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VcTP课程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帆 张舒予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8,共5页
本文根据已有媒介素养课程模型的建构特点以及国内媒介素养课程的客观需求,从媒介素养产生的母体文化——视觉文化中提炼课程实体内容,研发了以自主媒介意识为核心,由视觉文化、文本、个体三者为主要因素构成的VcTP课程模型。以自主媒... 本文根据已有媒介素养课程模型的建构特点以及国内媒介素养课程的客观需求,从媒介素养产生的母体文化——视觉文化中提炼课程实体内容,研发了以自主媒介意识为核心,由视觉文化、文本、个体三者为主要因素构成的VcTP课程模型。以自主媒介意识为核心,摆脱了媒介素养教育单纯以"批判性"为宗旨的窠臼,文化、文本、个体三个主因分别体现了视觉文化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了校内外媒介资源与环境,发挥了学生在媒介生活中的主动性,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主开发媒介素养课程的蓝本和切入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团队利用VcTP课程模型,在针对不同对象的媒介素养教学中进行了探索,经过10年实践,成功开发了国家级精品课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初步体现出该VcTP课程模型的普适性、均衡性、延展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VcTP 课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chool教育理念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洪亮 刘宣冶 侯雯君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7-56,共10页
文章旨在设计一个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以解决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间不对称的情况。文章以图书馆学专业为例,根据i School教育理念,即信息、技术、人,分析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及高校本科生课程... 文章旨在设计一个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模型,以解决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间不对称的情况。文章以图书馆学专业为例,根据i School教育理念,即信息、技术、人,分析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及高校本科生课程开设情况,并剖析这三者在其中的具体指向,以此了解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与图书馆学专业培养方案之间的差距。综合分析后发现,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就业市场更需要复合性信息专业人才,而高校培养方案较为重视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文章的创新在于,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以i School教育理念为基础,构建一个适用于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学 ISCHOOL 就业市场 课程 课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模型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的未来取向 被引量:2
3
作者 卜玉华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1-34,共4页
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模型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的未来取向卜玉华我们知道,任何课程模型都是一定的理论框架、当时的行政政策、以及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结果而设计的教育内容的理想体现和代表。一个课程模型的产生往往是由这样三种因素促成的:... 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模型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的未来取向卜玉华我们知道,任何课程模型都是一定的理论框架、当时的行政政策、以及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结果而设计的教育内容的理想体现和代表。一个课程模型的产生往往是由这样三种因素促成的:关于儿童如何发展和学习的理论、关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模型 早期儿童教育 儿童的发展 历史发展 教育方案 行为主义理论 交互作用 早期教育 蒙台梭利 儿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SS课程模型及测评框架的演变及启示 被引量:9
4
作者 郏超超 杨涛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32,共8页
TIMSS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测评项目,其课程模型综合考虑了预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以及学生实际获得的课程,其测评框架基于课程模型并为测评工具的开发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TIMSS课程模型和测评框架随着世界教育改革而做出的... TIMSS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测评项目,其课程模型综合考虑了预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以及学生实际获得的课程,其测评框架基于课程模型并为测评工具的开发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TIMSS课程模型和测评框架随着世界教育改革而做出的转变,并从课程开发、课程或教科书分析和监测工作开展等做出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SS 课程模型 测评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评价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烨晖 边玉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86,共7页
受制于评价方法的局限,课程评价起步较晚,且难以全面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分析比较已有的课程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情,我国课程评价的理论模型由目标课程、文本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及课程效果几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存... 受制于评价方法的局限,课程评价起步较晚,且难以全面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分析比较已有的课程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情,我国课程评价的理论模型由目标课程、文本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及课程效果几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存在互动关系,且课程的最终效果受到其所处的个体、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混合方法思想的指导下,对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模型的各个层面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起我国小学数学的课程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验证了上述的课程理论模型,探明了我国课程体系的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课程模型 课程评价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模型解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群 王荣珍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5,共3页
通过对北京市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梳理与总结,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包括:"1+X"模式的课程框架,课程组织管理的"课程负责人"及"听证会"制度,"核心+拓展&qu... 通过对北京市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梳理与总结,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包括:"1+X"模式的课程框架,课程组织管理的"课程负责人"及"听证会"制度,"核心+拓展"的课程内容及形式,主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在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学生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模型 “1+X”模式 课程负责人”制 “听证会”制度 主题探究式 课堂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8-81,共4页
文章分析了综合课程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的学科价值和对下一代发展的作用价值 ,提出了基于超链接的综合课程建构技术和思想 ,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关联课程研制模型 。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综合课程 信息技术 超链接 核心学科 课程研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测评建模与应用——课程综合评价参考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孙洪涛 郑勤华 +1 位作者 陈耀华 陈丽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31,共7页
