毒酶。为明确柞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heta(GSTT)在柞蚕丝素蛋白准备和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柞蚕GSTT基因,并分析其在5龄幼虫丝腺中的表达规律。根据家蚕GST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一种解毒酶。为明确柞蚕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heta(GSTT)在柞蚕丝素蛋白准备和合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克隆了柞蚕GSTT基因,并分析其在5龄幼虫丝腺中的表达规律。根据家蚕GST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柞蚕GSTT基因的cDNA序列(651 bp,编码21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EU54149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家蚕GSTT的同源性为89%。利用柞蚕18S核糖体蛋白基因作为内参,对柞蚕GSTT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柞蚕GSTT的mRNA表达量在5龄第4天达到最高,后期逐渐下降。研究表明,在柞蚕丝素蛋白合成的5龄期,GSTT表达量大量提高,推测其主要功能为帮助柞蚕排除体内过多的氨基酸,以达到排毒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丝腺 转移-theta基因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Sigma1基因(BxGSTs1)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步勇 问荣荣 +1 位作者 李秀伟 马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6-164,共9页
【目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及原核生物体内的多功能同工酶,在生物机体的有毒物质代谢、亲脂化合物转运、抗氧化应激反应、抗诱变及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克隆松材线虫... 【目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及原核生物体内的多功能同工酶,在生物机体的有毒物质代谢、亲脂化合物转运、抗氧化应激反应、抗诱变及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克隆松材线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Sigma1基因(BxGSTs1),研究BxGSTs1基因特性、组织表达特性及耐药胁迫表达特性。为揭示BxGSTs1基因在线虫有毒物质代谢方面的具体功能奠定基础。也为寻找潜在靶标基因,防治松材线虫病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松材线虫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松材线虫BxGSTs1基因CDS序列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基因组织表达定位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药剂胁迫下BxGSTs1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利用RNAi沉默技术及药剂处理试验,对BxGSTs1基因具体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松材线虫BxGSTs1基因CDS序列全程468 bp,编码15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含有N端结构域“GST_N”和C端结构域“GST_C_Sigma_like”。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BxGSTs1蛋白与秀丽隐杆线虫GST蛋白(NP_494882.2)同源性最高为37%,进化树聚在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原位杂交试验表明,BxGSTs1基因主要在松材线虫的食道腺及生殖部位附近表达。qPCR分析显示,BxGSTs1基因在药剂鱼藤酮、盐酸左旋咪唑胁迫时表达均上调。RNAi沉默显示,dsRNA处理抑制了BxGSTs1基因的表达,虫态表型无明显变化。但dsRNA处理后的松材线虫在鱼藤酮和苦参碱药剂胁迫时,出现死亡率增加现象。【结论】从松材线虫中克隆得到1条谷胱甘肽S转移酶Sigma类基因(BxGSTs1),该基因可能在线虫抗氧化应激及解毒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线虫防治的潜在药物靶标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s-转移基因 克隆 原位杂交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甲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LsGSTe1的表达及其与甲酸乙酯耐受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严毅 许抗抗 +2 位作者 杨洪 胡大鸣 杨文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探究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LsGSTe 1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在烟草甲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扩增LsGSTe 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 【目的】探究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LsGSTe 1的分子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在烟草甲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扩增LsGSTe 1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LsGSTe 1在烟草甲不同发育阶段(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蛹、低龄成虫、高龄成虫)及高龄幼虫不同组织(表皮、中肠、脂肪体、马氏管)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甲酸乙酯熏蒸胁迫后的5龄幼虫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采用RNAi技术沉默烟草甲5龄幼虫LsGSTe 1基因,通过生物测定分析烟草甲对熏蒸剂甲酸乙酯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获得LsGSTe 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MN480468),开放阅读框长684 bp,编码227个氨基酸,N端和C端均存在催化保守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属于GSTs的Epsilon家族。qPCR结果表明,LsGSTe 1在烟草甲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高龄幼虫期的表达量较高;表达部位主要在幼虫脂肪体,其次为中肠和表皮,而在马氏管中的表达量最低。