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潜力与应用风险
1
作者 赵陶然 侯文怡 +2 位作者 王梦薇 赵虹 刘志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6-663,共8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iMSC)已被提出作为原代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替代来源,在疾病治疗相关研究中也显示出多种优势。但是iMSC更适用于何种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风险均未被充分阐明。本研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高通...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iMSC)已被提出作为原代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替代来源,在疾病治疗相关研究中也显示出多种优势。但是iMSC更适用于何种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风险均未被充分阐明。本研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将iMSC与骨髓源的MSC(BM-MSC)、脂肪源的MSC(AD-MSC)和脐带源的MSC(UC-MSC)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CMap数据库筛选,结果表明,iMSC具有独特的基因转录特征,与3种常用的MSC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神经、肌肉发育和免疫调节相关基因表达上;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进一步证实,iMSC在神经相关疾病治疗中表现出潜在优势,同时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但也存在较高的成瘤性风险;通过CMap数据库分析,识别了可能抑制iMSC成瘤性的基因靶点和小分子抑制剂,为降低iMSC应用风险提供了可能的策略。综上所述,iMSC作为细胞治疗的潜在来源,在神经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但其安全性需通过更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充质干细胞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吕云 王立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53-1258,共6页
目的: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进一步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MSC),观察iPSC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其他来源MSC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方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使用仙台病毒载体对其进行重编程因子... 目的: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并进一步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MSC),观察iPSC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其他来源MSC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方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使用仙台病毒载体对其进行重编程因子的转导,鉴定其细胞形态和多能性因子的免疫荧光表达水平。对1株完成所有鉴定的iPSC进行MSC的诱导分化,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对其细胞形态、免疫表型进行鉴定。使用成脂、成骨培养液进行成脂成骨的诱导分化,以鉴定其分化能力。利用PCR鉴定其转录因子的表达,以系统阐明iPSC诱导分化所得的MSC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携带重编程因子的仙台病毒转染后,命运发生转归。通过启动干性基因表达,成功地获得iPSC克隆,经扩增、纯化,最后获得了可稳定增殖的iPSC。免疫荧光定位证明,其多能性因子分别在胞膜和胞内得到表达。经鉴定,利用iPSC诱导获得了间充质干细胞,其形态与其它来源的MSC一致,免疫表型检测也相符。iPSC-MSC的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与UC-MSC结果一致,表明iPSC-MSC具有分化(成脂成骨)能力,也表明了其具备MSC的多项基本特征。RT-PCR检测显示,iPSC-MSC高表达PDL1,低表达A20;其STAT3表达水平与BM-MSC相当,但高于UC-MSC;而HIF1α的表达水平与UC-MSC相当,但低于BM-MSC。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携带重编程因子的仙台病毒载体的转导后,成功地启动了细胞的干性表达,获得了具有多能干性的iPSC。iPSC可成功诱导分化为MSC,且分化后的MSC具备标准的MSC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化能力。iPSC来源的MSC与脐带MSC相比,高表达免疫抑制分子PDL1并低表达A20等转录因子,提示iPSC来源细胞在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146a-IRAK轴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瘘管型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作用
3
作者 倪健 朱晓文 于海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A表达。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分析miR-146a和IRAK的关系。将成功制备的CD瘘管病变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Con)、ADSC干预组(ADSC)、ADSC+miR-146a-antagomir干预组(ADSC+antagomir)、ADSC+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干预组(ADSC+antagomir+si),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1 h,ADSC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ADSC+antagomir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ADSC+antagomir+si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Con组大鼠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每组每日定时处理2次,连续处理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的血管新生;Western blot检测瘘管创面组织中IRAK、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miR-146a表达在CD瘘管病变患者术后的血清中明显降低,IRAK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miR-146a能靶向调控IRAK表达;与Con组相比,ADSC组、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的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与ADSC组相比,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升高,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与ADSC+antagomir组相比,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SC促进CD模型大鼠瘘管病变术后的瘘管愈合,这可能与调控miR-146a/IRAK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克罗恩病 瘘管病变 创面愈合 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ROS/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4
