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详论“语言腐败”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丁立福
-
机构
淮南师范学院英语系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3-139,272-275,共7页
-
基金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1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语言腐败"与权力或政治密切相关,其危害性不可忽视,但又不宜纳入法制领域进行防治。唯有提高语言自觉意识、正当使用话语权、确保大众言论自由和增强语言规范意识,才能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防止"语言腐败"怪胎的产生。
-
关键词
语言腐败
权力
语言自觉
话语权
言论自由
语言规范
-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语言腐败研究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周利萍
-
机构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4-129,共6页
-
文摘
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互动频繁,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有巨大的影响。语言腐败既有政治语言范畴义也有语言文字范畴义,网络虚拟空间生成的低俗网络用语蔓延到日常生活空间离不开互联网商业意识运行模式的推波助澜。防止语言腐败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监管,规范网络语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语言文化。
-
关键词
语言腐败
空间社会学
模因论
互联网的商业属性
-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警惕语言腐败污染政治生态
被引量:5
- 3
-
-
作者
贠杰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0-51,共2页
-
文摘
政治领域的语言腐败,突出特征就是官员语言行为的"假大空",在工作中说假话、报假情,对自己自吹自擂,对别人阿谀奉承;对问题视而不见,对成绩夸大溢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语言腐败不断改变公共权力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侵蚀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导致政治生态庸俗化,而且消极后果长期隐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关键词
语言腐败
政治生态
庸俗化
-
分类号
D630.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党政系统中语言腐败的表现及治理之策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想
-
机构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88-91,共4页
-
基金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意识形态重大风险防控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MLB003)。
-
文摘
语言腐败本质上是一种隐性腐败形式,主要表现为语言失真、语言贿赂和语言暴力。造成语言腐败的原因固然有追求利益、规避风险的人性因素,也有对权力、语言和人际关系的错误观念因素。治理党政系统的语言腐败行为,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语言防腐意识,通过立法执纪完善对腐败语言的制度性约束,通过干部体制改革解决干部任命权力过分集中、干部评价政治标准模糊不清、考核评价和监督方面权力薄弱等问题,真正改善党政系统内政治生态,进而改良语言生态,约束和消除语言腐败。
-
关键词
党政系统
领导干部
语言腐败
语言防腐
-
分类号
C933
[经济管理—管理学]
-
-
题名非典型腐败及其制度治理
被引量:6
- 5
-
-
作者
杨宏力
-
机构
聊城大学商学院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50,共11页
-
文摘
基于生发的场域视角,非典型腐败主要包括政治域的隐匿权威、法律域的立法腐败、经济域的信息腐败、社会域的语言腐败、学术域的学霸腐败和艺术域的权威腐败。本质是民主政体和市场体制不完善及相应制度规范缺失状态下权主为个体或集团利益实施的一种滥用公权、私权和共权侵占公共利益的行为,且具有隐蔽性、全域性、泛权性、阶段性、群体性、相生性、致损性等行为特征。非典型腐败的动力机制可解构为其生发运行的人性基础、内生力量、心理基础、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从体制转轨角度看,大量存在于夹缝中的制度租金不但诱发了寻租行为,而且因以权力粗暴干预市场为特征削弱了治理寻租的正当性,也为非典型腐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相对于权力治理,非典型腐败宜采用制度治理。以制度约束权力,建立对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重塑社会治理结构;制度供给及时响应制度需求,消除制度租金,并坚持以市场化为制度供给的基本导向;强力反腐,制造"奥尔森震荡"以改变反腐制度的演进路径,推动反腐制度变迁退出低效路径依赖。
-
关键词
非典型腐败
隐匿权威
立法腐败
信息腐败
语言腐败
学霸腐败
权威
腐败
动力机制
制度治理
-
分类号
F062.6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