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及实践应用——评《汉语言文字理论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阙春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I0015-I0015,共1页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汉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需求也日益增长。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涉及到文化传承、语言美感与表达力、文学创作与批评指导以及汉语言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及实...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汉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需求也日益增长。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涉及到文化传承、语言美感与表达力、文学创作与批评指导以及汉语言教育与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及实践应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这种理解不仅对研究者本身的学术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此外,语言艺术及实践应用的研究对于推进汉语言教育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及实践应用,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学 语言艺术 语言文字 语言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 质量提升 文化传承 国际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 被引量:8
2
作者 骆小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0-93,共4页
从语言的产生来看 ,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行为科学 ,它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 ,科学语言依据的是客观性、逻辑性、推理性和抽象性 ;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 ,情感始终作为一种心理体... 从语言的产生来看 ,语言学实际上是一门行为科学 ,它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 ,科学语言依据的是客观性、逻辑性、推理性和抽象性 ;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在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中 ,情感始终作为一种心理体验而起内趋作用 ,它表现为理的直接关照 ,或者是在情感的形象中的思考 ,它呈现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正因为如此 ,所以 ,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语言 物化 情感化 科学语言 自然化 审美 艺术语言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果·爱》:一场视听语言符号构筑的“悬置式”诗意对话
3
作者 徐丽沙 张楠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9-52,共4页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意传统,指围绕诗歌抒情性而形成的语言美感。如今,诗意已成为中国文艺的一种显性风格,形成了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突破商业和文艺两大传统的又一特定范式。当电影语言不再等同于镜头工具,可以独立刻画人物心理,实现对片...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意传统,指围绕诗歌抒情性而形成的语言美感。如今,诗意已成为中国文艺的一种显性风格,形成了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突破商业和文艺两大传统的又一特定范式。当电影语言不再等同于镜头工具,可以独立刻画人物心理,实现对片段化、画面化审美经验的整合,电影作品便具有了独特的诗意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语言美感 画面化 中国当代电影 电影作品 视听语言 刻画人物 审美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贫乏之忧的三个维度考量 被引量:4
4
作者 安晓东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6-152,共7页
语言贫乏不仅仅是当下的'网络病',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表达之贫乏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逻辑下的内在隐忧。语言贫乏之表现如:精神荒芜而无话可说、话语缺乏修辞与文化内涵、话语缺乏创意、话语单一而致平庸、丰富的心思难以下笔成文... 语言贫乏不仅仅是当下的'网络病',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表达之贫乏也是现代社会发展逻辑下的内在隐忧。语言贫乏之表现如:精神荒芜而无话可说、话语缺乏修辞与文化内涵、话语缺乏创意、话语单一而致平庸、丰富的心思难以下笔成文等,既体现在一般性语言运用层面,也体现在创造性语言运用层面。解析语言贫乏机理可从语言能力内部分化、技术与媒介造就的语言惰性、精神贫困这三个维度入手。信息传播媒介对大众语言亦有改造,大众语言表达呈现惰性特征,个体化的语言贫乏成为集体表征。精神贫乏被认为是语言贫乏的内在机理,反语言贫乏即反精神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贫乏 美感语言 网络语言 精神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传媒艺术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晶 于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传媒艺术 文学终结 语言美感 文学运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晶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198,共7页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审美 传媒艺术 内在视像 审美运思 语言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名词铺排修辞研究--评《汉语名词铺排史》
7
作者 梁金凤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I0005-I0005,共1页
修辞,是构建语言美感的主要手段,也是长期以来广受语言学研究者重视并且学术成果颇丰的一个领域。不同于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之类饱受热议的修辞格,关于名词铺排的研究寥寥。其实,分析与阐释名词铺排的审美价值,对于深入理解... 修辞,是构建语言美感的主要手段,也是长期以来广受语言学研究者重视并且学术成果颇丰的一个领域。不同于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之类饱受热议的修辞格,关于名词铺排的研究寥寥。其实,分析与阐释名词铺排的审美价值,对于深入理解汉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深刻体会汉语的魅力和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修辞学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礼权先生,在名词铺排这个小众的学术选题上倾注了二十余年的心力,写成了一部皇皇七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汉语名词铺排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专著 语言美感 汉语名词 中国修辞学 复旦大学教授 修辞研究 吴礼权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壁挂教学
8
作者 康渭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8年第3期77-78,共2页
传统的壁挂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迎循着“材美工巧”的美学原则,从事编织制作,富于装饰意趣.但是随着封建社会集权意识的上升和发展,工艺意匠的主导意识出现异化.壁挂开始模仿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的相似效果,工匠们极尽所能,用上千种... 传统的壁挂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迎循着“材美工巧”的美学原则,从事编织制作,富于装饰意趣.但是随着封建社会集权意识的上升和发展,工艺意匠的主导意识出现异化.壁挂开始模仿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的相似效果,工匠们极尽所能,用上千种不同颜色的毛线,把编织技术推向登峰造极的境地,同时,工艺组织结构形态失去了自身语言的表述,自身的“语言”美感被扭曲,失去了壁挂特有的造型特性,壁挂艺术的表现束缚在一个狭隘的“转译”绘画的天地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挂艺术 工艺结构 结构形态 工艺美术 语言美感 设计意念 个性化 制作技巧 组织形态 工艺设计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