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水河两种荷马条鳅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及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雪 唐琼英 +1 位作者 刘飞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6-362,共7页
研究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赤水河两种荷马条鳅属(Homatula)鱼类(红尾荷马条鳅和短体荷马条鳅)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了对在长江上游其他几个水系分布的同种鱼类进行比较,分析其生物地理学过程。遗传多... 研究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赤水河两种荷马条鳅属(Homatula)鱼类(红尾荷马条鳅和短体荷马条鳅)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了对在长江上游其他几个水系分布的同种鱼类进行比较,分析其生物地理学过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水系135尾红尾荷马条鳅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4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36和0.00493;其中,赤水河种群的分别为0.891和0.00208。3个水系52尾短体荷马条鳅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0.821和0.01105;赤水河种群的分别为0.646和0.00390。基于ML和BI法构建的单倍型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物种各自构成单系,且得到较强支持。红尾荷马条鳅各种群地理格局分布明显,赤水河种群为并系类群位于分支基部。在短体荷马条鳅支系中,岷江与沱江两个水系的个体相互聚类在一起,而赤水河群体聚成一个分支。赤水河与其他水系不存在共享单倍型,表现了明显的隔离和差异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由于这些水系之间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推测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地质运动造成的水系隔离,而是历史时期水位的高低变化造成鱼类种群的扩散和隔离。错配分析支持赤水河两物种种群扩张的推断,但中性检验却并非全部支持,显示种群历史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荷马条鳅属 CYT b 遗传多样性 谱系生物地理学 种群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的长江中上游大鳞马口鱼遗传多样性及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分析
2
作者 高嘉昕 俞丹 刘焕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1-373,共13页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上游干流及汉江等9条支流13个地理种群的大鳞马口鱼Opsariichthys macrolepis Yang et Huang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并探讨其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结果显示,414尾大鳞马口鱼样本中共检测...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长江上游干流及汉江等9条支流13个地理种群的大鳞马口鱼Opsariichthys macrolepis Yang et Huang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并探讨其谱系生物地理学过程。结果显示,414尾大鳞马口鱼样本中共检测到79个单倍型,整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01)和核苷酸多样性(π=0.129421)均较高。基于单倍型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显示,所有单倍型分为2个谱系(A和B),谱系A分布于中游支流汉江、清江,谱系B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沅江,表现出东-西方向的空间差异。分子钟估算显示,2个谱系于早更新世(~1.34 Ma)分化。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1624~0.99827,除个别种群外,多数地理种群呈现高度分化,说明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隔离。空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大鳞马口鱼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结构,特别是老鹤河、任河、清江地理种群分化显著。贝叶斯天际线分析显示,大鳞马口鱼各地理种群的扩张和收缩时间为0.01~0.04 Ma,可能与冰期-间冰期旋回有一定关联。推测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更新世冰期的更迭对长江中上游大鳞马口鱼的遗传分化以及种群动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马口鱼 遗传多样性 谱系生物地理学 细胞色素b基因 更新世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奠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9,共7页
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 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快速崛起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本学科的发展做了初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生物地理学 进展 分支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谱系生物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西太平洋海洋动物谱系地理演化格局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利军 任慧敏 +1 位作者 许莎莎 