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说法印”样式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1 226,226,共7页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说法印"样式,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的误区,总结其样式演变的规律。在印度的影响下,中国早期"说法印"多与交脚坐姿有关,但是数量较少。"说法佛"造像,一般以...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说法印"样式,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的误区,总结其样式演变的规律。在印度的影响下,中国早期"说法印"多与交脚坐姿有关,但是数量较少。"说法佛"造像,一般以左手执衣角,右手上举胸前作无畏印为主。但这种手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法印"。至7世纪以后,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像出现手势的变化,双手的手指弯曲,但并不接触。随后,壁画经变相中的主尊样式的手印,表现与萨尔纳特"双手互捻"的手势一致,成为后世典型的"说法印"。从"说法印"样式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本土化的趋势。这一过程,正是中国佛教艺术从古代印度汲取养分,并融入本民族的特征,将其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法印 无畏 克孜尔 敦煌 萨尔纳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堕罗钵底双手施说法印立佛图像研究
2
作者 马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4-128,共15页
本文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堕罗钵底(6-11世纪)双手施说法印立佛出现的缘由:其一,呵叻出土的青铜佛像,显示了早期印度化美术中双手施说法印的倾向,即由单手施说法印、一手握袍、半U字形衣袍向双手施说法印、半U型衣袍,双手施说法印... 本文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堕罗钵底(6-11世纪)双手施说法印立佛出现的缘由:其一,呵叻出土的青铜佛像,显示了早期印度化美术中双手施说法印的倾向,即由单手施说法印、一手握袍、半U字形衣袍向双手施说法印、半U型衣袍,双手施说法印、U型衣袍转变。其二,正是出于孟人对“对称”的偏爱,所以在佛教与世俗题材、建筑上皆出现了对称元素。其三,在陆续受到马图拉、后笈多、阿玛拉瓦蒂、朱拉、吴哥等他国艺术的影响下,双手手印类似暗示了当地创作者急于求变的心态,积极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尝试。通过匹配原典与图像:双手施说法印立佛,因缺乏“宝阶”这一关键道具及无法识别的梵天、帝释的程式性而无法构成“三十三天降凡”,所以双手施说法印并非“三十三天降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施说法印 对称 宝阶 三十三天降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