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称”与“意谓”——一段分析哲学的历史
1
作者 王路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196,197,共17页
弗雷格的Bedeutung一词是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影响并推动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和研究。该词中译文有“指称”“所指”和“意谓”。国内出版的《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一书采用了“意谓”这一译语。本文认为,该词是哲学用语,但是与... 弗雷格的Bedeutung一词是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影响并推动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和研究。该词中译文有“指称”“所指”和“意谓”。国内出版的《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一书采用了“意谓”这一译语。本文认为,该词是哲学用语,但是与逻辑相关,与真相关,与语义层面的认识相关。正确认识弗雷格的相关论述,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弗雷格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区别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区别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和真之条件,从而更好地认识分析哲学的实质,促进和推进我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义 句法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尔逊·古德曼的再现理论:密集充满的指谓
2
作者 黄应全 周琪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6,共8页
纳尔逊·古德曼提出了一种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再现理论,其内容包括否定和肯定两方面。在否定方面,古德曼认为再现与相似性无关,再现不等于模仿,透视法不会使图画变得更逼真,写实主义只是一个习惯问题,等等。在肯定方... 纳尔逊·古德曼提出了一种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再现理论,其内容包括否定和肯定两方面。在否定方面,古德曼认为再现与相似性无关,再现不等于模仿,透视法不会使图画变得更逼真,写实主义只是一个习惯问题,等等。在肯定方面,古德曼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上首先把再现说成是一种指谓,然后用密集性和充满性说明再现的特殊性,得出再现就是密集充满的指谓的结论。古德曼这种再现理论本质上意味着图画与语言一样,不是供人去看的而是供人去读的,这极大地违背了我们的常规直觉,所以受到比尔斯利、沃尔海姆、斯克鲁顿、沃顿等分析美学代表的尖锐批评,但这正是古德曼再现理论的价值:激发了美学界对再现问题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现 描绘 相似性 密集性 充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程明道“生之谓性”说的已有解释与可能的圆教解释
3
作者 肖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及其附录中,对理学中的圆融表述,如道即器、性即气等,进行了独特的解释,也梳理了佛家华严、天台两种圆教。但是牟宗三判定程明道有圆教思想的依据,只有其“道亦器,器亦道”之说法,而对其“生之谓性”说则不予圆... 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及其附录中,对理学中的圆融表述,如道即器、性即气等,进行了独特的解释,也梳理了佛家华严、天台两种圆教。但是牟宗三判定程明道有圆教思想的依据,只有其“道亦器,器亦道”之说法,而对其“生之谓性”说则不予圆融性解释,仅视为性气不离的一滚说。牟宗三对后者的已有解释与朱子的解释有类似处,但与王阳明的解释有异,亦未必符合程明道原意。在后期对佛学的专题研究中,牟宗三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圆教思想,精准地阐释了圆教的本质——法性与无明“同体相即”,并由此判定天台圆教为真正圆教,而以华严圆教只是别教一乘圆教。与此同时,牟宗三持此新的圆教标准重新分判了儒家学说,以王龙溪之“四无”说为别教一乘圆教,而以胡五峰之“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说为儒家真正圆教。从牟宗三后期的圆教标准,以及他前期肯定程明道有圆教思想的行为来看,亦可予程明道“生之谓性”说以圆教性的解释。如果这一重新解释能够成立,则儒家的圆教会有更加充实饱满的形态,而不只是胡五峰孤零零的一句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程明道 生之 分解说 圆融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4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语义特征的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德岁 张国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8-630,共13页
谓词性成分作主语和宾语在语义层面存在着不对称性。语言事实表明,谓词性主语的事物性、指称性、使因性一般都高于谓词性宾语,指称性与陈述性的强度是主宾语位置上不同谓词之间在意义上最重要的区别,指称性抑或陈述性的确立不仅与词性相... 谓词性成分作主语和宾语在语义层面存在着不对称性。语言事实表明,谓词性主语的事物性、指称性、使因性一般都高于谓词性宾语,指称性与陈述性的强度是主宾语位置上不同谓词之间在意义上最重要的区别,指称性抑或陈述性的确立不仅与词性相关,也与句法成分密不可分。从指称内涵来看,谓词性主语以转指方式为主,倾向于指代由某一动作引发的行为事件或事物的静态属性,注重其整体性与外延性;谓词性宾语以自指方式为主,倾向于指代动作的过程与内容(即动作行为本身)或事物的动态属性,注重其时间性与内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性主语 词性宾语 语义特征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3-105,共3页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谓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谓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美学 充实之 礼乐并重 德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说饰句副词和饰谓副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德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7,共7页
饰句副词为能够修饰句子的副词,饰谓副词为只能修饰谓语的副词。语气副词很多是饰句副词,其他类副词也有不少是饰句副词;语气副词和关联副词也有一些是饰谓副词。影响饰句副词话题化的因素很多,既有句法上的,也有语义、语用上的。
关键词 饰句副词 副词 句法 语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述谓性“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 被引量:8
8
作者 金晶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92,共10页