课程是在线学习的载体。课程评价是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在线学习的迅速发展,课程评价从内容到手段上都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变。学习分析的发展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首先提出了课程评价的概念框架,并... 课程是在线学习的载体。课程评价是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在线学习的迅速发展,课程评价从内容到手段上都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变。学习分析的发展为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首先提出了课程评价的概念框架,并通过学习分析构建了课程评价的模型,从媒体技术、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和联通度五个维度对在线学习课程进行评价。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课程评价的学习分析工具,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实际验证。最后,分析了基于学习分析的课程评价的特征和趋势。本研究为课程综合测评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学习分析技术在课程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分析 课程综合评价参考模型 C-SERI 课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五维度”课程诊断模型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2-14,共3页
开展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诊改机制,是高职院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构建"目标达成度、资源保障度、服务保障度、质量生成度、质量控制度"构成的"五维度"课程诊断模型,将五个一级指... 开展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诊改机制,是高职院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构建"目标达成度、资源保障度、服务保障度、质量生成度、质量控制度"构成的"五维度"课程诊断模型,将五个一级指标细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包括11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和权重体系构成的课程诊断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应用数学课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应用数学课程的诊断结果,为高职院校开展课程诊改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五维度 课程诊断模型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学习对象课程群模型的构建
10
作者 袁德明 马晓绛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79-282,共4页
为了开发《信息安全》课程群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和满足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化教学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在研究学习对象及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于一体的学习对象的课程群构建模型。首先根据岗位能... 为了开发《信息安全》课程群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和满足网络环境下的多元化教学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在研究学习对象及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于一体的学习对象的课程群构建模型。首先根据岗位能力需要把课程群递归定义成课程群、岗位能力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的学习对象,知识点为最小学习对象;然后结合学习对象元数据、学习设计和内容包装规范对各层次学习对象的定义内容包装;最后采用领域本体技术对课程群建模,定义领域内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与实际的课程群资源间的映射,并基于XML技术绑定。该模型中每层学习对象内部均含有描述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这使学习对象增加了教师特性,并能同时为多个学习者分别创建学习情境、提供个别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课程模型 面向学习对象 学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重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姜凤敏 张良 包启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88,共7页
基于圈层理论与协同理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零散化的发展困境,必须从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育人课程、育人主体、育人课堂的作用与功能。在此诉求下,本文从思政课、专业课、高校“大思政课”等维度着眼,提出高... 基于圈层理论与协同理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零散化的发展困境,必须从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深入分析育人课程、育人主体、育人课堂的作用与功能。在此诉求下,本文从思政课、专业课、高校“大思政课”等维度着眼,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核心圈层是内圈层由“思政课课程—思政课课堂—思政课教师”构成,是理论宣教的主要场域;关键圈层是中圈层,由“专业课课程—专业课课堂—专业课教师”构成,是价值负载的核心空间;辐射圈层是外圈层,由“高校‘大思政课’课程—高校‘大思政课’课堂—辅导员与教学行政人员”构成,是人格型塑的关键环节。在实践层面,高校需尊重课程知识的价值属性,搭建“全向度”领导机制;明晰育人目标,设计“全要素”运作机制;优化场域结构,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从而为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的落实和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大思政课” 课程思政圈层协同模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测量:框架与途径 被引量:7
12
作者 辛涛 王烨辉 李凌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0,共6页
课程测量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之一,但由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特点,使得对其量化比较困难。在借鉴国外课程量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通过对课程的分层研究与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课程量化... 课程测量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之一,但由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特点,使得对其量化比较困难。在借鉴国外课程量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通过对课程的分层研究与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课程量化的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确立了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校长分别作为课程目标、潜在的实施课程与实施课程三个层面的量化点,以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整个课程系统的效标,并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应的量化途径与方法。通过对课程的量化,保证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能为课程改革、教育决策等提供更多的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评价 课程测量 课程的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明德样本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红兵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美好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学校是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和谐统一,优秀的课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和谐统一,卓越的语文是沉潜经典与走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基于核心素养,明德建构语文课程谱系:语文必修课程——... 美好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理想的学校是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和谐统一,优秀的课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和谐统一,卓越的语文是沉潜经典与走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基于核心素养,明德建构语文课程谱系:语文必修课程——以要素组合为路径的语文课堂模型建构;语文选修课程——以学科跨界为路径的语文课程模型建构;语文活动课程——以社会进入为路径的语文生态模型建构,以此实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模型 学科跨界 课堂模型 要素组合 生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期课程”框架下的学习机会探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靳玉乐 全晓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23,共9页
