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人“受金谀墓”说辨正 被引量:2
1
作者 向有强 张震英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6-132,共7页
南宋以后,文人作墓志碑文应得的谢金逐渐被视为"文人谀墓"的罪证和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逻辑的因果颠倒。"受金"之所以被视为谀墓的"罪证",是因为正义之士们出于维护历史的严肃性,基于青史留名的文... 南宋以后,文人作墓志碑文应得的谢金逐渐被视为"文人谀墓"的罪证和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逻辑的因果颠倒。"受金"之所以被视为谀墓的"罪证",是因为正义之士们出于维护历史的严肃性,基于青史留名的文化立场和现实需求,极端而片面地将写作层面的具体操作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文人道德问题,并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做出决断。从文体学和文化学角度看,造成文人谀墓的根本原因,是碑志文固有的文体规范中难以调和到"文质彬彬"理想标准的矛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尽孝"、"隐讳"等民族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志文 文人谀墓 实录 韩愈 蔡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谀墓”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海容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1-85,共5页
文章从韩愈"谀墓"说法之由来谈起,以建国前后为分期,就多年来学界关于韩愈"谀墓"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认为肯定者多从刘叉之言及《平淮西碑》等引起的纠纷入手,断定韩愈因贪图钱财而作碑志文,逢迎权贵,虚美隐恶,谀... 文章从韩愈"谀墓"说法之由来谈起,以建国前后为分期,就多年来学界关于韩愈"谀墓"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认为肯定者多从刘叉之言及《平淮西碑》等引起的纠纷入手,断定韩愈因贪图钱财而作碑志文,逢迎权贵,虚美隐恶,谀墓明显。反对者则就史传所载与碑志所写人事进行对比,并联系韩愈的政治思想和文道精神,认为韩愈碑志文写法虽多变,但写权贵就事论事,扬善隐恶,并未谀墓。综合而言,学界关于韩愈"谀墓"的研究,虽取得不少成果,但多集中在探讨作文润笔和韩弘碑志等方面,局限于文本考证,宏观把握不足,研究视野尚需拓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谀墓 润笔 韩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纸上到石上:墓志铭的生产过程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国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9,共16页
墓志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纸上和石上两个文本。纸上墓志铭并不完整,留有不少空格,且信息量有缺有失,有待上石填写。在从纸上进入石上的过程中,志主及其先世名讳得到填写,其先世事迹被完善,志主本人事迹得到增补修正,其年岁生卒、后... 墓志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纸上和石上两个文本。纸上墓志铭并不完整,留有不少空格,且信息量有缺有失,有待上石填写。在从纸上进入石上的过程中,志主及其先世名讳得到填写,其先世事迹被完善,志主本人事迹得到增补修正,其年岁生卒、后嗣及卒后安葬情况得到具体交代,最终完成墓志铭的文本生产。但同时,一些事迹被掩盖遮蔽,撰写者的评价遭到篡改,并因石材及书手等主观因素造成一些改变。墓志铭畸形的商品化,包括墓志铭撰写的模式化,职业墓志撰稿人的出现及墓志铭的产业化、商品化使得"谀墓文"大量出现,而一些撰写者不得不接受墓志铭丧家被篡改的事实。考察墓志铭从纸上到石上的生产过程,首先在于强调墓志铭有两个版本,其次在于加强人们对石上墓志铭的认识,三是突出墓志铭的商品化,加深人们对石上墓志铭文体独特性的认识,四是分清撰写者与丧家各自在墓志铭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和各自的责任。墓志铭从纸上到石上的改变,不足以否定墓志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铭 纸上 石上 文本 谀墓 商品化 模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商人的佛教信仰与义举的关系——兼论商人碑传文的真实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三夕 张世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121,共4页
明代中期出现的商人碑传文,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这些新出现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记录的义举,通常被认为是谀墓之词,进而导致它们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从商人的佛教信仰这个角度,对商人碑传文中记录的义举进行探讨,可以得知,传... 明代中期出现的商人碑传文,是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这些新出现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记录的义举,通常被认为是谀墓之词,进而导致它们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从商人的佛教信仰这个角度,对商人碑传文中记录的义举进行探讨,可以得知,传主信奉佛教的碑传文中,都记录有佛教式的义举;传主不信奉佛教的碑传文,几乎都没有记录佛教式的义举。这种对应关系说明在商人碑传文记录的义举中,至少佛教式的义举并非谀墓之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人碑传文 佛教 义举 谀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邕的碑文创作观——由《郭有道碑》争议谈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贵银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99-303,共5页
蔡邕的碑文作品为碑文创作树立了典范,被誉为表墓之作的正宗。《郭有道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蔡邕曾有"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之语,此语往往成为人们批评他碑文创作失实的佐证。将蔡邕的《释诲》篇与《... 蔡邕的碑文作品为碑文创作树立了典范,被誉为表墓之作的正宗。《郭有道碑》是蔡邕碑文的代表作,蔡邕曾有"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之语,此语往往成为人们批评他碑文创作失实的佐证。将蔡邕的《释诲》篇与《郭有道碑》结合起来看,并将郭有道的立身行事与蔡邕碑文的其他碑主相比较,蔡邕此语可理解为对郭有道人品与立身行事的赞美与认同,而非后人理解的为蔡邕反省自己碑文创作失实之语。造成这种误解,源于人们未能从蔡邕对碑文创作的理解与认识出发来考察他此语的本意与他的碑文创作。蔡邕的碑文观主要体现在《铭论》中。他认为碑是继承铭文发展而来的,具有"昭德纪功"的文体职能,并要遵守一定的等级性。从蔡邕的碑文作品中也可抽绎出他的碑文观,这与《铭论》中所体现的碑文观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邕 碑文观 谀墓 郭有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