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际法的语言社会化价值
1
作者 陈耀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交际能力的发展需要认知与交际二者互动。在交际功能中,相互触发、相互作用。交际法的互动观突出强调交际的枢纽作用,正是交际驱动了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交际驱动了个体的语言社会化,而语言社会化又会加速全面的社会化,包括认知、道德、... 交际能力的发展需要认知与交际二者互动。在交际功能中,相互触发、相互作用。交际法的互动观突出强调交际的枢纽作用,正是交际驱动了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交际驱动了个体的语言社会化,而语言社会化又会加速全面的社会化,包括认知、道德、情感、社会技能等的发展。在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由此也实现充分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际法 互动论 语言社会化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岁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探析
2
作者 曾洁 李婧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49,共14页
本研究基于语言社会化范式,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考察3名教师与33名4~5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互动,通过深描和分析与儿童羞耻感相关的事件发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言语互动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促进了儿童羞耻感语言社... 本研究基于语言社会化范式,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考察3名教师与33名4~5岁儿童的日常言语互动,通过深描和分析与儿童羞耻感相关的事件发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言语互动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促进了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教师以语言为中介,为儿童构建了"身体裸露-社会性别观念-羞耻感"的显性语言社会化路径,儿童在此过程中通过语言把身体裸露与羞耻感相联系,并习得如何运用语言策略来避免羞耻感。教师为儿童构建了两条隐性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路径,一是"语言常规-集体文化-集体身份认同-违反集体文化-割裂集体身份、威胁社交纽带-羞耻感";二是"语言全景敞视-暴露感-羞耻感"。儿童在协助教师构建隐性路径的过程中通过掌握简单的语言逻辑与词汇选择策略,确认羞耻感的道德职能。相比显性路径,隐性路径在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成人在使用显性方式促进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时,应注意语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直接效果与影响;在采用隐性方式促进儿童羞耻感语言社会化时,应注意通过语言调控儿童羞耻感的阈值范围,鼓励儿童主动参与自身羞耻感语言社会化过程,并以促使儿童语言能力与社会知识共同发展为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社会化 羞耻感社会化 教育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应理论视域下社会化媒体的语言选择——基于微博的语料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淑花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3,共3页
社会化媒体使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所具有的人际互动本质为语用学提供了大量的语料。文章以微博的语料为研究对象,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选择和语境顺应理论分析了微博语言选择的特点及其语境顺应。文章认为微博语言选择的特点体现在新... 社会化媒体使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所具有的人际互动本质为语用学提供了大量的语料。文章以微博的语料为研究对象,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选择和语境顺应理论分析了微博语言选择的特点及其语境顺应。文章认为微博语言选择的特点体现在新词的大量使用,结构的套用、模仿和活用,以及流行语体的形成和网络造句现象的出现,微博语言的选择顺应了网民心理、社会交际以及网络虚拟空间三个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语言 微博 语言选择 语境顺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语习得中语境与文化问题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志青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8-132,共5页
近年来,人们对语言学习中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兴趣加深,研究者们对认知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主流传统提出挑战,认为语言和习得不应仅被视为认知和个体现象,不应无视其社会性。本文讨论了社会语言学对二语习得、学习和使用的贡献,... 近年来,人们对语言学习中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兴趣加深,研究者们对认知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主流传统提出挑战,认为语言和习得不应仅被视为认知和个体现象,不应无视其社会性。本文讨论了社会语言学对二语习得、学习和使用的贡献,并从交际民族志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相对论三方面探讨了语境和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语言 二语习得 交际民族志学 语言社会化 语言相对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用学角度看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道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34-39,共6页
17年的文学语言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作家们浅近的语言素养和大众化的艺术趣味、17年文学作品表达对象及语境的单一、读者的欣赏水准及审美要求的低俗、文学语言形式在风格和方式上的始终不一致等等现状,导致了17年... 17年的文学语言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作家们浅近的语言素养和大众化的艺术趣味、17年文学作品表达对象及语境的单一、读者的欣赏水准及审美要求的低俗、文学语言形式在风格和方式上的始终不一致等等现状,导致了17年文学语言的公众化、社会化趋向。公众的、社会的文学语言在17年既有其不可忽视的进步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语言的个人风格和地域色彩,为17年文学的发展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学 选择规则 同现规则 顺序规则 公众化、社会化的文学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与多语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伊丽莎白.兰扎 何霜 叶延容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第6期57-67,共11页
越来越多的儿童成长于双语或多语的家庭语言环境,从而形成家庭多语现象。本文探讨家庭和双语的关系,以及家庭双语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的影响。我们将家庭视作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环境。本文也通过对双语家庭的调查和深入访谈,考察父... 越来越多的儿童成长于双语或多语的家庭语言环境,从而形成家庭多语现象。本文探讨家庭和双语的关系,以及家庭双语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习得的影响。我们将家庭视作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环境。本文也通过对双语家庭的调查和深入访谈,考察父母的语言意识形态对儿童多语习得的影响。研究还分析了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对话,以揭示促进儿童双语能力发展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双语/多语 儿童 意识形态 语言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