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赞赏这种自我超越——就“谢晋模式”与章俊松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晓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25-25,共1页
拜读章俊松先生《对“谢晋模式”的再探讨》(《电影评介》,1992年第四期),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但文中所述之观点,实不敢苟同。尤其把《清凉寺钟声》开掘人类心灵层面“表现出来的象征意蕴”,归结为“谢晋在探索过程中一种创作矛盾的反... 拜读章俊松先生《对“谢晋模式”的再探讨》(《电影评介》,1992年第四期),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但文中所述之观点,实不敢苟同。尤其把《清凉寺钟声》开掘人类心灵层面“表现出来的象征意蕴”,归结为“谢晋在探索过程中一种创作矛盾的反映——在哲学观念的嬗变完成后,缺乏体验和体现这种新颖创作思维的生活积累”,是不恰当的。现不揣冒昧阐释拙见,就教于章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模式 电影评介 创作思维 生活积累 导演阐述 《芙蓉镇》 象征意蕴 现实主义精神 思想意蕴 哲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凉寺钟声》看创作嬗变的得失——对“谢晋模式”的再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松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7-7,共1页
《清凉寺钟声》是谢晋继影片《最后的贵族》后,又一部旨在探索人的生命意识的新作。这两部影片因其思想立意和叙述方法有异于谢晋以往的影片,因而引发了人们对谢晋近期创作嬗变的极大关注。众多评者肯定其艺术上超越的求索精神:从以往... 《清凉寺钟声》是谢晋继影片《最后的贵族》后,又一部旨在探索人的生命意识的新作。这两部影片因其思想立意和叙述方法有异于谢晋以往的影片,因而引发了人们对谢晋近期创作嬗变的极大关注。众多评者肯定其艺术上超越的求索精神:从以往偏重于对人的政治命运的描述,转向对人生和人的生命意识等人类母题的深沉开掘。对此,我们可不敢恭维。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和参与意识的名导演,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已经形成的创作优势而改弦易辙。事实证明,这种走淡化社会生活背景和远离现实的创作路子,其效果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模式 创作思维 现实主义精神 母题 人的生命 超越的 电影创作 生活背景 《天云山传奇》 政治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谢晋模式”的再思考
3
作者 汪雄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4-15,共2页
曾有一段时期,电影界有人提出了“谢晋模式”这个概念,并对之大加征伐。如果一位导演,循规守旧,在艺术探索上裹足不前,这固然是不应该的。但是,简简单单地把注重戏剧冲突,故事性强,长于抒情的影片类型给予否定,岂不又步入了另一种极端?... 曾有一段时期,电影界有人提出了“谢晋模式”这个概念,并对之大加征伐。如果一位导演,循规守旧,在艺术探索上裹足不前,这固然是不应该的。但是,简简单单地把注重戏剧冲突,故事性强,长于抒情的影片类型给予否定,岂不又步入了另一种极端? 第五代导演崛起后,淡化情节,推崇理念,并以之作为尺度衡量艺术品位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时髦,也阻隔了观众和银幕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模式 第五代导演 戏剧冲突 艺术品位 革命历史题材 影片制作 艺术创新 艺术探索 《天云山传奇》 《芙蓉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生”仪式:谢晋电影语言与“现代化”
4
作者 聂欣如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变化与彼时“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思潮不无关系,而这一思潮背后更有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立足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仪式化表达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与观念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谢晋在大变革的时代既顺应了“现代化”的要求,也坚持了传统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仪式 谢晋 谢晋电影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讽刺力——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志敏 赵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30,共6页
对于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谢晋模式"讨论,即使是从纯粹纪念的角度,二十多年之后,也到了给出一个是非曲直的结案陈词的时候了。从时代变迁、历史检验和蝴蝶效应的双重角度可以重新审视谢晋模式讨论。1986年7月18日年轻学... 对于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谢晋模式"讨论,即使是从纯粹纪念的角度,二十多年之后,也到了给出一个是非曲直的结案陈词的时候了。从时代变迁、历史检验和蝴蝶效应的双重角度可以重新审视谢晋模式讨论。1986年7月18日年轻学者朱大可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的2000字短文,"一不小心由文学研究卷入了电影批评",其后果却是在中国的电影批评界掀起了一场"谢晋电影模式"讨论的轩然大波。这件事情的不合常理,与洛伦兹的蝴蝶效应不合常理几乎完全一样。可是尽管朱文有严重错误,却无人理会,且并不妨碍其后一系列附和和拔高式文章的炮制出炉,"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观点被进一步提出,谢晋电影成了电影界知识分子展现其优雅才能的学术演练场。理论准备似乎还没来得及充分就绪,理论批判的目标就出现了。谢晋导演似乎一下子就从天之骄子变成了被以严肃口吻揶揄挤兑的艺术弃儿,就连辩护者也无力回天。这次冲击波对谢晋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谢晋的电影创作思路受到重创,以《最后的贵族》为标志,这位曾经无与伦比地执著于电影艺术的创作者进入了其电影创作的休克状态和转型期。鉴于当时的处境,钟惦棐先生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题为《谢晋电影十思》的文章,但其对谢晋电影及其讨论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深入思考及得出的结论,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领会其良苦用心,这些都应该得到重新解读,意在以史为鉴,汲取历史的教训。这次讨论,尽管在当时撼动了中国主流电影传统模式的稳定形态,但历史本身的讽刺与羞辱从来都是辛辣的、有力度的。我们看到,在高度产业化的利益驱动之下,一度被撼动了的传统模式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加具有左右逢源的修辞性姿态强势全面回归!好莱坞虽江郎才尽,但却依然故我、踌躇满志继续大规模地征服世界,更具讽刺性的是,这种回归的理论的呼喊与细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粗犷有力、肆无忌惮和明白无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效应 谢晋模式 电影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晋: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高峰 被引量:9
6
