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语用定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斌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27,共7页
在语用逻辑(IllocutinaryLogic)已渐渐从一般语用学和逻辑语用学中独立出来的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对应于西方传统逻辑之本质定义(或属加种差)的另一种定义类型———语用定义。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涵盖业已提出的“语... 在语用逻辑(IllocutinaryLogic)已渐渐从一般语用学和逻辑语用学中独立出来的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对应于西方传统逻辑之本质定义(或属加种差)的另一种定义类型———语用定义。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涵盖业已提出的“语境定义”、“说服定义”、“显示性定义”等具体的语用定义类型,同时它还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语用定义的其他种类型,提供更大的定义理论空间。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语用定义与本质定义的区别,并认为把握这样的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建构关于汉字符号的语用逻辑,而且还可能为我们建立中国当代人文思维逻辑与方法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逻辑 语用定义 语境定义 说服定义 人文思维的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还是未名:这是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戴卡琳 崔晓姣 张尧程(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5,165,共14页
早期中国文献极为关注命名及称谓的问题:比如诸子对于“忠”这样的重要概念应如何被“谓”有各自的论述,他们透过这样的命名行为来影响其他人对此概念的理解。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翻译之中,命名性的“谓”常被“是什么”的“是”取代。... 早期中国文献极为关注命名及称谓的问题:比如诸子对于“忠”这样的重要概念应如何被“谓”有各自的论述,他们透过这样的命名行为来影响其他人对此概念的理解。然而,在近现代的西方翻译之中,命名性的“谓”常被“是什么”的“是”取代。以先秦诸子如何界定“忠”“孝”为例,用以强调中国重“名”思想的诠释工具通常有三:其一是孔子、儒家或中国哲学中的“正名”学说;其二是西方修辞学中的“转谓”(paradiastole);其三是分析哲学中的说服型定义(persuasive definition)。在解读诸子典籍时,虽然上述三种工具皆有削足适履的危险,但对于诠释文本却不无启发。重新检视这三种诠释工具,除了辨认出这些工具的危险性之外,亦可透过反思来发现它们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之刑 语言策略问题 正名 转谓 说服定义 孝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