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结合脑电频谱分析评定脑梗死预后 被引量:1
1
作者 肖丽萍 康志新 +2 位作者 吴宝水 孙志华 佟翠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23-1725,共3页
目的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s)潜伏期和脑电频谱分析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客观可行的评定指标。方法选择脑梗死致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病72h内和疗程结束(14d)时测定脑电图、SEPs。结果(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和... 目的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s)潜伏期和脑电频谱分析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客观可行的评定指标。方法选择脑梗死致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病72h内和疗程结束(14d)时测定脑电图、SEPs。结果(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相关性。(3)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与脑电频谱分析中慢波相对功率谱比值有相关性。结论(1)SEPs潜伏期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可提供客观肯定的评定参数。(2)SEPs潜伏期的变化与脑电频谱分析结合有望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定量分析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 脑电慢波功率谱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稳定噪声下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检测
2
作者 刘文红 汪源源 +1 位作者 王斌 邱天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1-285,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及随机共振技术的鲁棒性时间延迟估计新方法——随机共振共变时间延迟估计(SRCTDE)算法,用于在低混合信噪比条件下及α稳定噪声下微弱诱发电位信号潜伏期延长的检测.SRCTDE算法首先利用带噪诱发电位信号与...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低阶统计量及随机共振技术的鲁棒性时间延迟估计新方法——随机共振共变时间延迟估计(SRCTDE)算法,用于在低混合信噪比条件下及α稳定噪声下微弱诱发电位信号潜伏期延长的检测.SRCTDE算法首先利用带噪诱发电位信号与双稳态非线性动力系统之间的随机共振效应提高参考及待测诱发电位信号的混合信噪比,在最大对称共变系数准则下调整非线性系统的参数产生随机共振;接着计算两个随机共振系统输出之间的共变函数,其峰值位置给出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估计值.计算机仿真对比实验验证了SRCTDE算法在不同混合信噪比下优于相关法及共变法的估计性能,结果表明SRCTDE算法是一种α稳定噪声下微弱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检测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潜伏期 时间延迟估计 Α稳定分布 分数低阶统计量 随机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fomax预处理的诱发电位潜伏期变化自适应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旭秀 邱天爽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8-503,共6页
诱发电位 (EP)信号的检测与分析技术是临床医学诊断神经系统损伤及病变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研究提出一种预处理EP潜伏期变化动态检测方法 ,即利用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ICA)对含有α稳定分布噪声的EP信号做预处理 ,再利用DLMS、DLMP算法动... 诱发电位 (EP)信号的检测与分析技术是临床医学诊断神经系统损伤及病变的一种重要手段。本研究提出一种预处理EP潜伏期变化动态检测方法 ,即利用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ICA)对含有α稳定分布噪声的EP信号做预处理 ,再利用DLMS、DLMP算法动态检测EP潜伏期变化 ,形成了p -DLMS和p -DLMP算法。仿真结果及实验数据分析表明 ,p -DLMS和p -DLMP收敛速度分别高于DLMS和DLMP算法 ;在混合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 ,p -DLMS和p -DLMP算法可以自适应地检测出潜伏期变化 ,且比DLMS和DLMP算法具有较好的估计精度和收敛速度 ;对不同的α的值 (0 <α 2 ) ,p -DLMS算法和p -DLMP算法性能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分量分析 Infomax Α稳定分布 诱发电位 潜伏期 DL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与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俞莹芳 唐辉毅 周守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6-650,共5页
目的观察在一定的麻醉深度下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与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120例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40(C1组和T1组)、BIS 40~60(C2组和T2组... 目的观察在一定的麻醉深度下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与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120例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40(C1组和T1组)、BIS 40~60(C2组和T2组)及BIS〉60(C3组和T3组),稳定15 min后观察患者对指令的反应,然后给患者听10 min录音。患者完全清醒2 h后检测其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BIS〈40和40~60的患者未对指令作出反应;BIS〉60以后,患者对指令作出反应时Pa潜伏期平均值为20.12 ms。所有患者未检测出外显记忆。T1组未检测到内隐记忆的存在,T2组中有6个患者检测出内隐记忆;T3组有9个患者检测出内隐记忆。有内隐记忆的患者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MLAEP)波形类似于清醒状态,Pa潜伏期在基础值上延长〈15 ms。结论随着麻醉深度逐渐加深,MLAEP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Na、Pa潜伏期显著延长的患者,意识和认知功能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意识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Line自动回归模式指数分析对意识状态的监测作用
5
作者 陈仲清 陈辉 +2 位作者 傅卫军 杨翃 王瑞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1594-1595,共2页
听觉诱发电位(AEP)分析用于监测病人麻醉术中的意识水平是近年来有关麻醉深度方面研究的焦点。近几年有关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LAEP)的研究尤为突出[1-2]。MLAEP的A-Line自动回归模式(ARX)指数(AAI)是一种AEP的自动回归分析模式... 听觉诱发电位(AEP)分析用于监测病人麻醉术中的意识水平是近年来有关麻醉深度方面研究的焦点。近几年有关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LAEP)的研究尤为突出[1-2]。MLAEP的A-Line自动回归模式(ARX)指数(AAI)是一种AEP的自动回归分析模式计算得出的指数[3-5]。目前已由丹麦Danmeter公司制成A-Line AEP监测仪。本文通过对临床病人使用镇静催眠药后MLAEP ARX指数与意识程度的关系观察分析,就MLAEP的ARX指数分析对意识状态的监测作用作一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回归分析 意识状态 指数分析 监测仪 MLAEP 镇静催眠药 麻醉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和脑电双频指数预测全麻中内隐记忆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俞莹芳 周守静 郭起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83-585,共3页
目的探讨在外科麻醉深度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预测内隐记忆的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3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T组)术中反复听8个双字词,时间为10 min,病人清醒后2 h作... 目的探讨在外科麻醉深度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预测内隐记忆的价值.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3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T组)术中反复听8个双字词,时间为10 min,病人清醒后2 h作记忆测试;对照组(C组)术中听海浪声.T组根据测试结果再分为击中目标词病人(T1组)和未击中目标词病人(T2组),作BIS与MLAEP中Na、Pa潜伏期和Na至Pa的波幅(ANa-Pa)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无外显记忆.C组19例中有3例击中目标词5个,T组20例中有8例击中目标词16个(P<0.05).与T1组比较,T2组MLAEP中Na、Pa潜伏期显著延长,ANa-Pa显著变小(P<0.05),而BI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内隐记忆未受到抑制的病人比较,内隐记忆形成被抑制的病人MLAEP明显被抑制,Na、Pa潜伏期显著延长,ANa-Pa显著减小,而BIS无明显变化.因此,MLAEP预测术中听觉刺激的内隐记忆的作用优于B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记忆 全身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脑电双频指数 内隐记忆 预测 价值 全麻 MLAEP 显著延长 上腹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的观察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滨 田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72-573,共2页
关键词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诱导期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血流动力学变化 麻醉状态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孟祥民 赵宇阳 +2 位作者 杨传美 陈曦 李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上肢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AEP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6
9
作者 章蔚 方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91-592,共2页
关键词 麻醉深度监测 MLAEP 临床应用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价值评估 术中知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EP和SSEP在重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干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瑛 王芳 +3 位作者 张慕佳 范玉兰 王哲 贾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重型脑血管病 脑干功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