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家校社一体化治理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恒 刘嘉欣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4,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探究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家校社一体化治理理论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表明:国家政策层面要统筹资源,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社会发展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体育教育功能;自身变革层面要顺应...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探究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家校社一体化治理理论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表明:国家政策层面要统筹资源,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社会发展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体育教育功能;自身变革层面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课后体育服务形式,可以作为课后体育服务家校社一体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因此,可以强化顶层驱动,发挥政府支持引领作用;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家校社联动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引领校外俱乐部进校园;打造“高参小”项目,依托社会力量强化资源供给;增加家长责任意识,鼓励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课后体育服务 家校社一体化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经验与启示
2
作者 王燕华 彭建敏 +1 位作者 文秀丽 汪作朋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5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基本情况与有益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验:师资力量专业化,数字赋能普及化,社会参与普遍化,质量评估规范化。启示:聚焦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基本情况与有益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验:师资力量专业化,数字赋能普及化,社会参与普遍化,质量评估规范化。启示:聚焦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聚焦数字赋能价值认同,推进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聚焦社会力量有机参与,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推动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课后体育服务 中小学 发达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成效、经验与优化策略
3
作者 张天峣 安义德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103,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成效、经验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经验:完善配套措施,夯实自身实力;校社协同共建,形成工作合力;拓展服务资源,赋能“双减”增效;聚焦内容品质,增强课程...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成效、经验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经验:完善配套措施,夯实自身实力;校社协同共建,形成工作合力;拓展服务资源,赋能“双减”增效;聚焦内容品质,增强课程引力。优化策略:健全系列规范要求,提升自身内生动力;搭建共建共享机制,组建区域服务共同体;盘活多种优势资源,凝聚多元化服务力量;优化供给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课后体育服务 社会力量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研究及启示
4
作者 关清文 姜俐如 +3 位作者 张晓林 龚芷璇 王涛 肖悦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以体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在早发内生的美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基于社会变革的学生看管之“困”、迫于生活方式的体质改善之“难”和鉴于发展实践的组织协同之“急”而生成,具有服务目... 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以体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在早发内生的美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基于社会变革的学生看管之“困”、迫于生活方式的体质改善之“难”和鉴于发展实践的组织协同之“急”而生成,具有服务目标多元化、服务对象个性化、服务内容游戏化、服务能力精准化等特征;在实践运行中,“政府引领”“社会主导”“数据支持”和“标准规范”成为其核心要素。为此,借鉴美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启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课后体育服务治理模式;拓展课后育人功能,探索“多中心—全过程”的课后体育服务实施方式;重视人员能力培养,追求“可持续—有活力”的课后体育服务发展样式;完善评估监管机制,形成“重数据—常反馈”的课后体育服务革新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 课后体育服务 美国 课后服务 体育活动 家校社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建武 钟丽萍 +1 位作者 范成文 隋晓东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发现我国家校社推进课后体育服务的“分离式”困境表现为:家校社协同意识不强、家校社协同供给缺乏、家校社有效沟通不足、家校社协同管理不到位。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发现我国家校社推进课后体育服务的“分离式”困境表现为:家校社协同意识不强、家校社协同供给缺乏、家校社有效沟通不足、家校社协同管理不到位。以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提出我国“交叠式”家校社课后体育服务机制的实践路径:营造协同氛围,达成体育育人目标共识;协调三方资源,强化课后体育服务育人成效;健全沟通机制,促进家校社深度融合;搭建智慧平台,优化课后体育服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课后体育服务 家校社协同 交叠影响域 服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的审视与调适--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谭亚丁 王国军 高宁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开展困境,并提出调适策略。困境:政策体系建设滞缓,执行标准模糊;执行主体联动不畅,执行监督不力;目标群体趋向私利,执行态度偏离;执行环境基础薄弱,...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中小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开展困境,并提出调适策略。困境:政策体系建设滞缓,执行标准模糊;执行主体联动不畅,执行监督不力;目标群体趋向私利,执行态度偏离;执行环境基础薄弱,资源保障不足。调适策略:加快政策体系构建,细化政策执行标准;加强执行主体联动,提高政策监管力度;增强目标群体观念,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优化政策实施环境,拓宽执行资源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课后体育服务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后体育服务的教育逻辑重构与提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范建伟 王兴一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6-50,共5页
课后体育服务是校内外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关键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个性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课后体育服务教育生态重构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生态逻辑。各主体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认知和执... 课后体育服务是校内外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关键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个性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课后体育服务教育生态重构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生态逻辑。各主体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认知和执行偏差、家庭体育教育薄弱缺位、实施主体责任落实难是课后体育服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现实矛盾。提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课后体育服务提质机制:加强顶层机制设计,提高课后体育服务管理质量;家校社共融共建,提高课后体育服务效率;改良家庭教育“土壤”,让体育回归家庭教育;加强文化融合属性,增加课后体育服务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体育服务 “双减”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特征、运行机制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5
8
作者 卢邦赵 张晓林 +3 位作者 关清文 周雅玲 肖悦 陈润娟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0,共8页
