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59个北天EGO天体方向上的分子云^(12)COJ=2-1和J=3-2频谱观测研究
1
作者 李志广 何金华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65,共26页
为了研究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分子云与其它分子云之间的差异,对北天的59个作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Spitzer延展绿色天体(Extended Green Objects,简称EGOs)视线方向进行了分子云^(12)CO J=2-1和J=3-2频谱观测,并与文献中对同一批天体方向... 为了研究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分子云与其它分子云之间的差异,对北天的59个作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Spitzer延展绿色天体(Extended Green Objects,简称EGOs)视线方向进行了分子云^(12)CO J=2-1和J=3-2频谱观测,并与文献中对同一批天体方向观测得到的^(12)CO J=1-0频谱数据合并进行分析.对与EGO天体成协的分子云(简称EGO分子云)和其它non-EGO分子云进行了CO多跃迁谱线强度和宽度的统计比较分析.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两类分子云的气体温度分布、密度分布、速度场分布对观测数据统计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决定是否有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键因素可能并不是巨分子云的质量是否足够大,而是巨分子云的引力塌缩程度足否充分(即分子云团块的体积填充因子是否足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形成 星际介质 谱线与谱带 分子 亚毫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暗云G 011.0970–0.1093的多种分子氘化增丰差异性与气态CO耗损
2
作者 师昆鹏 冯思轶 +1 位作者 林淑婷 高乐涵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9,共17页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线的成图(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而K描述角动量在分子主轴方向的分量),对G 011.0970-0.1093纤维状分子云末端的一对比邻云团进行了观测.尽管在870μm波段下它们都表现出与连续谱流量峰值成协,但在70μm波段下,它们呈现出明亮与暗弱的对照特性.对这两个云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该极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尘埃温度高度耦合;(2)70μm明亮云团的气体尘埃温度从中心(约17 K)到包层边缘呈递减趋势,这预示着云团内部可能已经有原恒星形成;70μm暗弱云团中心较边缘更冷(约11K)更致密(约5×10^(22)cm^(-2)),且氢分子柱密度与尘埃温度存在强反相关,故外部辐射可能主导该云团加热;(3)在pc尺度上,气态C^(18)O的耗损率f_(D)(C^(18)O)与HCO^(+)的氘化率存在强正相关,且气态C^(18)O在冷且致密的DCO^(+)主导云团耗损f_(D)(C^(18)O)高达7;(4)在气体尘埃温度从10 K到20 K,氢分子柱密度从10^(22)cm^(-2)到10^(23)cm^(-2)的变化环境里,HCO^(+)、N_(2)H^(+)、HNC在更.为致密冷暗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明显,HCN则在稍温暖且70μm明亮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更大,而NH3氘化率在此环境中没有明显变化.这些不同分子氘化增丰的差异性可能源自其气体尘埃反应路径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星际介质:分子 亚毫米: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阶段大质量团块中的HCN、HNC、HCO^(+)和CN化学性质研究
3
作者 李宏杰 何玉新 +2 位作者 周建军 加尔肯·叶生别克 周冬冬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34,共22页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和丰度比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统计,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CN(1-0)、HCO^(+)(1-0)、HCN(1-0)和HNC(1-0)的积分强度和柱密度中值随着演化阶段的增加都呈现增加趋势,这与理论预期相符.然而单一分子进行的柱密度和丰度统计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以示踪的演化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I(CN)/I(HNC)、I(CN)/I(HCN)和I(HCN)/I(HCO^(+))的积分强度比随演化阶段递增(I代表分子的积分强度),是潜在的用来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演化的探针;N(CN)/N(H2)、N(HNC)/N(H2)和N(HCN)/N(HCO^(+))的中值随演化阶段单调递增(N代表分子的柱密度),有希望作为示踪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化学探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观测数据的限制,不能获得各分子的光学厚度,受光学厚度影响得不到可靠的柱密度,从而得不到可靠的丰度,最终影响对丰度比化学时钟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丰度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星形成区的云核和星团
4
作者 尹佳 江治波 +2 位作者 杨戟 陈志维 王敏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7-373,共17页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恒星:主序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河画卷(10°≤l≤20°)^(13)CO&C^(18)O致密结构形态分析
5
作者 肖焱山 张海霞 +7 位作者 黄瑶 江治波 陈志维 郑胜 张鹏 罗骁域 蒋禹 潘雪姣 《天文学报》 2025年第5期106-120,共15页
致密分子云团块是恒星形成的场所,其形态特征与分子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该项工作基于紫金山天文台13.7 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的银经(galactic longitude,l) 10°≤l≤20°和银纬(galactic latitude,b)|b|≤5°.25范围... 致密分子云团块是恒星形成的场所,其形态特征与分子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该项工作基于紫金山天文台13.7 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的银经(galactic longitude,l) 10°≤l≤20°和银纬(galactic latitude,b)|b|≤5°.25范围的数据,对^(13)CO(J=1-0)&C^(18)O(J=1-0)致密结构进行了形态分类和分析.利用Facet Clumps检测算法对C^(18)O谱线数据示踪的分子云核进行了检测和人工证认,共获得了544个C^(18)O分子云核.该区域约5.97%的^(13)CO团块内部存在C^(18)O核.以是否存在C^(18)O核将^(13)CO团块分为了两类,发现包含C^(18)O核的^(13)CO团块的峰值、流量、角面积显著大于不含C^(18)O核的^(13)CO团块样本,两类样本的离心率和形状因子没有明显差异.此外,也对^(13)CO团块和C^(18)O核的形状因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C^(18)O核的速度方向积分强度轮廓明显更接近圆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带 方法: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