作者 尹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谢晋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均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传统的最高成就。这一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电影叙事手段,用戏剧性、典型化的方法基本... 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谢晋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均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体现了中国电影伦理情节剧传统的最高成就。这一传统采用现实主义电影叙事手段,用戏剧性、典型化的方法基本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编制故事。从《孤儿救祖记》、《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到谢晋的电影,都体现了这一被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传统。谢晋电影在其发展的第一阶段有如下特点:其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女性,且其起点比较低。这个女性从家庭里跑出来,成为孤独无助的人,找不到理想和出路。而就在这个时候,她会遇到一个比她更成熟、更年长的男性。这个男性一般都是革命理想的象征,他会帮助她去克服种种困难,使她从孤独无助的状态中得以解脱,从而渡过危机,超越自我,最后进入到一个革命大家庭当中去。在谢晋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影片的故事模式发生了变化,往往是某个男性主人公被冤屈,被打成"右派",或被流放,受到社会排斥;最后影片中最漂亮、最善良的女人却喜欢上这个被排斥的男人,最终用家的温暖、用女性的温暖和情感的温暖去抚慰他被集体所排斥时产生的创伤。第三阶段的谢晋电影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困惑的挣扎状态,而这一阶段同时也伴随着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谢晋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基本结束,虽然他自己还是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无法真正让电影回到大众生活当中去,因为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谢晋电影,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没有观众,所以这个时期他逐渐退出了电影的中心舞台。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永远都是高峰,但谢晋电影在两个时代都是高峰。从1949年到1976年,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之一。如果说有的艺术家是超前时代的话,那么谢晋就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他更多地把传统、西方、当代结合到一起,一直保持和时代同步,成为中国主流电影30年的代表。谢晋是谢晋时代的高峰,而且也是中国电影黄金时代不可逾越的经典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 谢晋模式 中国电影传统 伦理情节剧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时代中“诗的咏叹”与“文的自觉”——谢晋电影风格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晓妍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1-84,共4页
一、转型时代与“谢晋模式”讨论转型时代指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时期,例如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再比如建国以来到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及本文将要谈及的改革开放时期。转型时代的核... 一、转型时代与“谢晋模式”讨论转型时代指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时期,例如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再比如建国以来到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及本文将要谈及的改革开放时期。转型时代的核心特征在于“变”,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一轮社会转型,是解放思想需要正视的一种新的社会场域时,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解放思想活动,就需要审视由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甚至市场化使然的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基元和现实过程。[1]正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80年代以来的价格双轨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双百方针”的重新提出、伤痕文学的兴起等现实存在构成了转型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催发着思想解放。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便产生于这一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格双轨制 转型时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思想 谢晋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 社会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八十年代谢晋电影研究中的家国叙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5-79,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谢晋模式的批判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也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讨论。批判的一方认为他将家庭的圆满作为体制对个体压制的补偿,不仅缺乏"现代意识"还无力承担思想探索的文化使命;辩驳的一方却认为应当看到谢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谢晋模式的批判引起了极大的争论,也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讨论。批判的一方认为他将家庭的圆满作为体制对个体压制的补偿,不仅缺乏"现代意识"还无力承担思想探索的文化使命;辩驳的一方却认为应当看到谢晋电影中的反思意识和从民族文化中所汲取的人伦理想。批判的声音曾一度占据上风,但当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再次梳理和认识辩论几方的观点,那些谢晋电影中曾被批判的家国关系的处理方式,已然成为展现国家形象体现国家意识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谢晋模式 家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影厂真的不见了
9
作者 陈绍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12,共1页
笔者半年前的拙作《上影厂不见了》,仅就上影的娱乐片不及兄弟厂发表个人的一孔之见,觉得能够展现上影风格、反映上影水平的优秀影片不见了,意欲呼唤上影厂能够奋起直追,重振上影雄风。最近“百花奖”“金鸡奖”名单公布,笔者从头至尾... 笔者半年前的拙作《上影厂不见了》,仅就上影的娱乐片不及兄弟厂发表个人的一孔之见,觉得能够展现上影风格、反映上影水平的优秀影片不见了,意欲呼唤上影厂能够奋起直追,重振上影雄风。最近“百花奖”“金鸡奖”名单公布,笔者从头至尾反复仔细搜寻,上影厂真的不见了!上影厂榜上无名,使我们这些上影厂的崇拜者不禁大失所望,不免为之痛心疾首。作为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上影厂规模大、资格老,阵容齐、实力强,捧“百花”、抱“金鸡”本该十拿九稳,笃定泰山,然而这次上影厂无缘问津“双奖”,“花”落“鸡”飞,虽然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不知上影人是否感到愧对上海的江东父老? 如果说“百花”是平民百姓投票产生,其中不乏缺少艺术观赏能力的下里巴人,不识阳春白雪之类的艺术珍品的话;那么由行家权威评选的“金鸡”应该跑不掉了,但是上影厂非但没有抱到“金鸡”,而且连提名的份也挨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百姓 江东父老 中国电影 艺术珍品 创作思想 献礼片 主旋律影片 革命理想 谢晋模式 令人痛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