作者 孙烈乾 顾梦宇 +8 位作者 杨杰 王凯漪 郭高帅 张宏博 张思怡 王堂龙 杨志伟 贺延妮 杨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L385 (Nrf2抑制剂)组(联合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尼氏体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超微结构,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 (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Parkin)、苄氯素1 (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 (P62)蛋白表达水平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 (LC3-Ⅱ/LC3-Ⅰ)比值。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E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和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结构清晰,未见明显病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组织稀疏,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且形态不一,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可见部分坏死的神经元;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减少和染色不均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减轻,形态恢复正常,排列较为整齐,神经元丢失情况明显改善;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边界不清,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尼氏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完整,核仁明显,尼氏小体着色深且数量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呈空泡状,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尼氏小体数量相对增多;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固缩,形态完整性丧失,尼氏小体破碎且数量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呈椭圆形,双层膜结构清晰可见,内部嵴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形,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结构模糊,胞质中可见大量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线粒体损伤表现仍较明显,胞质中自噬小体数量较多,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膜和内部结构有明显改善,损伤程度减轻,胞质中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胞质中可见自噬小体。荧光探针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Western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 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BMSCs可以减轻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ROS/Nrf2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骨髓来源的充质干细胞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活性氧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5
作者 王仲发 刘晏辰 +4 位作者 闫炎 李旻娟 何玉楠 关伟军 刘文忠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19-2530,共12页
【目的】分离培养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西门塔尔牛胰腺组织,利用酶消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胰... 【目的】分离培养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西门塔尔牛胰腺组织,利用酶消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利用免疫荧光试验和半定量PCR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73、CD90、CD166)的表达情况;通过绘制P4、P10、P16代细胞生长曲线及计算群体倍增时间测定细胞增殖能力;通过细胞克隆试验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通过划痕试验计算细胞迁移率;对纯化后的细胞分别进行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检测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试验检测细胞的遗传稳定性。【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可得到胰腺间充质干细胞,且传代到第3代基本纯化。半定量PCR结果显示,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66)呈阳性表达,而与造血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CD34呈阴性表达。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P4、P10、P16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40.22、43.09和44.50 h,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6.25%、19.00%和13.50%。划痕试验测定第3代细胞迁移率为44.44%。在体外诱导分化胰腺间充质干细胞后,结果呈现出清晰的脂滴、软骨团和钙结节。核型分析结果判定,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为正常二倍体核型(2n=60,XY),染色体组未发生变异。【结论】从西门塔尔牛胰腺组织分离培养的胰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稳定遗传,增殖能力强,且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研究结果可为西门塔尔牛组织修复提供新方法,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保存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塔尔牛 胰腺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小鼠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特性与成骨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媛 钟海英 +7 位作者 董世访 黄璐 刘潇淇 廖雨滋 易勤 赵丽 杨珂 李娅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12-1522,共11页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龄,体质量约为10~15 g,n=4)和老年组(12月龄,体质量约为20 g~25 g,n=4),每组雌雄各半。分别从2组小鼠的整骨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2组BMSCs的表面标志物,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2组BMSCs的衰老程度,通过MTT和EdU掺入实验比较2组BMSCs的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2组BMSCs中周期蛋白CyclinD1、P21的表达情况。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评估2组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使用RNA-seq分析比较2组BMSCs经BMP2诱导后的差异基因表达,并用流式分析验证测序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判定标准。