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元诗”写作中的“语言言说”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诗
语言言说
特殊感受力
奇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
10
2
作者
余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6-84,共9页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彻底放弃了传统的诗学假设与方法而转向了全新的诗学空间.此一转向可以粗略地表述为对传统的诗(语言)与自然(实在)之关系的颠倒.即传统诗学是从“自然”(实在)出发来理解“诗”(语言),而现代诗学则从“诗”...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彻底放弃了传统的诗学假设与方法而转向了全新的诗学空间.此一转向可以粗略地表述为对传统的诗(语言)与自然(实在)之关系的颠倒.即传统诗学是从“自然”(实在)出发来理解“诗”(语言),而现代诗学则从“诗”(语言)出发来理解“自然”(实在).尤其重要的是,如此理解到的“自然”(实在)已不是与语言无关,在传统自然的态度中所看到那个“原自然”,而是一个语言的构成物了,用希利斯·米勒的话说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实”的“语言现实”.现代诗学的这一转向实则基于一种现代语言学的眼光,在此眼光中,语言不再是一透明介质或镜子,而是一种建筑材料和一套建筑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诗学
语言言说
诗性
语言
海德格尔
结构主义
语言
学方法
传统诗学
德里达
语言
诗性
语言
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们何以能用语言去认知
3
作者
谢劲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32-35,共4页
本文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当工具使用,它具有认知功能。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摧毁了人们过去关于语言的信念。从人说语言转向了语言言说。人说语言即是对语言...
本文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当工具使用,它具有认知功能。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摧毁了人们过去关于语言的信念。从人说语言转向了语言言说。人说语言即是对语言言说的应答与倾听,只有在言说中才有语言之显现,语言就是“让……显现”。语言是人生存的样式。语言的有限性是人无法跨越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认知
语言
学转向
语言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第三代诗”的本体意识
被引量:
1
4
作者
孙基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1-53,70,共4页
该文认为,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是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其根本在于它给诗歌乃至文学提供了一种关于“本体”的观念,从而开辟了一个本体论的时代。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诗就是诗”不是同语反复的无意义的...
该文认为,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是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其根本在于它给诗歌乃至文学提供了一种关于“本体”的观念,从而开辟了一个本体论的时代。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诗就是诗”不是同语反复的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它本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诗学态度:诗就是诗自身,而不是工具或它之外的别的什么,它是以语言形式对生命或事物本真存在的最初的命名,具有存在与语言同构一体的本体特性,就存在本体论而言,它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事物感,力图避免和消解文化、逻辑与主体理念的遮蔽而回到生命和事物本身,因而,它尤其注重生命和事物的“此在”状态以及体验、呈现或行为过程,表现了我们时代一种新的感性倾向和过程程意识。就语言本体论而言,它强调与生命或事物相关联的语感,拒绝象征、隐喻和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
语言言说
存在本体论
语言
形式
文学史意义
本体意识
生命意识
第三代诗人
或事物
朦胧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元诗”写作中的“语言言说”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超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9,共8页
文摘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关键词
元诗
语言言说
特殊感受力
奇境
Keywords
metapoetry
speech of language
unique sensibility
wonderland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
被引量:
10
2
作者
余虹
机构
暨南大学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6-84,共9页
文摘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彻底放弃了传统的诗学假设与方法而转向了全新的诗学空间.此一转向可以粗略地表述为对传统的诗(语言)与自然(实在)之关系的颠倒.即传统诗学是从“自然”(实在)出发来理解“诗”(语言),而现代诗学则从“诗”(语言)出发来理解“自然”(实在).尤其重要的是,如此理解到的“自然”(实在)已不是与语言无关,在传统自然的态度中所看到那个“原自然”,而是一个语言的构成物了,用希利斯·米勒的话说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现实”的“语言现实”.现代诗学的这一转向实则基于一种现代语言学的眼光,在此眼光中,语言不再是一透明介质或镜子,而是一种建筑材料和一套建筑规则。
关键词
西方现代诗学
语言言说
诗性
语言
海德格尔
结构主义
语言
学方法
传统诗学
德里达
语言
诗性
语言
的本质
分类号
I042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们何以能用语言去认知
3
作者
谢劲松
机构
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2期32-35,共4页
文摘
本文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当工具使用,它具有认知功能。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摧毁了人们过去关于语言的信念。从人说语言转向了语言言说。人说语言即是对语言言说的应答与倾听,只有在言说中才有语言之显现,语言就是“让……显现”。语言是人生存的样式。语言的有限性是人无法跨越的界限。
关键词
语言
认知
语言
学转向
语言言说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第三代诗”的本体意识
被引量:
1
4
作者
孙基林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1-53,70,共4页
文摘
该文认为,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是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其根本在于它给诗歌乃至文学提供了一种关于“本体”的观念,从而开辟了一个本体论的时代。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诗就是诗”不是同语反复的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它本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诗学态度:诗就是诗自身,而不是工具或它之外的别的什么,它是以语言形式对生命或事物本真存在的最初的命名,具有存在与语言同构一体的本体特性,就存在本体论而言,它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事物感,力图避免和消解文化、逻辑与主体理念的遮蔽而回到生命和事物本身,因而,它尤其注重生命和事物的“此在”状态以及体验、呈现或行为过程,表现了我们时代一种新的感性倾向和过程程意识。就语言本体论而言,它强调与生命或事物相关联的语感,拒绝象征、隐喻和变形。
关键词
第三代诗
语言言说
存在本体论
语言
形式
文学史意义
本体意识
生命意识
第三代诗人
或事物
朦胧诗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元诗”写作中的“语言言说”
陈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
余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我们何以能用语言去认知
谢劲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第三代诗”的本体意识
孙基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