"预期课程"框架描述了课程知识在教学系统内,如何从系统层面流动到教师层面,再到学生层面,最后反馈给系统层面的全过程。在此框架中,学习机会是指学生学到"预期课程"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机会结构意味着静态的课程一... "预期课程"框架描述了课程知识在教学系统内,如何从系统层面流动到教师层面,再到学生层面,最后反馈给系统层面的全过程。在此框架中,学习机会是指学生学到"预期课程"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机会结构意味着静态的课程一致性和动态的课程适应性。由于系统层面的能力分层制度和评价制度、教师层面的专业素养匮乏和学生层面的个体差异性因素,导致学习机会在供给、分配和接收过程中的失衡。优化学习机会的关键在于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保障"预期课程"的普适性;拓宽课程资源渠道,增强"实施课程"的具身化;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提升"获得课程"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机会 “预期课程模型 课程一致性 课程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课程的心血管手术室亚专科护理培训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晶 高兴莲 +1 位作者 王曾妍 赵诗雨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课程的心血管手术亚专科护理培训的效果。方法将48名在心血管手术区轮转的手术室护士按照培训时间分为对照组23人,观察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通科理论授课+手术基础操作示范的培训方式。观察组按照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课程的心血管手术亚专科护理培训的效果。方法将48名在心血管手术区轮转的手术室护士按照培训时间分为对照组23人,观察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通科理论授课+手术基础操作示范的培训方式。观察组按照先天性心脏病、成人心脏病、大血管疾病、微创心脏外科和终末期心肺疾病5个亚专科制订亚专科培训标准化课程模型并实施培训。轮转结束时比较两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医生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医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基于标准化课程的心血管手术亚专科培训可提高培训护士的理论及操作技能,提高医生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 亚专科 手术室 护理培训 课程模型 先天性心脏病 大血管疾病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学分转换方法探析:课程相似度计算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润芝 黄荣怀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03,共8页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目前门类繁多的高等继续教育及机构间开展课程学分转换主要依赖经验,缺乏具体方法,这在...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目前门类繁多的高等继续教育及机构间开展课程学分转换主要依赖经验,缺乏具体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分转换制度的建立。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引入相似度计算原理进行课程相似度计算,并以此作为课程学分转换的基本方法。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课程微观结构模型",确定了课程的3个特征向量:知识点集合、知识点认知水平及知识点学习方式,分析了各个特征向量的表示及相应的课程相似度计算公式与思路,并以两所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分转换为实践案例,对此方法的效度进行初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分转换 课程相似度计算 课程微观结构模型 课程特征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ACUM法的高职专业课程校本化开发——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蕴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3-46,共4页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专业课程校本化开发日益成为高职课改瓶颈。国外高职课程实践研究已经证明任务模式是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及开发的最佳选择,关键在于工作任务分析,DACUM法就是国际上相对最成熟且最为行之有效的以工作任...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专业课程校本化开发日益成为高职课改瓶颈。国外高职课程实践研究已经证明任务模式是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及开发的最佳选择,关键在于工作任务分析,DACUM法就是国际上相对最成熟且最为行之有效的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秉承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方法创新理念.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核心课程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校本化开发为案例。提出了基于DACUM法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流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课程开发流程模型 高职课程校本化开发 DACUM法 外贸跟单实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边界课程”:给成长无限可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欢 王伟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26,共4页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以"给成长无限可能"为课程理念,以培养"独立思想者、终身学习者、世界参与者"为课程目标,构建了富有史家特色的"无边界课程"体系。基于五大和谐支柱,建立了"无边界课程"的基...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以"给成长无限可能"为课程理念,以培养"独立思想者、终身学习者、世界参与者"为课程目标,构建了富有史家特色的"无边界课程"体系。基于五大和谐支柱,建立了"无边界课程"的基本模型;依托五大课程群,形成了"无边界课程"的主体框架。其课程形态主要包括:基础性课程、多样性课程、自主性课程、开放性课程。课程评价的基本维度:"专注"与"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边界课程 课程模型 课程框架 课程形态 课程评价 课程 “种子计划”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驱动的智能教学系统分层规划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益才 张小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57-161,共5页
智能教学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应用领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智能教学系统是21世纪人类社会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以建构... 智能教学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应用领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智能教学系统是21世纪人类社会数字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知识、课程整体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便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知识模型和课程结构模型,并以此模型驱动教学规划的设计,从而实现学生的动态知识建构,以及领域无关的智能教学平台建设.这种方法在多模式智能教学系统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模型 课程结构模型 教学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评价与成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蔚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8-35,共18页
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集中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意义、路径、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成效,具体阐述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内容来源,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 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集中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意义、路径、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成效,具体阐述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内容来源,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成效。研究设计了3条课程思政主线,即国际前沿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热点教育问题探究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中国英语教育的融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融通中外”的课程思政框架、“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实施步骤模型以及“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结构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初步探索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指标,开发了在该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操作指南。这套体系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性,可为其他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框架 课程思政实施模型 课程思政体系 评价指标 教学操作指南 产出导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