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和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王冰
赵世强
王小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3-436,共4页
目的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
目的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进展
客观检查
客观
调节
反应值
客观
调节微波动
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视儿童眼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
被引量:
12
2
作者
龚胜
吴晓彤
+4 位作者
张莉唯
汪莎
张盼盼
毕爱玲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57-961,共5页
目的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
目的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者AR值显著高于假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假性近视组受试者与真性近视组患者A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假性近视组受试者AM值显著高于正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A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者AL值显著低于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假性近视组受试者与真性近视组患者A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远点250 cm处,3组受试者AR值、AM值、AL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在近点25 cm处AR值、AM值、AL值均显著大于远点250 cm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调节功能异常是引起学龄期儿童假性近视的主要因素,调节功能异常和近距离工作可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改善调节功能是近视早期控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近视
真性近视
调节
反应
调节微波动
调节
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和分析
被引量:
9
1
作者
王冰
赵世强
王小兵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3-436,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编号:11232013)~~
文摘
目的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关键词
近视进展
客观检查
客观
调节
反应值
客观
调节微波动
值
Keywords
myopia progression
objective examination
objectiv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objective accommodative microfluctuation
分类号
R778.1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视儿童眼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
被引量:
12
2
作者
龚胜
吴晓彤
张莉唯
汪莎
张盼盼
毕爱玲
毕宏生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57-961,共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9YFC1710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2074498)。
文摘
目的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者AR值显著高于假性近视组和真性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假性近视组受试者与真性近视组患者A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假性近视组受试者AM值显著高于正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A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者AL值显著低于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假性近视组受试者与真性近视组患者A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远点250 cm处,3组受试者AR值、AM值、AL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在近点25 cm处AR值、AM值、AL值均显著大于远点250 cm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调节功能异常是引起学龄期儿童假性近视的主要因素,调节功能异常和近距离工作可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相关,改善调节功能是近视早期控制的关键。
关键词
假性近视
真性近视
调节
反应
调节微波动
调节
滞后
Keywords
pseudomyopia
true myopia
accommodative response
accommodative micro-fluctuation
accommodative lag
分类号
R779.7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和分析
王冰
赵世强
王小兵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近视儿童眼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
龚胜
吴晓彤
张莉唯
汪莎
张盼盼
毕爱玲
毕宏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