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学科体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万明春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共4页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学科体系※重庆师范学院教科所万明春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这门学科如何定位,它的性质、任务是什么?这是关心高师教育学科课程建设的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认为该课程属基础理论学科,应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属性和学科体系※重庆师范学院教科所万明春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这门学科如何定位,它的性质、任务是什么?这是关心高师教育学科课程建设的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认为该课程属基础理论学科,应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有的认为该课程属应用学科,应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公共教育学 师范生 教育课程 高师教育 课程属性 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体系 教育学科课程 应用性 教育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课程属性规范和深化“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元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4-28,共5页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到了冷热交锋的剧变时期。一方面很热烈,舆论大势宣扬,会议不断,论文扎堆,但凡与“整本书”沾上边的做法都说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连高中生根本不可能“通读全书”的《诗经》也被列入其中。另一方面很冷峻,常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到了冷热交锋的剧变时期。一方面很热烈,舆论大势宣扬,会议不断,论文扎堆,但凡与“整本书”沾上边的做法都说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连高中生根本不可能“通读全书”的《诗经》也被列入其中。另一方面很冷峻,常态化实践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或者没有拿出足量课时开课,实际上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变成课外活动,或者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任务,草草收兵,即便是扎堆的论文中也很难看到过程清晰、结构完整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果。鉴于此,本文基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课程的属性,探究如何规范和深化“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便大家保持清醒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草收兵 整本书阅读 课程属性 课外活动 高中生 常态化 有益实践 扎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课程属性看我国普通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
作者 戚业国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2,共4页
从课程属性看我国普通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学研究戚业国自80年代后期,我国就有重点发展专科教育的提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专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优先重点,1994年的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专... 从课程属性看我国普通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学研究戚业国自80年代后期,我国就有重点发展专科教育的提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专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优先重点,1994年的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专科教育。1995年、1996年普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属性 中国 普通专科教育 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实践课程属性的历史纷争、现实困惑及剖析
4
作者 王茜 王雪峰 余蓉晖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26-37,共12页
长期以来,我们未对体育实践课程做出科学的界定,造成体育课程类属不清、性质不明,致使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盲目上课、随意操作的现象。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体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歧议及现实中的矛盾与困惑做了一些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未对体育实践课程做出科学的界定,造成体育课程类属不清、性质不明,致使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盲目上课、随意操作的现象。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体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歧议及现实中的矛盾与困惑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对解决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难题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属性 学科 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实践课程的属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王茜 王雪峰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1-64,共4页
对体育实践课程属性的界定不清,造成体育课程类属不清、性质不明,体育教学也出现了盲目上课、随意操作的不应有现象。通过对体育实践课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争议,以及由此造成的现实中人们对体育实践课程属性的不同观点和产生的... 对体育实践课程属性的界定不清,造成体育课程类属不清、性质不明,体育教学也出现了盲目上课、随意操作的不应有现象。通过对体育实践课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争议,以及由此造成的现实中人们对体育实践课程属性的不同观点和产生的困惑进行分析,得出体育实践课程属性为"活动-体验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 实践课程 课程属性 活动-体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课程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依归、内涵逻辑和现实路径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福君 吴双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33,共12页
高校课程体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好坏。高校课程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好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观、功能观和实践观三个核心问题。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现... 高校课程体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好坏。高校课程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必须解决好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观、功能观和实践观三个核心问题。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和服务新时代高等教育矛盾转化要求作为高校课程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依归。高校课程体系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功能。高校课程体系在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其核心素养提升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强化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重视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属性,关注课程体系管理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强调教师教学主体建设和不断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以此有力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课程体系 高质量人才培养 课程结构 课程属性 评价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课程设计:属性、原则与要素 被引量:8
