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背根神经节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与酸敏感性离子通道3和辣椒素受体1的共存研究(英文)
1
作者 张婷 王旭翾 +3 位作者 张靖 史娟 李会莉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5-580,共6页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2/3在伤害性信息从外周向脊髓传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证明在大鼠中mGluR2参与了机械性超敏和热超敏的形成,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揭示背根节(DRG)中mGluR2和酸敏感性离子通道3...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2/3在伤害性信息从外周向脊髓传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证明在大鼠中mGluR2参与了机械性超敏和热超敏的形成,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揭示背根节(DRG)中mGluR2和酸敏感性离子通道3(ASIC3),一个多觉机械性感受器,或者和热伤害性感受器辣椒素受体(TRPV1)的共存情况。结果显示:mGluR2主要存在于DRG神经元的胞浆中。计数结果显示DRG中35.85%的神经元呈mGluR2免疫阳性。在这些阳性神经元中,82.61%为小细胞(直径小于30μm);5.79%为中等细胞(直径为30~50μm);11.59%为大细胞(直径大于50μm)。进一步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切片上可观察到分别有42.45%和79.78%的小型mGluR2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ASIC3或TRPV1免疫阳性。以上结果提示mGluR2主要存在于DRG中的小神经元中,这些神经元通常被认为是外周Aδ-或C-纤维传入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在这类神经元中mGluR2与ASIC3或TRPV1均有大量共存,提示这些共存可能与机械性或热超敏的产生或者维持有着重要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 酸敏感性离子通道3 辣椒素受体1 背根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uR2/3受体在不同年龄大鼠背侧蜗神经核的表达
2
作者 高尚 金晓杰 程雪峰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450-453,共4页
目的研究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亚型GluR2/3(Glutamate recptor 2/3)在不同周龄大鼠蜗神经核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luR2/3亚型在不同年龄(1~16周)SD大鼠(... 目的研究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受体亚型GluR2/3(Glutamate recptor 2/3)在不同周龄大鼠蜗神经核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luR2/3亚型在不同年龄(1~16周)SD大鼠(Sprague-Dawlay rat)背侧蜗神经核中的表达,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其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1周龄大鼠蜗神经核中无明显表达,2周时开始出现该受体的表达,3周时亦有极少量表达,4周时表达有明显增加,以后依次递增,至9周时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并稳定于16周。各周龄受体均表达于包膜及胞浆中。电镜下(6周、10周)时见胶体金主要沉积于线粒体,部分可见于粗面内质网及胞浆。结论出生后GluR2/3在蜗神经核的含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听觉发育及可塑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受体(glur2/3) 背侧蜗神经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单侧耳蜗损伤后蜗核中GluR2/3受体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楚铜 金晓杰 王家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83-283,284,288,T0002,共4页
目的观察单侧耳蜗损伤后不同时段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唑-4-丙酸(alpha-amino-3-hyd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ate,AMPA)受体亚型谷氨酸受体2/3(glutamate receptor2and3,GluR2/3)在大鼠耳蜗核的表达的变化,为外周损伤后听觉... 目的观察单侧耳蜗损伤后不同时段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唑-4-丙酸(alpha-amino-3-hyd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ate,AMPA)受体亚型谷氨酸受体2/3(glutamate receptor2and3,GluR2/3)在大鼠耳蜗核的表达的变化,为外周损伤后听觉中枢重组的分子机制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方法手术破坏耳蜗各回,制造单侧耳蜗损伤模型;FITC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后2、4、6、8、12、24h和3、7d的GluR2/3亚型在SD大鼠听觉中枢中的表达。结果①损伤后各组健侧GluR2/3受体表达的强弱各组间以及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后2h即可观察到术侧蜗核胞浆中受体表达增强,6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弱,至第3d时低于正常水平;③正常对照组和健侧的蜗核中,GluR2/3受体主要分布在胞膜,膜周胞浆和突触上;而术侧蜗核中GluR2/3大都分布在胞浆中,胞膜上表达减弱。结论单侧耳蜗损伤后可导致术侧蜗核中GluR2/3在胞膜上的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受体2/3 单侧耳蜗损伤 蜗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单侧耳蜗损伤后下丘中GluR2/3受体的变化
4
作者 楚铜 金晓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单侧耳蜗损伤后短时间内谷氨酸受体2/3(glutamate receptor 2 and 3,GluR2/3受体)在大鼠下丘的表达变化,为探讨外周损伤后听觉中枢重组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耳蜗损伤造模后2 h、4 h、6 h、8 h、1... 目的观察单侧耳蜗损伤后短时间内谷氨酸受体2/3(glutamate receptor 2 and 3,GluR2/3受体)在大鼠下丘的表达变化,为探讨外周损伤后听觉中枢重组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耳蜗损伤造模后2 h、4 h、6 h、8 h、12 h、24 h、3 d、7 d及正常对照组,每组4只,前8组动物用手术方法制造单侧耳蜗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造模完成后于相应时间点采用FITC标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GluR2/3受体在下丘的表达变化。结果GluR2/3受体主要位于胞膜及膜周胞浆中,胞核周弱表达或无表达;造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术侧下丘中GluR2/3受体相对灰值比较,术侧与健侧比、手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大鼠单侧耳蜗损伤7天内术侧下丘中GluR2/3表达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受体2/3 单侧耳蜗损伤 下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通过上调mGluR2/3表达抑制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异常电活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平 耿小飞 +1 位作者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23-534,共12页