澳大利亚青少年体育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也较为成熟,总结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双减”之后课后体育服务的推进提供启示。研究发现,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具有师资力量专业化、实施内容个性化、场地设施共享化、服务... 澳大利亚青少年体育发展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也较为成熟,总结其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双减”之后课后体育服务的推进提供启示。研究发现,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具有师资力量专业化、实施内容个性化、场地设施共享化、服务机构多元化等发展特征,依托法律政策的行动引领机制、面向不同群体的资源支持机制、聚焦服务过程的安全保障机制、基于跟踪调查的监督反馈机制等保障澳大利亚课后体育服务的稳步发展。其对我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的启示包括:(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后体育服务运行的长效机制;(2)推动课程改革,打造课程校内外一体化的服务体系;(3)协同多方主体,构建区域化多功能发展的管理模式;(4)重视学生发展,探索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 课后体育服务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课后体育服务“学社融合”的变迁、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肖悦 张晓林 +2 位作者 关清文 陈润娟 张晓刚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通过深析日本课后体育服务“学社融合”的特点,为我国课后体育服务落实“双减”政策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日本课后体育服务“学社融合”的历史变迁可分为“孕育萌芽期”“持续发展期”和“成熟稳定期”,并从组织、场地和内容等课后... 通过深析日本课后体育服务“学社融合”的特点,为我国课后体育服务落实“双减”政策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日本课后体育服务“学社融合”的历史变迁可分为“孕育萌芽期”“持续发展期”和“成熟稳定期”,并从组织、场地和内容等课后体育服务共识性视角上产生了学社人才融合、学社场地融合和学社活动融合等特征,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三级分权制度保障机制、分级资金共筹支持机制和多维评价监管反馈机制牵动着日本课后体育服务的运行。对我国课后体育服务的经验启示:(1)确保参与主体利益,畅通学社协同的合作渠道;(2)完善服务顶层设计,建立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3)明确服务供给标准,形成多渠道的资助方式;(4)建立服务评价标准,构建PDCA循环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体育服务 “双减”政策 学社融合 课后服务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40
10
作者 李艳茹 党许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6,共6页
课后服务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束常规教学任务之后,以学校为主渠道,以社会教育资源为补充,为缓解家长焦虑、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课后体育服务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是否发挥了该有效用,有待检验。该文运用问... 课后服务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束常规教学任务之后,以学校为主渠道,以社会教育资源为补充,为缓解家长焦虑、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课后体育服务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是否发挥了该有效用,有待检验。该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课后体育服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课后体育服务开展时间和频次相对稳定,对学生减负降压的作用明显,但学段、地区间差异较大,年级间的衔接不连贯;造成差异及限制学生参与的原因有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和政策更新的滞后性、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性、教育环境的功利性以及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性。针对现阶段课后体育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强宣传、挖掘需求、补充师资、升级体系、加强督导和奖励等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后体育服务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35
11
作者 吴礼剑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103,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与路径进行分析,以期推动课后体育服务进一步发展。研究表明,“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是减负政策历史演进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实践需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的价值与路径进行分析,以期推动课后体育服务进一步发展。研究表明,“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是减负政策历史演进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实践需要,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路径:丰富课后体育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课后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加强课后体育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全面育人的课后体育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 课后体育服务 “双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课程化建设思考 被引量:15
12
作者 尚力沛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0,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课程化建设的价值、基本框架及路径。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课程化建设的价值:克服课后体育服务内容随意化,补充常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长期监测学生体育学习机会。基本框架:以...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课程化建设的价值、基本框架及路径。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课程化建设的价值:克服课后体育服务内容随意化,补充常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供长期监测学生体育学习机会。基本框架:以体育人的课程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多元互联的课程实施,全面有效的课程评价。建设路径:制定课程制度加以规范,统筹人财物资源作以支撑,构建服务共同体作为保障,综合提升教师课后体育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 课后体育服务 中小学 课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困境及其纾解 被引量:11
13
作者 贾龙坤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28期18-22,共5页
课后体育服务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当前课后体育服务存在资金保障、福利保障、责任机制、教师资源和家长焦虑等方面的问题,... 课后体育服务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当前课后体育服务存在资金保障、福利保障、责任机制、教师资源和家长焦虑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双减”政策落地和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效果。研究建议:探索多渠道资金供应,确保资金支持;完善以评促教的教师评价体系,落实教师工作量;完善体育风险及事故的规避和解决机制,减少后顾之忧;尝试多元主体供应,解决主体资源供应不足;构建科学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缓解家长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课后体育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 全面发展 课后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逻辑、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彦龙 常凤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5,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做出的最新部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一个新问题,鲜有文献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做出的最新部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一个新问题,鲜有文献对此展开研究。鉴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何以可能—难在哪里—如何破难”为逻辑主线,阐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生成逻辑、实施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应遵循科技创新的实践逻辑、数字赋能的发展逻辑、要素优化的形成逻辑、制度建设的保障逻辑、人才本位的价值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存在“创新不足”“数字鸿沟”“供给乏力”“保障不佳”“人才匮乏”的实施困境。研究提出,以加强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弥合数字鸿沟为举措、以优化要素配置为根基、以加快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加强人才培育为关键,为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相应的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科技创新 数字鸿沟 数字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教育导向下我国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供需逻辑与实践探索