文章通过句法、语义特征两方面的考察发现,汉语里存在具有谓词性语类特征的"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该格式与程度意义密切相关,其中的谓词性成分必须是本身就具备等级性(gradability)的形容词、状态动词,或是在状态、结... 文章通过句法、语义特征两方面的考察发现,汉语里存在具有谓词性语类特征的"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该格式与程度意义密切相关,其中的谓词性成分必须是本身就具备等级性(gradability)的形容词、状态动词,或是在状态、结果领域能够被投射到具有程度意义的属性维度上的动词;其中"这/那个"之后的谓词性成分没有发生名物化,指示词的语法功能也与"指示/指别"无关,而是体现出强化程度意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词 词性成分 等级性 程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谓词性宾语的句法地位 被引量:7
9
作者 石定栩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3-502,共10页
谓词性成分在充当宾语时会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文献中常提到的是有些谓宾可以用"什么"来提问,而有些谓宾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一般都认为可以用"什么"提问的谓宾已经"事物化"了,而用"怎... 谓词性成分在充当宾语时会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文献中常提到的是有些谓宾可以用"什么"来提问,而有些谓宾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一般都认为可以用"什么"提问的谓宾已经"事物化"了,而用"怎样"提问的则保留了谓词的地位。事实上"什么"和"怎样"的对立与词类地位无关,而是同提问对象的句法地位相关。能够用"怎样"提问的谓宾实际上是宾语小句的谓语,本身并不具有宾语的地位,而真正的谓词性宾语只能用"什么"提问。根据带宾语动词的句法特性,可以将谓词性宾语进一步分为名词化了的和名物化了的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性宾语 “什么”和“怎样” 名词化 名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 被引量:3
10
作者 向世陵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为叹美之意。人不能言说"人生而静"的天性本身,但可以通过人的修道或澄治之功对天性施加影响。从天地之大德经絪緼化醇到生之谓性,表现为一种经由"生"之善道而从一般本体到具体人物之性的生成过程,因而天下无性外之物。但天道性命的客观普遍性需要"通之以道"才能实现,这既是指心超越形气的束缚而实现内外、己物一体,也是因为性道一体乃在于人"天德"自足。自足的天德会有污坏,需要敬治以"复旧",回复到"天然完全自足"的"本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性 生之 性善 天命之 性无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满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9,共8页
本文回顾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体词谓语句的研究状况,涉及对这类句子的界定、结构、意义、分类、性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近些年出现的对体词谓语现象进行认知考察的情况。文章最后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该问题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体词 结构 意义 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之为本性的名学释证——对《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之解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21,共10页
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是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之论辩中最为核心的一章。作者通过对此章的解读,试图表明:一,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论辩,有着深刻的名学背景;二,告子通过"白"色的比喻,将人性理解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外在... 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是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之论辩中最为核心的一章。作者通过对此章的解读,试图表明:一,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论辩,有着深刻的名学背景;二,告子通过"白"色的比喻,将人性理解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外在属性;三,孟子反对"生之谓性"是在"白之谓白"的意义上反对告子;四,孟子对于"性"的理解更接近本性(或自性),而非属性;五,生长揭示事物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之 白色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入日本的宋代剔彩漆器及其名谓考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振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68,共6页
雕漆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自唐代以来,中国的雕漆艺术蓬勃发展。其中的剔彩工艺在宋代已经达到了臻致完善的程度。然而,有关中国宋代剔彩漆器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国内的漆艺史学界受到的关注尚不多见。本... 雕漆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自唐代以来,中国的雕漆艺术蓬勃发展。其中的剔彩工艺在宋代已经达到了臻致完善的程度。然而,有关中国宋代剔彩漆器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国内的漆艺史学界受到的关注尚不多见。本文便借助流传于日本的珍贵宋代剔彩漆器资料以及诸种古代文献所提及到的相关记录,对宋代剔彩漆器的状况进行观察,并对中国剔彩漆器名称在日本的变化展开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漆器 剔彩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中的符号指谓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长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127,共9页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入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入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它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范畴 符号指 异质性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取向的扬弃——《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疏解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美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47,共9页