LC 30(10μL/L)和LC 50(20μL/L)浓度的甲酸乙酯对烟草甲5龄幼虫熏蒸胁迫后,LsGSTe 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2.96和5.80倍。RNAi结果发现,RNAi 48 h和72 h后,LsGSTe 1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79.9%和83.0%,沉默效率显著;RNAi 72 h后,ds LsGSTe1注射组与对照(ds GFP组)相比,LC 50浓度的甲酸乙酯处理5龄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了32.4%。【结论】推测LsGSTe 1基因可能参与了烟草甲对甲酸乙酯的代谢与解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甲 s-转移 基因表达 甲酸乙酯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侵染对青蛤(Cyclinasinensis)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罗凯娅 刘欣欣 +1 位作者 葛端阳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5-740,共6页
在鳗弧菌胁迫下测定了青蛤血清及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利用SMART cDNA文库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到青蛤σ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CsGSTS)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CsGSTS基因的表达过程。结果表明,青蛤的CsGSTS基因cDN... 在鳗弧菌胁迫下测定了青蛤血清及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利用SMART cDNA文库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筛选到青蛤σ型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CsGSTS)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CsGSTS基因的表达过程。结果表明,青蛤的CsGSTS基因cDNA全长793bp,编码206个氨基酸,具典型的GST-N和GST-C结构域。血清中的GSTs活力在感染后6—24h显著升高(P<0.01),肝脏GSTs活力在6—12h显著下降(P<0.05),48—96h又明显上调(P<0.01);肝脏CsGSTS基因表达水平在胁迫后3—6h降低,24h显著升高,48h达到最大值,约为对照组的3倍。说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及其基因表达参与了青蛤的免疫应答反应。该研究为探索贝类的抗病害免疫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转移(gsts) 活力 Csgsts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抗病功能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立功 孟庆林 +2 位作者 张匀华 刘志华 王志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5-643,共9页
为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向日葵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在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从向日葵耐病品种龙食葵2号中克隆了1个GST的c DNA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 为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向日葵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在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从向日葵耐病品种龙食葵2号中克隆了1个GST的c DNA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55.45k D,等电点为5.16,命名为Ha GSTU1(Gen Bank登录号为KR071872);Ha GSTU1蛋白属于GST的Tau家族,推测是一种无信号肽的细胞质蛋白,其N端结构域包含结合GSH的G位点,C端结构域包含特异结合底物的H位点;Ha GSTU1与一个橡胶树GST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7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根、种子和茎,在盘中的表达量最低;干旱、盐、草酸、核盘菌及其代谢物均能诱导向日葵Ha GSTU1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著变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基因导入烟草,提高了转基因烟草叶片对核盘菌的抗性。对抗性株系烟草G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测定发现,转基因烟草叶片中GST和GPX酶活性较野生型提高约2倍,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两种酶活性显著升高。初步推断Ha GSTU1具有抗核盘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s-转移基因 基因克隆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两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cDNA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程炜轩 梁旭方 +2 位作者 李观贵 王琳 杨宇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537-543,共7页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著名的肉食性鱼类,容易成为环境毒素的富集体.论文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鳜鱼去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结构及进化上的地位,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了鳜鱼肝脏可溶性al...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著名的肉食性鱼类,容易成为环境毒素的富集体.论文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鳜鱼去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结构及进化上的地位,采用RT-PCR及RACE法,分离、克隆得到了鳜鱼肝脏可溶性alpha型(GSTA)和rho型(GSTR)基因cDNA全序列.结果表明,鳜鱼肝脏GSTA、GSTR全长分别为1052bp、935bp,其中5′-UTR分别为118bp、55bp,3′-UTR分别为262bp、202bp,分别编码223、225个氨基酸.