7
作者 余宏亮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48,共8页
从属性上分析,课程属性是微课程的首要属性。同时,微课程设计还具备技术属性:体量上的微型化、结构上的半开放、内容上的序列化、实施上的混合式以及审美上的体验性。契合课程与技术双重属性,微课程的设计应发挥技术、媒介与网络的优势... 从属性上分析,课程属性是微课程的首要属性。同时,微课程设计还具备技术属性:体量上的微型化、结构上的半开放、内容上的序列化、实施上的混合式以及审美上的体验性。契合课程与技术双重属性,微课程的设计应发挥技术、媒介与网络的优势,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精微性、交互的趣味性、结构的整体性。从要素上讲,微课程设计既包括整体设计、内容设计,也包括媒体设计、应用设计。只有从内容上聚焦于键知识点,从技术上营造数字认知环境,从应用上建构适切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系统化与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课程属性 媒体交互 教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课程管理之“课程”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戴小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共5页
从学生视角审视,高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高校提供的一种课程。它既具有显性课程属性,也具有隐性课程属性,但更多地在隐性课程范畴中发挥其课程功能。该功能的发挥方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际遇"大量课程管理事件、"意识到&qu... 从学生视角审视,高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高校提供的一种课程。它既具有显性课程属性,也具有隐性课程属性,但更多地在隐性课程范畴中发挥其课程功能。该功能的发挥方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际遇"大量课程管理事件、"意识到"并"吸纳",甚至"内化"课程事件背后隐藏的各种关系、价值观念等,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肯定",或者引发观念世界的"冲突",导致已有社会观念与行为的"解构"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课程管理 课程 显性课程属性 隐性课程属性 课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 被引量:55
9
作者 贾齐 钟远金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共5页
几十年来真正左右我国现场体育课程基调的是国家统一制订的身体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时间顺序上似乎出现在体育课程的末尾,但实际上它在课程操作整个过程中控制着具体的操作方式。对身体指标的追求不仅导致了对文化传承这一课程基本属... 几十年来真正左右我国现场体育课程基调的是国家统一制订的身体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在时间顺序上似乎出现在体育课程的末尾,但实际上它在课程操作整个过程中控制着具体的操作方式。对身体指标的追求不仅导致了对文化传承这一课程基本属性的违背乃至否定,其哲学基础因此也陷入了身心二元论的泥潭。在每学期不到40小时的运动时间这一条件下将身体评价指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之间划等号是违背科学的。而依据运动技能的高低评价学生的操作方式以及将体育课程中运动技能的获得落实在"使学生掌握到两项可以终身从事的运动技能(项目)"这一观点,同样反映出"体育课程是做什么的"这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前提处于非清晰状态,因为将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落实在特定运动技能的获得这一直接对应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对终身体育的误读和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 课程属性 文化传承 终身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社会建构主义——评当前课程社会学中的两种后社会建构主义论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引堂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63,共10页
社会建构主义把批判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应用到课程研究中,认为课程是经由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学校合法知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经过不断的冲突、调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对课程本身的社会属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结构如... 社会建构主义把批判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应用到课程研究中,认为课程是经由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学校合法知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经过不断的冲突、调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对课程本身的社会属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课程这一课程社会学的本源问题上没有提出系统的解释框架,受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批判。课程社会学领域出现两种超越社会建构主义的尝试:一种为对现代性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的现代性模式;一种为吸收涂尔干社会理论对结构与课程、课程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度研究的新涂尔干主义。这两类研究超越了仅仅把课程认为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互动的结果的认识,对课程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获得机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课程社会学的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研究立场的转变,而是深层的知识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 现代性 课程内容 新涂尔干主义 课程的社会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游泳健身课教学模式构建--评《游泳健身教程》
11
作者 张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I0002-I0003,共2页
狭义上的体育具有课程属性,在教学实践中秉承“健康第一”原则,发挥着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体质的作用,广义上的体育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样态,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引下,包含着多元且复杂的体育运动形式,作用于良好运动习惯培养、正确生... 狭义上的体育具有课程属性,在教学实践中秉承“健康第一”原则,发挥着增强学生体魄、提高学生体质的作用,广义上的体育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样态,在“终身体育”理念指引下,包含着多元且复杂的体育运动形式,作用于良好运动习惯培养、正确生活方式塑造,既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也包含了科学的体育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知识 教学模式构建 课程属性 体育运动 习惯培养 终身体育 学生体质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