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创新对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1
作者 熊德平 孙一磊 杨梦源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10,共13页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支撑,但长期以来,如何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在明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理论”,使用2005—2022年中国29个省份层面的...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支撑,但长期以来,如何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在明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理论”,使用2005—2022年中国29个省份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能够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即制度创新能够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多项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该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和市场规模较大地区,制度创新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能够增强制度创新对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诱致性技术-制度创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模型及中国农业技术变革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姜鑫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共7页
历史上不同国家有多种农业增长路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本文结合中国农业增长的实际数... 历史上不同国家有多种农业增长路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本文结合中国农业增长的实际数据对该理论作了一个实证检验,结合检验结果提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应该以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为侧重点,同时不能忽视机械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致技术创新理论 速水-拉坦模型 要素稀缺度 农业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支持目标体系构建研究:诱致性创新理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杜辉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共3页
根据诱致性创新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本国国情,探索一种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满足农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应农户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并由政府适当引导的农业支持制度安排。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期具有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土地... 根据诱致性创新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本国国情,探索一种适合农业资源禀赋、满足农业技术发展需求、对应农户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并由政府适当引导的农业支持制度安排。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期具有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土地节约型"的农业技术发展道路、小农经济生产形式所衍生的小农意识等农业发展要素特征,这决定了农业支持目标应定位于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致创新理论 农业支持目标体系 农业支持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诱致性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十种农作物劳动力节约技术变革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在一 杜锐 毛学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5,共11页
本文利用1975-2014年的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全国10种主要农作物的技术偏向路径,对要素稀缺诱致性创新理论和市场需求诱致的创新理论进行了验证。通过比较资本-劳动交叉价格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后发现,资本和劳动具有相互替... 本文利用1975-2014年的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全国10种主要农作物的技术偏向路径,对要素稀缺诱致性创新理论和市场需求诱致的创新理论进行了验证。通过比较资本-劳动交叉价格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后发现,资本和劳动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劳动相对价格上升和产出增加都会引起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偏移;劳动密集度越低的作物对于劳动力相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越大。最后,结合农业发展现状,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扮演技术变迁路径中的新动力,同时,理顺农业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以"优质优价"的价格信号引导市场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食品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致技术创新理论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要素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论明清以来的中国农业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思明 《古今农业》 2002年第1期35-43,共9页
一、诱致性变迁--历史的经验 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是技术的发明还是技术的选择都有明显的目的性或倾向性。这是由技术的本质所决定的。又因为技术是自然、经济与社会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技术的进步又与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密... 一、诱致性变迁--历史的经验 人类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是技术的发明还是技术的选择都有明显的目的性或倾向性。这是由技术的本质所决定的。又因为技术是自然、经济与社会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技术的进步又与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脱离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的技术无成功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技术制度 中国农业 诱致变迁 资源禀赋 农村合作经济 技术创新 多熟种植 节约土地 农业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长江 袁克忠 袁飞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5期19-22,共4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农村兴起农业产业化,或称贸工农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研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央领导也非常重视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发展态势,他们指出,农业产业化'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农村兴起农业产业化,或称贸工农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研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央领导也非常重视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和发展态势,他们指出,农业产业化'是逐步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的重要形式','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制度的变迁。外部经济和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产生与发展 诱致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 交易费用 贸工农一体化 技术创新 农村经济改革 相关产业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的制度变革
7
作者 李松龄 《湖湘论坛》 1999年第4期24-26,共3页
关键词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方式 制度创新 强制制度变迁 权力中心 微观主体 技术变迁 诱致 利益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结构匹配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王雪友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154,共7页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诱致技术创新理论 农业技术进步 要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