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显示,老年组BMSCs的衰老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而MTT和EdU掺入实验结果表明,老年组BMSCs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较低,而细胞周期阻抑因子P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检测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青年组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RNA-seq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整合素αV重组蛋白(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1,CD51)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的表达趋势相反。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BMSCs中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下降与CD51^(+)细胞对BMP2的成骨诱导响应性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分化 衰老 整合素αV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靳涛 颜望碧 殷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子宫介入手术。Model组和eMSCs组建立子宫内粘连大鼠模型。eMSCs组在模型损伤后立即移植eMSCs细胞悬液进行治疗,总量为每子宫0.05 ml(2×107细胞/ml)。3周后收集单侧损伤子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子宫内膜纤维化、EMT、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宫腔结构破坏,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并积聚大量蓝色胶原纤维,但在eMSCs治疗后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且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中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在eMSCs组中均显著减少(P<0.05)。在Model组中,N-cadherin、Vimentin和ZEB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E-cadherin的表达减少。然而,在eMSCs组中,上述分子蛋白质的变化完全相反。与Sham组相比,Model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eMSCs组中周期蛋白E(CyclinE)、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结论eMSCs可以通过抑制EMT和子宫内膜纤维化来促进子宫内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质上皮转化 子宫内膜来源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纤维化 大鼠 子宫内粘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马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宗正 韦林盖 +2 位作者 苏小虎 张焱如 芒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7-100,共4页
取蒙古马背臀部皮下脂肪组织,通过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等步骤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分别加入成脂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培养,采用倒置显微... 取蒙古马背臀部皮下脂肪组织,通过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等步骤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分别加入成脂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法对其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表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ADSCs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其经成脂、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形态、体积发生明显改变.经油红O染色,细胞质内出现橙红色脂滴;茜素红染色表明聚集的细胞团中央能形成钙化结节.说明马ADSCs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并具有明显的成脂和成骨表型,表明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马 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国文 李青 +6 位作者 牛鑫 胡斌 刘鹃 郎海丽 沈晓黎 汪泱 邓志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28-1434,共7页
目的研究一种高效、简捷的直接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方法用MSCs诱导培养基将iPS诱导为MSCs样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iPS及iPS-MSCs表面标志物的表达,RT... 目的研究一种高效、简捷的直接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方法用MSCs诱导培养基将iPS诱导为MSCs样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iPS及iPS-MSCs表面标志物的表达,RT-PCR检测诱导过程中细胞内NANOG、OCT-4、MSX-1等干性基因表达水平,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鉴定其三系分化能力。结果诱导后iPS逐渐向外生长,P4代iPS-MSCs逐渐变为长梭形;CD29、CD44、CD73、CD90、CD105在iPS-MSCs中表达阳性,而CD34、CD45、HLADR则为阴性;iPS在诱导过程中NANOG和OCT-4基因表达逐渐降低,iPS-MSCs不表达NANOG和OCT-4基因,MSX-1基因在诱导第4天即高表达并维持在高水平;iPS-MSCs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能力。结论成功建立一种高效、简捷的直接将iPS诱导为功能性的MSCs样细胞的方法,为iPS-MSCs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减轻脂多糖诱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金 夏培哲 +4 位作者 周瑜 李璐 卢震辉 杜勇 朱永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人胎儿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fPMSC)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hfP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 CD90、 CD105、 CD14、 CD34、 CD45、 HLA-DR的表达...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人胎儿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fPMSC)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hfP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 CD90、 CD105、 CD14、 CD34、 CD45、 HLA-DR的表达以确定其干细胞属性;利用Transwell^(TM)共培养体系[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接种于Transwell^(TM)上室, hfPMSC接种于下室],检测hfPMSC旁分泌HGF对LPS处理的HPMEC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分为LPS处理组、 hfPMSC共培养组、 HGF中和抗体组、正常HPMEC对照组。