15
作者 全海英 杨宁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0,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梳理高质量教育导向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供需逻辑,以供需理论为基础审视我国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需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存在原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在供需理论下学校体育...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梳理高质量教育导向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供需逻辑,以供需理论为基础审视我国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需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存在原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在供需理论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依旧存在质量需求高期望与供给偏低的矛盾、内容需求多元与供给单一的矛盾和现实需求激增与供给滞后的矛盾。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要想寻求高质量发展,要从供给侧、需求侧、供需侧出发,做到多方协同拉动供给弹力,内容适配释放需求潜力和制度健全优化供需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课后服务 高质量教育 供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社会学论绎
16
作者 李彦龙 徐帅帅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 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究认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共同构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三维空间。数字赋能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由实体形态向虚实融合转化,社会空间由协同不足向集成治理转变,精神空间由去情景化向富情境化提升,但存在物质空间失“衡”、社会空间失“联”、精神空间失“真”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体育教育理念、深化数字体育人本底色,实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均衡、社会空间联结、精神空间回归等优化路径,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创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数字赋能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空间社会学 中小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曲腾飞 陈晴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6,共7页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和提质增效是推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由常态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精准需求分析、精准决策制定、协同服务产出、动态评估反馈4个方面,明确学校...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和提质增效是推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由常态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精准需求分析、精准决策制定、协同服务产出、动态评估反馈4个方面,明确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理论框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需求层识别能力不强,供给“标的”模糊;决策层决策依据不明,决策主体单一;执行层协同机制不畅,服务动能不足;评估层监管评估失效,供需匹配失衡。据此,提出相应的纾解之策:采集分析数智化,提升需求精准识别能力;决策规划系统化,提高精准决策制定水平;主体协同高效化,激发精准服务供给动能;服务评估全面化,保持供需匹配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课后服务 需求导向 精准化供给 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艳 周倩 崔李明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7,共9页
“双减”政策推动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发挥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及职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延伸性教育服务,促进各方的协同引导、协同推进和协同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的逻... “双减”政策推动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能够有效发挥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及职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延伸性教育服务,促进各方的协同引导、协同推进和协同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协同治理的逻辑内涵入手,针对治理主体的权责与次位不明晰、标准不完善、支持性资源不足以及各主体协调失衡等协同治理困境,构建“目标协同—资源协同—行为协同—管理协同—环境协同”的五维协同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体育课后服务多元主体治理协同度进行实证评价,从宏观引导、中观策划和微观操作层面,提出“制度规范—战略体系—具体举措”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后服务 “双减”政策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调适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荣 杨钰鑫 高长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0,共9页
现代化新征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赜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提升,是加速推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之基。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度探究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功能价值、发展契机、开... 现代化新征程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赜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提升,是加速推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之基。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度探究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功能价值、发展契机、开展现状与质量提升的策略调适。研究认为,当前体育课后服务在制度保障、协同合作、教学内容、监管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囿,应以学生健康、人才培养、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积极发挥其看护、辅导、以体育人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当前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服务持续稳定;建立合作平台,高效配置体育资源;融合先进理念,创新体育文化活动;完善评价反馈,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为国家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课后服务 中小学 质量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课后服务中的家长主义协商与理性自我重构——基于H市12位家长的追踪观察与深度访谈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高朋 朱忠贤 +1 位作者 陈紫微 王鑫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4,共9页
遵循家长主义协商的理论解释,运用参与观察法及访谈法,讨论“双减”政策下家长在体育课后服务中的态度、角色、责任和行动特征。研究认为,孩子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之间存在交集,健康状况的强弱和运动习惯的强弱会影响家长对体育课后服务... 遵循家长主义协商的理论解释,运用参与观察法及访谈法,讨论“双减”政策下家长在体育课后服务中的态度、角色、责任和行动特征。研究认为,孩子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之间存在交集,健康状况的强弱和运动习惯的强弱会影响家长对体育课后服务的态度。在时间维度上,基于亲子、自我、家校的家长主义协商,家长经历从“从未有过的新体验”到“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再到“协商更多的参与方式”的认知演变进程。当前,参与到体育课后服务中的家长深陷于新旧秩序的两难境地,承受着来自孩子身体健康、技能习得、文化学习和自身期望的多重压力,往往采取以下行动重构理性自我:通过观望、协商和建言,重构参与角色;强调经验、问题和绩效,重构责任意识;诉诸于他者化、妥协和互动,重构决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后服务 家长主义 理性自我 “双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