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欣赏型探究4D模式在初中英语读后活动中的应用
1
作者 钟振国 汪辰静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62,共5页
读后活动是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输出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发端于社会建构论的欣赏型探究,强调欣赏包容地学习、对话建构地合作以及诗意积极地创新,为读后活动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课例,探讨了基于欣赏型探究4D模式读后活动四个... 读后活动是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输出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发端于社会建构论的欣赏型探究,强调欣赏包容地学习、对话建构地合作以及诗意积极地创新,为读后活动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课例,探讨了基于欣赏型探究4D模式读后活动四个阶段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4D模式能加强读后活动与学生经验和文本主题的结合,促进语言的迁移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读后活动 欣赏型探究 4D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思维视域下初中英语说明文读后活动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爱平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0-54,76,共6页
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阵地,然而说明文语篇教学中,碎片化、浅表化、缺乏层次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读后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禁,学思分离,学用割裂。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说明文读后活动设计要遵循渐进性、强化主题意义探究及学生主... 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阵地,然而说明文语篇教学中,碎片化、浅表化、缺乏层次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读后活动使学生的思维禁,学思分离,学用割裂。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说明文读后活动设计要遵循渐进性、强化主题意义探究及学生主体性等原则,并阐释了优化说明文读后活动设计的策略,即:搭建“支架”,体现阶梯性;基于单元整体,探究主题意义;以生为本,学思结合,用创为本,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说明文 读后活动 高阶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者视角设计读后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被引量:1
3
作者 范庆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1,57,共4页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的关键目标之一。阅读作为一项需要多元思维的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认真研读语篇,合理设置活动。本文聚焦基于作者视角的读后活动设...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的关键目标之一。阅读作为一项需要多元思维的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认真研读语篇,合理设置活动。本文聚焦基于作者视角的读后活动设计,即从文本的作者视角出发,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析作者表达写作目的的方式,关注作者关心的问题,总结作者的观点并提出合理质疑等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视角 读后活动 思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英语读后活动设计策略
4
作者 刘力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5年第5期57-61,共5页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人才核心技能之一,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因其对文本的深度加工特性,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读后活动还存在着形式单一、机械复述原文、脱离文本主题等问题。笔...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人才核心技能之一,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读后活动因其对文本的深度加工特性,成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读后活动还存在着形式单一、机械复述原文、脱离文本主题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读后活动策略:拆解隐含逻辑、解析语言效果、探究标题价值、辨析文化本质。研究表明,在读后教学中应用以上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读后活动 批判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阅读教学
5
作者 吴其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32,共2页
美国的阅读教学吴其馥阅读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美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把阅读单提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识别... 美国的阅读教学吴其馥阅读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美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把阅读单提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识别词语,理解内容,鉴赏评价,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师 独立阅读能力 作品开头 阅读前 学生阅读 《麦克白》 古典文学作品 读后活动 提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