目的:探讨运动通过上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2/3)表达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异常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n=9)和6-羟基多巴胺(6-OHDA)造模组(6-OHDA组,n=40)。... 目的:探讨运动通过上调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mGluR2/3)表达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异常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n=9)和6-羟基多巴胺(6-OHDA)造模组(6-OHDA组,n=40)。6-OHDA造模组采用神经毒素6-OHDA注射于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FB),建立偏侧损毁PD模型大鼠,假手术组于相同部位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经鉴定符合PD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6-OHDA安静组(PD组,n=9)、6-OHDA+运动组(PD+Ex组,n=9)和6-OHDA+运动+mGluR2/3拮抗剂组(PD+Ex+APICA组,n=9)。运动组于手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干预(11 m/min,30 min/day,5 d/week,4 weeks)。运动+mGluR2/3拮抗剂组每次运动前,采用微量注射泵将mGluR2/3拮抗剂APICA注射到纹状体内,注射体积为1μ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和纹状体TH免疫阳性纤维终末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纹状体mGluR2/3的表达水平。采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对各组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进行记录。结果:APO诱导的旋转行为测试和T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PD大鼠模型可靠,成模率为67.5%。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PD组纹状体mGluR2/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纹状体mGluR2/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电生理分析结果表明,与Control组相比,PD、PD+Ex和PD+Ex+APICA组纹状体MSNs平均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纹状体MSNs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5);与PD+Ex组相比,PD+Ex+APICA组纹状体MSNs平均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1)。与Control组相比,PD组纹状体神经元局部场电位(LFPs)在β频段(10~30 Hz)节律性振荡功率出现异常增加(P<0.01),PD+Ex组纹状体神经元LFPs在β频段(10~30 Hz)节律性振荡功率较PD组显著降低(P<0.05),PD+Ex+APICA组纹状体神经元LFPs在β频段(10~30 Hz)节律性振荡功率较PD+Ex组异常增加(P<0.01)。与Control组相比,PD组动作电位(spike)在β频段(10~30 Hz)诱发的LFP波形平均(STWA)值显著升高(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STWA值显著降低(P<0.05);与PD+Ex组相比,PD+Ex+APICA组STWA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兴奋性显著增加,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功率显著增加,spike与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同步化程度显著增加;运动干预可使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兴奋性、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功率以及spike与LFPβ频段节律性振荡的同步化程度均显著降低;纹状体微量注射GluR2/3拮抗剂可使运动的积极效应消失,进一步证实mGluR2/3在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运动依赖可塑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成为PD治疗药物研发的新的靶向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 PD模型大鼠 纹状体 中等多棘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1蛋白83位点氨基酸对PDZ结构域的影响
6
作者 冯永 乔木 +3 位作者 卢宇婷 蒋亚建 王娜 朱丽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研究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 kinase 1)蛋白PDZ结构域内83位点赖氨酸(K83)对PICK1和AMPA受体GluR2亚单位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对PICK1 PDZ结构域和GluR2 C末端4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对接模拟,然后将K83进行虚拟... 目的:研究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 kinase 1)蛋白PDZ结构域内83位点赖氨酸(K83)对PICK1和AMPA受体GluR2亚单位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对PICK1 PDZ结构域和GluR2 C末端4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对接模拟,然后将K83进行虚拟点突变,计算并观察突变后结构和键能的改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野生型全长PICK1 cDNA质粒为模板,构建点突变质粒,与野生型GluR2共转到HEK293T细胞,观察两者在细胞内定位和分布的改变。结果:当野生型PICK1与GluR2共转染时,HEK293T细胞有大量PICK1和GluR2共定位的集簇(cluster)。当我们把构建的PICK1突变体与GluR2共转染时,不同的突变体表现出不一样的改变。结论:改变K83位点的氨基酸结构,很可能会改变PICK1 PDZ结构域与GluR2 C末端结合所形成的疏水、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使得PDZ结构域与GluR2 C末端的结合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蛋白质构象 蛋白质类/化学 受体 谷氨酸/代谢 计算机模拟 PICK1 PDZ结构域 glur2亚基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