在Transwell^(TM)培养上室加入100μg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荧光酶标仪检测染料渗透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渗透相关蛋白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和陷窝蛋白1(caveolin-1)及凋亡相关裂解型蛋白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和裂解型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c-PARP1)的蛋白水平。结果所培养细胞具备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为CD73、 CD90、 CD105阳性及CD14、 CD34、 CD45、 HLA-DR阴性细胞;与LPS处理组相比, hfPMSC共培养可显著抑制LPS环境中HPMEC的通透性,显著上调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caveolin-1、 c-caspase-3和c-PARP1的蛋白水平。相反,中和共培养体系中的HGF,可逆转hfPMSC对HPMEC的上述作用。结论 hfPMSC通过分泌HGF抑制LPS诱导的HPMEC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来源胎盘充质干细胞(hfPMSC) 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 脂多糖(LPS) 细胞生长因子(HGF)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和胚胎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效率比较
11
作者 王尧 王雷 +4 位作者 陆玉华 范向军 朱铭岩 朱沙俊 王志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4-1311,共8页
目的比较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M-MNCs)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效率。方法用慢病毒LV-ef1a-mOct4-IRES-EGFP、LV-ef1amSox2-IRES-EGFP、LV-ef1a-mKlf4-IRES-EGFP和LV... 目的比较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小鼠骨髓单核细胞(BM-MNCs)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效率。方法用慢病毒LV-ef1a-mOct4-IRES-EGFP、LV-ef1amSox2-IRES-EGFP、LV-ef1a-mKlf4-IRES-EGFP和LV-ef1a-mc-Myc-IRES-EGFP感染BMSCs、BMMNCs和MEFs,通过计算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克隆数比较这3种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的效率。用胚胎干细胞表面标记检测、胚胎干细胞内源基因检测、拟胚体形成实验和畸胎瘤形成实验验证重编程获得的iPS细胞的多能性。结果起源于小鼠BMSCs、BM-MNCs及MEFs的3种iPS细胞均能形成边缘光整的致密克隆,可表达干性基因Nanog、Rex-1、SSEA-1,并能在体内外分化为三胚层组织。但是BMSCs来源的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数低于BM-MNCs和MEFs来源的克隆数。结论小鼠BMSCs、BM-MNCs及MEFs均可重编程为iPS细胞,但BMSCs重编程为iPS细胞的效率低于BM-MNCs和ME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重编程效率 骨髓充质干细胞 骨髓单核细胞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整合素配体张力的阈值和调节
12
作者 田大伟 潘君 +1 位作者 章燕 龙勉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06-406,共1页
目的整合素介导的力学转导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干细胞命运决定,但在定向诱导分化方案中,整合素张力的具体影响仍知之甚少。了解整合素张力的大小如何影响MSC分化,可以为优化培养条件,实现高效和有针对性的分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基于DN... 目的整合素介导的力学转导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干细胞命运决定,但在定向诱导分化方案中,整合素张力的具体影响仍知之甚少。了解整合素张力的大小如何影响MSC分化,可以为优化培养条件,实现高效和有针对性的分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基于DNA的可逆剪切张力探针(reversible shearing DNA-based tension probe,RSDTP)定量研究整合素张力在骨向和软骨向培养基诱导条件下对MSC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利用Si-RNA干扰、q PCR、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等方法,阐明分子力和生化信号通路在指导MSC命运决定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检测骨向分化的RSDTPs在45 p N时显示较高的信号,而其他探针没有显示出骨向和软骨向分化的差异,表明45 p N整合素张力在骨向分化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一力阈值可能对骨向信号通路的激活和黏附斑的形成至关重要。相应的,骨向分化的MSCs呈现向心方向的黏附斑排列,用cyto D破坏细胞骨架或si RNA干扰lamin A降低了RUNX2的表达;而软骨向分化的MSCs的黏附斑呈现周向排列,cyto D处理和lamin A干扰都增加了SOX9表达。结论分子张力和定向诱导培养基的协同作用对MSCs的分化产生重要影响。骨向和软骨向诱导培养基以及细胞骨架蛋白在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和力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向分化 向心方向 骨髓充质干细胞 细胞骨架蛋白 定向诱导分化 整合素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H 1-34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机制的转录组学分析
13
作者 邢宝瑞 赵海平 +5 位作者 李光玉 马泽芳 孙红梅 胡肖 谭展清 刘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44-352,共9页
PTH 1-34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旨在利用高通量无参转录组测序方法探索PTH 1-34促进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可能机制。选用第3代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诱导组、PTH 1-34干预组),每组3个重复,诱... PTH 1-34对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成骨作用,旨在利用高通量无参转录组测序方法探索PTH 1-34促进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可能机制。选用第3代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诱导组、PTH 1-34干预组),每组3个重复,诱导组添加成骨诱导液诱导鹿茸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PTH 1-34干预组在诱导组基础上添加10 nmol/L PTH 1-34。培养21 d,采用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的方法对标志物和钙结节进行鉴定,鉴定完毕后,使用TRIzol法进行总RNA提取并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对这些文库进行双末端测序。添加浓度为10 mmol/L PTH 1-34进行成骨诱导,可明显增加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的产生量。因与NCBI所发布的鹿科动物基因序列比对效率低于50%,选择了无参转录组测序。通过对差异基因富集分析,共筛选出57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877个上调,3860个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过程作用下,差异基因的种类主要包括细胞运动、细胞增殖、细胞迁移、骨发育、血管生成和形态发生相关;通过筛选,找到了8个与成骨相关基因:RUNX2、BGN、ALPL、SPARC、OPN、CPNE1、STRN4、VAPB;2个与细胞自噬相关基因:WiPi2、ATG14;4个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UNC5B、SHC1、FLNA、TNFSF15,使用qRT-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转录因子预测相关性较高的家族为zf-C2H2,并筛选到了成骨转录因子SP7。PTH 1-34可通过上调RUNX2、SP7、BGN、ALPL、SPARC、OPN、CPNE1、STRN4、VAPB的mRNA表达来促进鹿茸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自噬来调节鹿茸的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茸 甲状旁腺素1-34 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髓和牙周韧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差异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欢 苗博 +1 位作者 韩智慧 张保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2-1107,1115,共7页
