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传统海洋文化“走出去”之语言进路探索——以上海城市近代发展为视点 被引量:4
1
作者 黄碧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中华传统海洋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重塑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历史上,在世界融合发展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失语...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中华传统海洋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重塑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历史上,在世界融合发展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失语,西方海洋文化主导天下,上海这座城市却能变劣势为优势,以语言为媒介,探索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即,利用西方强国海洋文化——变通他国语言(创造洋泾浜英语)——实现强城强国之路。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现阶段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助"汉语热"这一有利形势,让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以某种汉语语言形式为载体,走出国门,进入英语世界,享有它应有的一席之地。我国传统海洋文化通向英语世界的语言进路,应该成为学术界一个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世纪 中华传统海洋文化 海洋强国文化形象 汉语热 语言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论的语言进路与文学奥蕴——以伊莱·罗纳《事件:文学与理论》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71,共12页
作为晚近事件性思想在东方的代表,伊莱·罗纳在2015年从独特角度对多重既有事件面相,尤其是德勒兹进行积极扬弃,围绕身体、语言与虚拟化等关键概念,将事件视作生命力与表达方式的张力,用语言深入界说这一张力,而引出事件深层所必然... 作为晚近事件性思想在东方的代表,伊莱·罗纳在2015年从独特角度对多重既有事件面相,尤其是德勒兹进行积极扬弃,围绕身体、语言与虚拟化等关键概念,将事件视作生命力与表达方式的张力,用语言深入界说这一张力,而引出事件深层所必然植根的文学成因与具体原理,建构起因自觉意识到限度而在伦理前景上颇为积极的文学事件论,在批判地吸收事件性前沿思想成果、揭示事件的文学实质以及汇聚相关研究线索方面,提供了值得我国学界借鉴的动力,也留下了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莱·罗纳 文学事件 语言进路 身体 虚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批判的三个进路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晓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中国思想发展到清代,理学陷入发展瓶颈,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理学最具特色和最为核心的地方是其吸收佛学体用论思维模式,理学批判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对于这一思维方式的批判。乾嘉学者从语言、历史和实践三个进路对理学的问题加以揭露... 中国思想发展到清代,理学陷入发展瓶颈,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理学最具特色和最为核心的地方是其吸收佛学体用论思维模式,理学批判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对于这一思维方式的批判。乾嘉学者从语言、历史和实践三个进路对理学的问题加以揭露。这些批评对于中国哲学的展开意义重大,是新的哲学的义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批判 语言进路 历史进路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