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建鼓”一词考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安其乐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9-121,共3页
-
文摘
关于音乐学术语"建鼓"一词的产生年代,学者们依据的文献不同,其观点也各有不同。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建鼓一词的各类历史文献记载层出不穷。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国语.吴语》、《管子.桓公问》和战国楚简中的记载最为珍贵,这些文献中对建鼓渊源的追述和制鼓原理的描述很值得我们关注。
-
关键词
建鼓
产生
年代
谓宾结构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简洁、整齐、生动——谈古汉语活用词的修辞效果
- 2
-
-
作者
范欧金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2年第3期92-96,共5页
-
文摘
一个词在句中被用作别类的词,充当别类词的语法职务,在语法学中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方式。本文打算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下这一修辞方式,讨论的范围限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为了称说方便,姑且把这种词称为“活用词”。一在古汉语中,许多活用词是为了简化句式而使用的。因为它除了本身的词义外,还兼表一个与它活用后的语法职务相应的词义;在句意中这两个词义按一定的语法关系结合为一个词组的意思;从而改变普通句式的结构,使句子由繁变简,造成结构简洁的修辞效果。如:
-
关键词
修辞效果
修辞方式
不及物动词
句式
谓宾结构
词义
语法现象
语法关系
句子结构
句子成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汉语惯用语
- 3
-
-
作者
崔奉春
-
出处
《汉语学习》
1980年第6期26-30,共5页
-
文摘
惯用语指的是各种语言中富于民族特点的一种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带有特殊语感的习惯性词组。它属于熟语,但不同于成语,也不同于谚语、格言和歇后语,它在内容、结构和功能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要表示一个人代人受过,有时不说“受冤枉”之类的话,而采取形象的说法,说“背了黑锅”。“背黑锅”就是一种惯用语。我们不能把它的含义理解成一般自由词组的意思,即:“脊梁上背负着黑色的锅”,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精练、形象的比喻。在朝鲜语中表示类似的意思却用另一种说法:“(头上)戴上了胡芦瓢” 汉语惯用语,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四种: 一种是利用其比喻意义的。比如:“敲边鼓”,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有从旁边敲鼓助威的动作,但作为惯用语的“敲边鼓”,意思是以此打比方:好象从旁边敲鼓一样帮人说话或助威。同样的意思在朝鲜语中不采取这样的比喻,而采取“扇簸箕”“摇扇子”
-
关键词
惯用语
汉语
谓宾结构
惯用词
朝鲜语
从旁边
语感
比喻意义
说法
基本意义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