目的探究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和牙周韧带间充质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在成骨能力上的差异机制。方法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和牙周干细胞(分为DPSCs组和PDLSCs组),比较两种干细胞诱导成... 目的探究牙髓间充质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和牙周韧带间充质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在成骨能力上的差异机制。方法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和牙周干细胞(分为DPSCs组和PDLSCs组),比较两种干细胞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分化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的转录表达差异。同时,从GEO官网下载牙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GSE161267_RAW),通过比较干细胞亚群占比差异、调控成骨分化基因表达差异及生物学功能富集等揭示两种组织干细胞成骨分化功能差异的原因。结果成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DPSCs组茜素红着色较PDLSCs组更深,运用RT-PCR检测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骨钙素(osteocalcin,OC)、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结果显示,与PDLSCs组相比,DPSCs组Osteocalin、ALP、RunX2、OPG和BMP-2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牙周和牙髓组织中干细胞构成比例不同,其中牙周组织中MSC2和MSC3亚群占比多,牙髓组织中MSC1亚群占比多;MSC1中调控成骨分化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SC2和MSC3。差异基因生物学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SC1亚群主要表现为成骨分化及参与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结论DPSCs较PDLSCs有更高的成骨分化功能,是由于DPSCs中成骨分化功能强大的细胞亚群含量高于PDL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分化 碱性磷酸酶 细胞测序 基因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桂芳 龙红梅 +2 位作者 龚喜乐缘 胡淑芳 龚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ADSC-Exos)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获取到较高纯度的ADSC-Exos,利用Western blot、纳米粒跟踪分析和透射电镜检测ADSC-Exos特征。取3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ADSC-Exos)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获取到较高纯度的ADSC-Exos,利用Western blot、纳米粒跟踪分析和透射电镜检测ADSC-Exos特征。取3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外泌体组和普拉洛芬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双眼结膜囊内滴入2 g·L^(-1)苯扎氯铵溶液,每天2次,连续滴眼14 d,制作中重度干眼模型。造模结束后,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结膜囊内滴入5μL磷酸盐缓冲液,低、中、高剂量外泌体组分别滴12.5 g·L^(-1)、25.0 g·L^(-1)和50.0 g·L^(-1)ADSC-Exos,普拉洛芬组滴相同体积的1 g·L^(-1)普拉洛芬滴眼液,每天3次,连续滴眼7 d。检测各组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酚红棉线湿润长度和泪膜破裂时间。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结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α、γ-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结膜组织中Myd88和Toll样受体4(TLR4)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模型组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增加,酚红棉线湿润长度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均为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第4天,高剂量外泌体组和普拉洛芬组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酚红棉线湿润长度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泪膜破裂时间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第7天,中、高剂量外泌体组和普拉洛芬组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酚红棉线湿润长度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高剂量外泌体组和普拉洛芬组小鼠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延长(均为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膜组织中IL^(-1)α、γ-IFN和TNF-α含量明显增加(均为P<0.05)。治疗后第7天,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外泌体组和普拉洛芬组小鼠结膜组织中IL^(-1)α、γ-IFN和TNF-α含量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膜组织中Myd88和TLR4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第7天,高剂量外泌体组和普拉洛芬组小鼠结膜组织中Myd88和TLR4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结论ADSC-Exos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DSC-Exos抑制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眼表炎症 Toll样受体4 角膜荧光素染色 泪液分泌试验 泪膜破裂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杨庆有 冼绍祥 +2 位作者 孙慧茹 赵立诚 汪朝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2-834,共3页