张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8-486,共19页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拥有大量浅海大陆架、边缘海和岛屿,孕育了全球最丰富的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尤其是作为该区域陆源物质输入、两大洋能量汇聚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东印度三角,在全球海洋生物分布和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域,拥有大量浅海大陆架、边缘海和岛屿,孕育了全球最丰富的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尤其是作为该区域陆源物质输入、两大洋能量汇聚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东印度三角,在全球海洋生物分布和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结合物理海洋和化学海洋环境,通过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等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归纳分析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海洋动物谱系生物地理演化格局及其可能的成因。具体结果如下:(1)雷州半岛-海南岛、冰期暴露的台湾海峡和长江冲淡水等沿岸海区,阻碍了海洋动物在海区间的扩散,南海、东海和黄、渤海广布类群,多由一个星状辐射谱系组成,种群经历最近的数量扩张和区域扩散,而仅分布于南海的物种,一般具有多个深度分歧的遗传谱系,种群呈现出数量平衡状态,同一广布物种的南海和东海种群,因区域海洋环境差异,种群数量动态演化历史不同;(2)黑潮影响区的沿岸广布类群,黑潮海流促进了顺流扩散、限制了跨海流基因交流;(3)东印度三角区,存在"华莱士线"、"赫胥黎线"和"印度洋-太平洋线"等生物地理边界,该区域海洋或咸淡水溯河洄游动物多呈现为分布在生物地理边界两侧的2个遗传谱系;(4)西太平洋,存在与目前东西向大洋环流垂直的南北向跨赤道扩散和基因流现象,可能受到目前南北向随季节反转的沿岸流和深层海流影响;(5)印度洋东西海岸共享物种,受印度洋西向赤道流影响,海洋动物多由东印度洋向西印度洋跨洋扩散;(6)西印度洋广布物种/类群,呈现了两种不同种群分化格局——遗传同质均一种群和深度分化的遗传谱系;(7)东、北印度洋和南海区域共享大量物种,可能是海盆间双向扩散的结果;(8)海洋生物谱系生物地理进化史信息,可以用于地质事件、海洋环流和古气候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西太平洋 生物多样性 谱系生物地理学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动力学 迁移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中国橙黄豆粉蝶遗传分化和谱系生物地理研究
5
作者 陈可可 罗阿蓉 +5 位作者 王运良 司成才 黄敦元 苏成勇 郝家胜 朱朝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25-1535,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橙黄豆粉蝶Colias fieldii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及其系统发生关系,推测其起源及分化时间,并探讨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方法】对2006-2018年采集的中国23个橙黄豆粉蝶地理种群的115头个体样品的4个... 【目的】分析中国橙黄豆粉蝶Colias fieldii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及其系统发生关系,推测其起源及分化时间,并探讨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方法】对2006-2018年采集的中国23个橙黄豆粉蝶地理种群的115头个体样品的4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NDI和ND5)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 v.7.0,DnaSP v.5.0和Arlequin v.3.5.1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以其他近缘豆粉蝶种类作为外类群,采用IQ-TREE,MrBayes v.3.1.2,Network v.4.6和BEAST v.1.8.3等软件重建橙黄豆粉蝶的系统发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并使用宽松分子钟以及前人的时间标定推测橙黄豆粉蝶的起源和分化时间;结合现今橙黄豆粉蝶的生物地理分布特点和第四纪以来的地球环境背景,探讨其历史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成因。【结果】橙黄豆粉蝶种群4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NDI和ND5)片段长度分别为648,699,393和777 bp,这4个基因的串联序列总长为2517 bp,具有明显的AT偏倚特征。基于4个线粒体基因序列,供试橙黄豆粉蝶23个地理种群115头个体中共检测出18个单倍型,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677±0.048和0.00066±0.00007,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橙黄豆粉蝶种群的18个单倍型分为2个具有明显地理分布格局的支系(Ⅰ和Ⅱ),支系Ⅰ包含13个单倍型,主要来自陕西、河南、甘肃、安徽、湖北、四川、青海及云南部分地区的种群;支系Ⅱ由5个单倍型组成,主要来自云南部分地区及西藏的种群;单倍型网络图与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AMOVA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种群遗传分化(64.36%)来自于橙黄豆粉蝶种群两单倍型支系间,各分支内的遗传分化较小(35.64%)。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支系Ⅰ的种群未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而单倍型支系Ⅱ的种群在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扩张事件发生的时间(0.085 Ma)位于末次冰盛期前的间冰期,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间冰期温暖湿润的高原气候以及森林草原扩张、强降雨减少等因素造成的。【结论】橙黄豆粉蝶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祖先可能在距今48万年前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现今横断山区一带),之后,由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轮回事件、东南亚季风以及栖息地环境的影响而分化为2大支系并逐渐向低海拔地区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黄豆粉蝶 遗传分化 单倍型 线粒体基因 分子年代测定 谱系生物地理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