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1,共8页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批评
文本
与
读者
关系
阐释团体
有知识
读者
文本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和有代表性的,当然也包括《创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洛夫诗
超现实主义
“九叶”诗派
读者文本
二度创作
线性逻辑
现实生活
东方智慧
走进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解释学及其“阐释逻辑”
被引量:
3
3
作者
桂起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5,177,共9页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从非经典逻辑来看待精神科学及其解释学方法,众多新型的推理模式(包括“阐释的推理”)都应当归入非经典逻辑的范畴。“科学解释学”的“阐释逻辑”是科学逻辑的自然延伸和推广,科学发现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而且需要理解的逻辑,即“阐释逻辑”。科学史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设身处地”是读经典文本基本的“阐释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原作者-解
读者
三方关系
科学解释学
阐释逻辑
科学发现
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季轮回中的人生 《春去春又来》——一则关于生命的寓言
4
作者
吉平
《电影评介》
2014年第9期47-48,共2页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文本将其构意结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显然,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不是一部明白晓畅的读者性文本,其中的点滴设置及整体安排背后的深意值得观众再三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
读者
性
文本
故事原型
四季轮回
老和尚
导演
镜头
寺庙
欲念
老僧
作者性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意逆志”辩证
被引量:
7
5
作者
黄鸿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90,共11页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之争。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实则为一种始终"唯本文本意是求"且有"置心平易"限制的读者-文本之意。继起的明清读者之意派将"知人论世"作为基础补入"以意逆志"的工作拓宽了理解作者的途径,却反过来促使"本文本意"限制的消隐和读者意识中不确定性的进一步放大。当代读者之意派在此基础上更加坐实了对"意"漫无定准乃至于断章取义的指认和批评,同时又在西方阐释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些新解释,并对吴淇的观点提出质疑。但吴淇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因实际逆志活动中读者意识的参与必然被转为文本-读者之意,这与汉宋诸儒所理解的读者-文本之意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孟子本意,发现读者之意与文本之意彼此融合而成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才是以意逆志之"意"的真正本意。至于孟子所体认的究竟是读者还是文本角度,则是没有答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读者
-
文本
之意
文本
-
读者
之意
体认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方汉泉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1,共8页
文摘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关键词
反应批评
文本
与
读者
关系
阐释团体
有知识
读者
文本
分析方法
Keywords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text and reader relationship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informed reader
methods for text analysis
分类号
I05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强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4-122,共9页
文摘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和有代表性的,当然也包括《创世纪》...
关键词
“当代性”
洛夫诗
超现实主义
“九叶”诗派
读者文本
二度创作
线性逻辑
现实生活
东方智慧
走进生活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解释学及其“阐释逻辑”
被引量:
3
3
作者
桂起权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5,177,共9页
文摘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从非经典逻辑来看待精神科学及其解释学方法,众多新型的推理模式(包括“阐释的推理”)都应当归入非经典逻辑的范畴。“科学解释学”的“阐释逻辑”是科学逻辑的自然延伸和推广,科学发现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而且需要理解的逻辑,即“阐释逻辑”。科学史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设身处地”是读经典文本基本的“阐释逻辑”。
关键词
文本
-原作者-解
读者
三方关系
科学解释学
阐释逻辑
科学发现
科学史
分类号
B089.2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季轮回中的人生 《春去春又来》——一则关于生命的寓言
4
作者
吉平
机构
聊城大学文学院
匈牙利罗兰大学
出处
《电影评介》
2014年第9期47-48,共2页
文摘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文本将其构意结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显然,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不是一部明白晓畅的读者性文本,其中的点滴设置及整体安排背后的深意值得观众再三思量.
关键词
影片
读者
性
文本
故事原型
四季轮回
老和尚
导演
镜头
寺庙
欲念
老僧
作者性
生命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意逆志”辩证
被引量:
7
5
作者
黄鸿秋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90,共11页
文摘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之争。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实则为一种始终"唯本文本意是求"且有"置心平易"限制的读者-文本之意。继起的明清读者之意派将"知人论世"作为基础补入"以意逆志"的工作拓宽了理解作者的途径,却反过来促使"本文本意"限制的消隐和读者意识中不确定性的进一步放大。当代读者之意派在此基础上更加坐实了对"意"漫无定准乃至于断章取义的指认和批评,同时又在西方阐释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些新解释,并对吴淇的观点提出质疑。但吴淇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因实际逆志活动中读者意识的参与必然被转为文本-读者之意,这与汉宋诸儒所理解的读者-文本之意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孟子本意,发现读者之意与文本之意彼此融合而成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才是以意逆志之"意"的真正本意。至于孟子所体认的究竟是读者还是文本角度,则是没有答案的。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读者
-
文本
之意
文本
-
读者
之意
体认角度
Keywords
tracing back intent through understanding(yiyi nizhi)
the intent of text-based reader
the intent of reader-filtered text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
刘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科学解释学及其“阐释逻辑”
桂起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四季轮回中的人生 《春去春又来》——一则关于生命的寓言
吉平
《电影评介》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以意逆志”辩证
黄鸿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