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特色调解型行政复议模式 被引量:9
1
作者 章志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5,共9页
调解原则载入总则规定之中,是《行政复议法》修改的一大亮点,预示着中国特色调解型行政复议模式的生成。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各级政府分内职责,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为新兴政法话语,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地位的实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 调解原则载入总则规定之中,是《行政复议法》修改的一大亮点,预示着中国特色调解型行政复议模式的生成。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各级政府分内职责,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为新兴政法话语,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地位的实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调解型行政复议模式的社会背景。就规范内涵而言,调解优先、应调尽调是新模式的基本特质,调解覆盖到各类型行政复议案件、贯穿于行政复议办理全过程、调解结案方式和效力多样化则是新模式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调解型行政复议模式的有效运作,需要从加强行政复议人员能力建设、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和充分借助体制内外力量等方面予以保障。中国特色调解型行政复议模式的发展,将重塑行政争议化解整体格局,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型行政复议 行政争议 实质性解决争议 主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型调解”理论批判及其重塑
2
作者 王红梅 莫晓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6,共7页
治疗型调解既是一种调解模式,也是一种关于调解的理论模型。在我国引入和推广治疗型调解,既有客观必要性,也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作为调解模式的"治疗型调解"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其理论模型已滞后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治疗型调解既是一种调解模式,也是一种关于调解的理论模型。在我国引入和推广治疗型调解,既有客观必要性,也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作为调解模式的"治疗型调解"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其理论模型已滞后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也不适应实践之所需。因此,需要从基本理念到实践方法全面重塑治疗型调解模型。要明确心理治疗与治疗型调解的边界,切实借鉴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实施调解,实现从问题导向向解决导向的转变,调解人角色的转变以及调解方式与方法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模式 治疗调解 心理学 解决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行政案件立案后审理前判断型调解
3
作者 李晓定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138,共10页
法院基于和谐社会建构的司法政策考量在案外诉前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或协调和解是第三方公权力意志的介入。这种介入既是调解人和辅助和解人基于专业知识或权威比较优势促成当事人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纠纷,又代表保护公共价值、规范... 法院基于和谐社会建构的司法政策考量在案外诉前对行政案件进行调解或协调和解是第三方公权力意志的介入。这种介入既是调解人和辅助和解人基于专业知识或权威比较优势促成当事人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纠纷,又代表保护公共价值、规范行政权力的国家立场。但法院这种在案外诉前对事实的职权探知、对违法合意的规整是司法权逸脱诉讼程序的功能拓展,存在介入基准时的正当性瑕疵。建立"行政案件立案后审理前判断型调解",能避免法院走向案外诉前行使职能的正当性障碍,其既是以非讼形式发挥司法职能、接近"司法正义"的求解过程,也能在诉讼程序中兼顾ADR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案件 立案后审理前判断调解 司法权功能 争点整理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员型调解:乡村纠纷调解体系的适应与重构 被引量:18
4
作者 雷望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9,共11页
中国历来存在一套多层次的纠纷调解体系,分散消化了乡村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在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的互动博弈中,乡村规则体系出现民间规则的碎片化与国家法律的模糊化,由此导致村庄中出现纠纷积累。村级组织在综治维稳工作的压力下,通过... 中国历来存在一套多层次的纠纷调解体系,分散消化了乡村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在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的互动博弈中,乡村规则体系出现民间规则的碎片化与国家法律的模糊化,由此导致村庄中出现纠纷积累。村级组织在综治维稳工作的压力下,通过调动失落的民间力量和国家力量,灵活运用情、理、法等多重规则,在实践中重构了以村干部为核心的动员型纠纷调解体系,适应了转型期间的村庄环境,有效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动员型纠纷调解体系具有维持乡村秩序、重塑村级组织权威与调试规则体系的功能,但同时面临着调解成本、主体动力与规则偏向等内在困境。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国家既要明确村干部的调解原则,确立法律的基础地位,又要充分重视村级组织在纠纷调解上的治理空间和治理主体性,保持基层组织的能动治理能力,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纠纷 动员调解 规则体系 能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调解模式的变迁——以调解员在调解中的地位作用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5
5
作者 廖永安 侯元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0,共5页
我国传统调解模式为调解员主导型调解模式。其基本特征为调解员的主动介入,主动调查纠纷事实并主动提供纠纷解决方案,调解员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主体——客体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快速推进,在有限适... 我国传统调解模式为调解员主导型调解模式。其基本特征为调解员的主动介入,主动调查纠纷事实并主动提供纠纷解决方案,调解员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主体——客体关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快速推进,在有限适用调解员主导型调解模式的基础上,有必要引入调解员辅助型调解模式,以便切实满足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模式 调解员主导调解 调解员辅助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悖论与必然:法院调解的回归(2003-2012) 被引量:17
6
作者 邵六益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124,共13页
法院调解作为我国司法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衰落之后,自2003年开始获得"重生",我们再度进入了一个"调解优先"的时代,但此时的法院调解是在多重悖论下兴起的。在解悖的同时可以揭示新时... 法院调解作为我国司法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衰落之后,自2003年开始获得"重生",我们再度进入了一个"调解优先"的时代,但此时的法院调解是在多重悖论下兴起的。在解悖的同时可以揭示新时期调解复兴的真实原因,同时发现当下法院调解的特色,进而展现出悖论背后的必然性。当下法院调解的回归是司法应对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于转型时期法院自身合法性构建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政治功能 仲裁调解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社会自治的人民调解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昕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89,共3页
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纠纷解决能力较低等严重问题,这既有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体制方面的深层原因。即人民调解是一种外生型和政府控制型调解,缺乏民间调解制度本应具有的内在活力。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是迈向社会自治型的人民调解... 当前,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纠纷解决能力较低等严重问题,这既有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体制方面的深层原因。即人民调解是一种外生型和政府控制型调解,缺乏民间调解制度本应具有的内在活力。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方向是迈向社会自治型的人民调解,实现从外生型调解向内生型调解的转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调解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社会自治人民调解 调解调解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的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平安北京调查数据的分析
8
作者 刘瑞平 王建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1,共12页
基于2021年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调查数据,运用潜类别分析方法识别出居民偏好选择调解型、协商型和报警型三种组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通过对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农村社区居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老城... 基于2021年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调查数据,运用潜类别分析方法识别出居民偏好选择调解型、协商型和报警型三种组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通过对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农村社区居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老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报警型。有效的视频监控能够显著增加居民选择协商型的可能性,而见警率对报警型模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居民更倾向选择协商型或报警型模式解决婚姻家庭纠纷,偏好选择调解型模式解决房屋/宅基地纠纷。居委会、业委会和治安志愿者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性增加了后续选择调解型或协商型的可能性。把握民众矛盾纠纷化解模式的诉求及其影响因素,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独特价值,优化中国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类型化模式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精准度,以整体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潜类别分析 调解型 协商 报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