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61,共8页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批评 文本读者关系 阐释团体 有知识读者 文本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4-122,共9页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 大入大出 大即大离──论洛夫诗的“当代性”刘强台湾诗人简政珍在《当代诗的当代性省思》一文中,特别提出洛夫诗的“当代性”。他说:“洛夫无疑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诗人”。诗的“当代性”提法,是一种新的开启,加之于洛夫是适当的和有代表性的,当然也包括《创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洛夫诗 超现实主义 “九叶”诗派 读者文本 二度创作 线性逻辑 现实生活 东方智慧 走进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解释学及其“阐释逻辑” 被引量:3
3
作者 桂起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5,177,共9页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 关于文本意义的三种决定论是文本、作者、读者中心主义。用戴维森的“三角测量”模式,可以解读一般解释学中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的视界融合。我们赞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解释学统一性”的观点,这也是“科学解释学”学者的基本观点。从非经典逻辑来看待精神科学及其解释学方法,众多新型的推理模式(包括“阐释的推理”)都应当归入非经典逻辑的范畴。“科学解释学”的“阐释逻辑”是科学逻辑的自然延伸和推广,科学发现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而且需要理解的逻辑,即“阐释逻辑”。科学史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设身处地”是读经典文本基本的“阐释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原作者-解读者三方关系 科学解释学 阐释逻辑 科学发现 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季轮回中的人生 《春去春又来》——一则关于生命的寓言
4
作者 吉平 《电影评介》 2014年第9期47-48,共2页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文本将其构意结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显然,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不是一部明白晓畅的读者性文本,其中的点滴设置及整体安排背后的深意值得观众再三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 读者文本 故事原型 四季轮回 老和尚 导演 镜头 寺庙 欲念 老僧 作者性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意逆志”辩证 被引量:7
5
作者 黄鸿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90,共11页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 孟子以意逆志之"意"的本意问题是中国文论史和阐释学中的一桩公案。清代吴淇将"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解为私意或臆度,并将之与自己所提出的"古人之意"相对立,因而出现了文本、读者两派之争。汉宋诸儒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实则为一种始终"唯本文本意是求"且有"置心平易"限制的读者-文本之意。继起的明清读者之意派将"知人论世"作为基础补入"以意逆志"的工作拓宽了理解作者的途径,却反过来促使"本文本意"限制的消隐和读者意识中不确定性的进一步放大。当代读者之意派在此基础上更加坐实了对"意"漫无定准乃至于断章取义的指认和批评,同时又在西方阐释学的影响下形成一些新解释,并对吴淇的观点提出质疑。但吴淇所理解的孟子之"意"因实际逆志活动中读者意识的参与必然被转为文本-读者之意,这与汉宋诸儒所理解的读者-文本之意反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孟子本意,发现读者之意与文本之意彼此融合而成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才是以意逆志之"意"的真正本意。至于孟子所体认的究竟是读者还是文本角度,则是没有答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意逆志 读者-文本之意 文本-读者之意 体认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