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来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克服认知主义的错误。对于《孟子》中极为重要的"生之谓性"之辨,传统上充满了分歧。理学之朱熹,心学之牟宗三,都认为孟子否定了"生之谓性"说。心学主流与气学派都肯定"... 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来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克服认知主义的错误。对于《孟子》中极为重要的"生之谓性"之辨,传统上充满了分歧。理学之朱熹,心学之牟宗三,都认为孟子否定了"生之谓性"说。心学主流与气学派都肯定"生之谓性"这个命题本身,即认为人的现实生存活动造就人的本质。"生之谓性"的本义恰好区分于"白之谓白"的理解,后者是一种基于认识论的普遍主义执取,而前者注目的则是生存论的切己之行。行动或行事的具体活动,是孟子论性的起点和归宿。孟子言性,一方面关注普遍性的担保问题,另一方面更突出个体性的生命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生之 白之 普遍性 个体性 认知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目录学的角度探论“不歌而诵谓之赋”——马积高先生《赋史》关于赋体论述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新文 张家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9,共5页
对于《汉志》"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一说法,较为普遍的解释是指赋在传播形式上"不歌而诵"的特点。如马积高先生《赋史》认为这是关于赋体特征的"探本之论",指出"赋是一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但是,... 对于《汉志》"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一说法,较为普遍的解释是指赋在传播形式上"不歌而诵"的特点。如马积高先生《赋史》认为这是关于赋体特征的"探本之论",指出"赋是一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但是,学界也有《汉志》此语之"赋"不是指赋体而是指"赋诗"的不同意见。本文从目录学的角度切入,即从《七略》《汉志》著录诗赋及其序论撰写体例方面进行探析,从而得出新的解释:(1)从诗、赋二体的著录而言,诗可歌可诵,赋则不歌而诵;(2)从《诗赋略序》及《七略》叙论撰写体例看,"不歌而诵"是界定赋体;(3)汉代诵读辞赋及汉赋创作的实际,是"不歌而诵谓之赋"观念形成的现实依据;(4)后代的解读已使"不歌而诵谓之赋"的本义由晦而显。总之,此说原意当是指赋具有"不歌而诵"的特点,而不是指所谓"赋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歌而诵谓之 马积高 赋史 赋体 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谓词性主宾语语用文化的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德岁 张学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在话语功能、信息结构、语用标记、自由度等语用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对称性。考察发现,谓词性主语是话题,谓词性宾语是焦点;谓词性主语是话题焦点,在对举结构中也可用作对比焦点,而谓词性宾语则是自然焦点;谓词性主... 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在话语功能、信息结构、语用标记、自由度等语用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对称性。考察发现,谓词性主语是话题,谓词性宾语是焦点;谓词性主语是话题焦点,在对举结构中也可用作对比焦点,而谓词性宾语则是自然焦点;谓词性主语一般是已知的定指成分,谓词性宾语通常是非定指的新信息;谓词性主语可用语气词、代词以及语音停顿来标示,谓词性宾语则是用数量词来标记;谓词性主语的自由度高于谓词性宾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性主宾语 语用文化 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告子的“生之谓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为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21,共8页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生之 孟子 性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广州话谓词性的“形+名”组合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小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29,163,共5页
广州话有部分"形+名"组合是谓词性的,颇具特色。其句法性质比较复杂,最主要的功能是作谓语。这种组合的特点是:1.不具类推性。2.程度量级有趋大的倾向。3.一般不具有形容词的重叠功能。该现象并非当代广州话新兴的特点,其生... 广州话有部分"形+名"组合是谓词性的,颇具特色。其句法性质比较复杂,最主要的功能是作谓语。这种组合的特点是:1.不具类推性。2.程度量级有趋大的倾向。3.一般不具有形容词的重叠功能。该现象并非当代广州话新兴的特点,其生成的动因是,话语交际中言者先突出所要强调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话 词性 “形+名”组合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异质性?——从定义的指谓分析来看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长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22,共8页
异质性跟同质性相对,其含义和关系在"种+差"的定义形式中展示得最为典型。定义的主词是属词,意指一个属;谓词有两个:种词——表示一个种,以及差词——表示此属跟他属的差别。种词和属词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属词的外延完全被种... 异质性跟同质性相对,其含义和关系在"种+差"的定义形式中展示得最为典型。定义的主词是属词,意指一个属;谓词有两个:种词——表示一个种,以及差词——表示此属跟他属的差别。种词和属词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属词的外延完全被种词的外延所包含,种词的意义完全被属词的意义所包含,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逻辑推导以此为基点。差词跟种词和属词的关系都是异质性的:属词以属下所有个别事物为对象,种词通过属词也最终以这些事物为对象,但差词却以这些事物身上的某种偶性为对象,并不以这些事物本身为对象,所以差词跟属词和种词之间无论在外延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不存在严格的可比性,它们之间结合的根据仅仅在于认知上属实,而对之加以认定的机能就是自然直观——自然赋予人的直接性的意识机能。揭示异质性的目的就在于为符号之间的异质性关联确立直观认定这一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同质性 分析 异质性哲学 《拯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