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鳜鱼GSTA与GSTR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分类所处的位置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转移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鳜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香苷对家蚕谷胱甘肽-S-转移酶部分基因的诱导表达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婷 卫正国 +4 位作者 高瑞娜 王瑞娴 赵国栋 李兵 沈卫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6,共7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是对一种机体的解毒代谢起重要作用并可以被诱导的酶系。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家蚕Bombyx mori GSTs基因与植物次生物质芸香苷代谢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双跟踪标定定量PCR(dual-spike-i...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s)是对一种机体的解毒代谢起重要作用并可以被诱导的酶系。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家蚕Bombyx mori GSTs基因与植物次生物质芸香苷代谢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双跟踪标定定量PCR(dual-spike-in qPCR)方法,用5×10^(-1),5×10^(-2),5×10^(-3) ng/μL 3个浓度芸香苷溶液处理家蚕5龄幼虫,并对各组织中GSTs Epsilon家族不同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5×10^(-2) ng/μL的芸香苷溶液能诱导GSTs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在中肠中,BmGSTe1,BmGSTe2和BmGSTe6的诱导转录水平较高,在诱导后24 h达到最大值;在脂肪体中BmGSTe1,BmGSTe6和BmGSTe7的转录水平相对较高且分别在诱导后2 h,2 h和4 h达到最大值;而GSTs基因在马氏管中表达量均很低或者检测不到表达。与5×10^(-2) ng/μL浓度相比,5×10^(-1)ng/μL的芸香苷溶液诱导后各基因的转录水平上升的幅度较小并且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而5×10^(-3) ng/μL浓度的芸香苷溶液并不能使GSTs基因的诱导转录水平发生变化。结果提示,家蚕GSTs Epsilon家族基因对芸香苷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s-转移基因 芸香苷 双跟踪标定定量PCR 诱导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胁迫下厚壳贻贝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慧慧 何建瑜 +1 位作者 赵荣涛 薛超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4-280,共7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因对环境污染反应灵敏,且具有降解毒物、抗氧化等作用常被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分子;厚壳贻贝对环境污染物具有很强的耐受性,是重要的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生物,因此研究厚壳贻贝GST分子及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因对环境污染反应灵敏,且具有降解毒物、抗氧化等作用常被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分子;厚壳贻贝对环境污染物具有很强的耐受性,是重要的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生物,因此研究厚壳贻贝GST分子及其表达特征,对正确使用其进行海洋环境污染预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同源克隆法获得厚壳贻贝GST部分序列(Gene Bank序列号为KC176684),经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初步推断所得到的GST基因为pi型。鉴于铜和镉是目前海水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铜和镉胁迫后GST在厚壳贻贝血液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铜(Cu2+浓度为20μg/L)和镉(Cd2+浓度为200μg/L)胁迫均造成GST高水平表达,但最高表达量出现的时间略有差别,Cu2+出现在刺激后第10 d,表达量为对照组的6.95倍,Cd2+则出现在第15 d,约为对照组的6.11倍,说明GST参与了厚壳贻贝重金属的解毒过程,且对于不同重金属胁迫的解毒能力稍有不同。鉴于厚壳贻贝GST对重金属刺激的敏感作用,可将其作为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监测的生物指示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s-转移(gst) 重金属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学尧 王建新 +2 位作者 郭艳琼 张建珍 马恩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0-526,共7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是一类广泛分布的多功能超家族酶系,其中Omega家族GST在昆虫体内担负重要生理功能。为探讨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Omega家族GST功能,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1条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Om...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是一类广泛分布的多功能超家族酶系,其中Omega家族GST在昆虫体内担负重要生理功能。为探讨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Omega家族GST功能,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1条飞蝗谷胱甘肽S-转移酶Omega家族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LmGSTo1(GenBank登录号:JQ750592)。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738bp,编码245个氨基酸。该酶含有N-端和C-端2个结构域,N-端结构域由5个β-折叠和3个α螺旋组成,包括4个GSH结合位点;C-端结构域由8个α螺旋组成,含有5个底物结合位点。Real-timePCR结果表明,LmGSTo1在飞蝗不同龄期均有表达,在胃盲囊和中肠表达量较低,在前肠、马氏管、肌肉和脂肪体表达量较高;溴氰菊酯处理可导致LmGSTo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mGSTo1基因功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s-转移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