目的:探索黄芪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日本大耳白兔制备黄芪含药血清,分离SD大鼠MSC进行传代培养。用黄芪含药血清和5-Aza进行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后细胞心肌肌钙蛋白、结蛋白表达... 目的:探索黄芪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日本大耳白兔制备黄芪含药血清,分离SD大鼠MSC进行传代培养。用黄芪含药血清和5-Aza进行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后细胞心肌肌钙蛋白、结蛋白表达,RT-PCR反应测定α-MHC和β-MHC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心肌肌钙蛋白、结蛋白表达阳性,并可以表达心肌特异性的肌球蛋白。结论:黄芪含药血清可诱导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刺激和成骨化学诱导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何学令 姚晓玲 +4 位作者 冯贤 邱飞远 李凯 吴江 李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讨力学刺激与成骨化学诱导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I)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基因表达与钙化结节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力学刺激与成骨化学诱导剂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I)和骨钙素(osteocalcin,OCN)基因表达与钙化结节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rBMSCs,分别在成骨诱导和非成骨诱导条件下应用双轴力学应变加载系统对rBMSCs施加周期性的机械张应变(应变2%,频率1 Hz,每次2 h,间隔2 h,每天加载3次)。力学刺激作用3 d和6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ALP、COL I和OCN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钙化结节的形成情况。结果力学刺激作用后,成骨诱导6 d组出现明显的钙化结节,其余各组均无明显钙化结节形成。与相应非诱导组比较,成骨诱导3 d组ALP、COL I和OCN的mRNA表达量分别增加0.63、和11.8倍;成骨诱导6 d组ALP、COL I和OCN的mRNA表达量分别增加2.73、.2和10倍。结论成骨化学诱导剂和力学刺激均能促进rBMSCs的骨向分化,且二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刺激 双轴力学应变 成骨细胞 化学诱导 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肠壁结缔组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肠上皮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段江洁 王蓓 +2 位作者 张建华 姜蓉 汪维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718-1721,共4页
目的观察胎儿肠壁结缔组织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方法制备含胎儿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组织块,酶消化去肠上皮。将DAPI标记的第3代BMSCs种植于组织块黏膜下层面,设加和不加... 目的观察胎儿肠壁结缔组织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方法制备含胎儿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组织块,酶消化去肠上皮。将DAPI标记的第3代BMSCs种植于组织块黏膜下层面,设加和不加EGF的A、B组;另设BMSCs细胞爬片的C、D对照组。体外培养至第12天,做光镜、CLSM的形态、组化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①荧光显微镜下组织块表面有DAPI荧光标记细胞,同一切片HE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呈上皮样形态。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B组组织块表面的细胞和C组的细胞都能表达CK及CK20,D组为阴性;肠组织块有EGF表达。CLSM下组织块表面可见蓝色DAPI和红色CK或者绿色EMA双荧光标记阳性细胞。③PAS反应显示在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有基膜样结构出现。结论肠壁结缔组织能诱导B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内源性EGF可能是其诱导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 诱导 骨髓充质干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光荣 周小玉 +2 位作者 周建伟 吴雨洁 汪承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0-102,F002,共4页
目的: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BM-MSC向神经细胞分化。方法:采用DMEM培养液加胎牛血清(DMEM/FBS)或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BM-MSC,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M-MSC的表面标记;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CFU-F)试验检... 目的: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诱导BM-MSC向神经细胞分化。方法:采用DMEM培养液加胎牛血清(DMEM/FBS)或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BM-MSC,测定细胞倍增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BM-MSC的表面标记;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CFU-F)试验检测BM-MSC增殖能力;应用二甲基亚砜/羟丁苯甲酯(DMSO/BHA)化学因子诱导BM-MSC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BM-MSC为单层贴壁生长,呈现规则的集束辐射状排列。在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 h。CFU-F试验表明,体外培养的MSC的集落形成能力为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15 000倍以上。免疫组化分析表明,BM-MSC为CD13和CD105阳性,CD34阴性。DMSO/BHA化学因子能诱导BM-MSC分化为神经细胞,但是分化后即失去增殖能力,并于48 h后逐渐死亡。结论:通过体外培养可以获得大量高度均一的BM-MSC。BM-MSC可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但尚缺乏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诱导分化 神经细胞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oD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勇 邹仲敏 +5 位作者 郭朝华 周进明 王劲 范文辉 罗成基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 探讨MyoD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 ,将真核表达的双顺反子质粒载体pIRES2 EGFP MyoD转入MSCs中 ,G418筛选 ;用RT PCR检测MyoD的表达 ,扩增产物纯化测序鉴定 ;荧光显微... 目的 探讨MyoD基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 ,将真核表达的双顺反子质粒载体pIRES2 EGFP MyoD转入MSCs中 ,G418筛选 ;用RT PCR检测MyoD的表达 ,扩增产物纯化测序鉴定 ;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观察报告基因产物 ;免疫组化检测MyoD、myogenin、myosin、myoglobin、desmin的表达 ;电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RT PCR可检测出转染后细胞表达MyoD ,扩增产物纯化测序与GeneBank比较完全一致 ;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观察均可见绿色荧光 ;免疫组化检测MyoD、myogenin、myosin、myoglobin、desmin表达均为阳性 ;转染后的MSCs观察表现为较为成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且胞浆中有丝状物结构。结论 MyoD基因可成功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MSCs分化为成肌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成肌分化 MYOD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