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架构研究
                    被引量:38
            
- 1
- 
                
            
- 
                
                            作者
                                尹晗
                                张际平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 
                出处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6年第2期106-112,共7页
            
- 
                        基金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6220539)的研究成果
                        
                    
- 
                    文摘
                        相对课堂教与学传统与未来的分界,思维可视化视角的必要性和独特性日益显著,值得塑造。可视化标识当代文明演进的特定领域,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的时间临界、空间临界、人员临界,表征了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的对立统一联系。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未来课堂,映射了思维可视化教与学活动和思维可视化教与学环境两元要素所缔结的未来课堂架构。未来课堂架构思维可视化的设计与开发模型,描述和说明了未来课堂的思维可视化教与学活动及其环境。未来课堂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活动,展现了思维可视化教学与思维可视化学习的协同;未来课堂思维可视化教与学环境,体现了思维可视化有形技术与思维可视化无形技术的融合。
                        
                    
            
- 
                    关键词
                    
                            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
                            未来课堂
                            未来课堂架构
                    
                
- 
                    Keywords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hinking visualization
                             Future classroom
                             Framework of future classroom
                    
                
- 
                    分类号
                    
                            
                                
                                    G40-057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从“生本思想”到“生命理论”的传承与跃迁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朱德威
                                李玉俊
                
            
- 
                    机构
                    
                            吉林大学西区综合办公室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3-17,共5页
            
- 
                    文摘
                        教育的内核在于对人类本身成长规律的尊重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能力进行的创造性完善、提升和改造。当前,生本教育思想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传统教育思想的创新、现代教学管理的内容驱动着传统生本教育思想加大传承力度,创新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向生命教育理论的跃迁。生本教育思想的传承应使其内容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契合教育教学方针、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便于学生管理完善。实现从"生本思想"到"生命理论"的跃迁,应从课程设计、课堂架构、教学实践、学习成长、价值实现等方面来实施,以真正促进对生命的认可和教育的新生。
                        
                    
            
- 
                    关键词
                    
                            生本思想
                            生命理论
                            生本内容
                            传承与跃迁
                            课程设计
                            课堂架构
                            教学实践
                            学习成长
                            价值实现
                    
                
- 
                    Keywords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thoughts
                            curriculum design
                            classroom structure
                            teaching practice
                            life-centered educational theory
                            inheritance and transition
                            learning and growth
                            value realization
                    
                
- 
                    分类号
                    
                            
                                
                                    C40-011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