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示、容错和诱发:教师课堂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运用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甘晓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58,共4页
教师课堂语言的模糊性是委婉、含蓄的意义表达。在课堂教学中的模糊性语言主要表现为暗示性语言、容错性语言及诱发性语言。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言是课堂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启发知识外延的隐喻、解释和回应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及... 教师课堂语言的模糊性是委婉、含蓄的意义表达。在课堂教学中的模糊性语言主要表现为暗示性语言、容错性语言及诱发性语言。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言是课堂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启发知识外延的隐喻、解释和回应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及创造学生情绪适应与艺术想象的释意空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叙事和语境化观察的模糊功能,基于“模糊”实现信息联结,促进学生反习惯思维的认知方式,通过扩大课堂的模糊容忍度,激发艺术想象,塑造知识和文本形象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课堂语言的模糊性 暗示 容错 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季益广 贺宁杉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3期70-74,共5页
l、语言的模糊性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Ze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为语言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 l、语言的模糊性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A.Ze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为语言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自那以后,产生了一系列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修饰学等.1.l、关于语言的模糊性,国内外学者均有一些精辟的论述.lsrael Scheffler在其Beyond the Letter(1979)一书中指出,模糊性是描写词语的一种普遍特征,它与标准逻辑之间有根本性的冲突,是与种种形式的不可确定性(indeterminacy)密切相关的;William P.Alston在Philosohy of Languase(1964)一书中指出,一个词语的模糊性(Vagueness)表现在它的应用范围不能被明确划分的这种现象;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词语 广告英语 模糊限制语 模糊语言 模糊理论 模糊词语 新闻报道 广告语言 外国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源 《外国语文》 1992年第4期96-101,共6页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所谓“模糊(fuzziness)”就是语义的不可确定性(indeterminacy)或多重性(polysemy),它反映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识主体同认识本体、思维、情感同表达、表达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所谓“模糊(fuzziness)”就是语义的不可确定性(indeterminacy)或多重性(polysemy),它反映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识主体同认识本体、思维、情感同表达、表达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从广义上讲,语言对感觉和事物的描述只能是近似的,片面的;语言符号对客体的表达和揭示也总是停留在某一个方面和程度上。本文拟着重探讨的,正是人类语言的这一特殊的自然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属 人类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 认知过程 语言符号 不可确定 认识主体 多重 外部世界 客观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家齐 《外国语文》 1991年第3期40-46,共7页
近些年来,模糊语言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它启发人们对一些言语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本文拟从模糊语言与语言的模糊性的区别、模糊语言的功能、运用模糊语言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模糊语言 质与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 言语现象 观察与思考 应注意的问题 国内学术界 多角度 模糊词语 精确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词的模糊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先珍 王玲玲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7-39,共3页
量词的模糊性郭先珍,王玲玲1.1"模糊语言"这一理论,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扎德(C.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来的。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和1980年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两文,第一次将... 量词的模糊性郭先珍,王玲玲1.1"模糊语言"这一理论,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扎德(C.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来的。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和1980年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两文,第一次将模糊语言理论介绍到我国,并运用到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模糊性 个体量词 模糊语言理论 语义指向 量度形容词 模糊 抽象事物 朦胧模糊 《现代汉语词典》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语言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9
6
作者 程千山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9,共4页
模糊语言的哲学思考程千山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语义模糊。如:夜间下了一场大雨。这句话便出现了两个模糊概念:1.何为“夜间”?从几时到几时才算“夜间,?可见,“夜间”缺乏准确的时段界限,只表明一个大致的范围;2.“大雨... 模糊语言的哲学思考程千山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语义模糊。如:夜间下了一场大雨。这句话便出现了两个模糊概念:1.何为“夜间”?从几时到几时才算“夜间,?可见,“夜间”缺乏准确的时段界限,只表明一个大致的范围;2.“大雨”的“大”若不是作为专门的气象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 言语交际 精确语言 语言学纲要》 语义范围 交际活动 精确 哲学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模糊的功过 被引量:2
7
作者 揭侠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11,共5页
凡自然语言,都有模糊的属性。言语表达上的模糊,既有不清晰、不确切、易误会之过,也有能生出朦胧美之功。本文主要限于汉日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照。
关键词 自然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 朦胧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语音的模糊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谷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语音的模糊 语言的模糊性 语音模糊 模糊集合 音位 构成成分 民族语言 第二级处理 语流音变 基本元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学与现代新闻学研究的接轨——评《传播学视野下的新闻语言羡余现象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敬菲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I0005-I0005,共1页
语言的羡余性、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的生成性被称为二十世纪对自然语言本质的三大发现。然而,由于学界对羡余信息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人们不太关注语言的羡余现象。“羡余”一词古已有之,最初的意思是地方官吏向人民征收的定期送给皇帝... 语言的羡余性、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的生成性被称为二十世纪对自然语言本质的三大发现。然而,由于学界对羡余信息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人们不太关注语言的羡余现象。“羡余”一词古已有之,最初的意思是地方官吏向人民征收的定期送给皇帝的各种附加税。随着时代的变化,“羡余”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代汉语中,“羡余”即为“余剩”的意思。某一个语言组合中多余但不被视为“赘疣”的成分,即为语言的羡余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研究 羡余现象 地方官吏 三大发现 附加税 自然语言 现代汉语 语言的模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语与语用功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达秋 《外国语文》 1997年第1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模糊 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 报刊政论语体 交际用语 模糊语言 少数民族 科学语言 科学语体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理论与语文教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开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最早将“模糊”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加以建构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该文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 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最早将“模糊”作为一种语言理论加以建构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1965年,查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该文认为:现实中的物体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可以叫做Fuzzysets(一般译为“模糊集”)。它们的存在,在人们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人类的认识能力具有一种模糊性。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抽象思维都要用语言来表达,这就使语言也带上了模糊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模糊理论 模糊 语文教学 联想与想象 语言的模糊性 心理状态 语境 《为了忘却的记念》 模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预审语言的两种对应修辞形式
12
作者 宋健 《政法论丛》 CSSCI 1994年第1期49-50,共2页
略论预审语言的两种对应修辞形式宋健预审是预审员同案犯进行的一场面对面的交锋。一位合格的预审员,若想出色地完成审讯工作,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法律业务知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及娴熟的讯问技巧外,正确运用好语言... 略论预审语言的两种对应修辞形式宋健预审是预审员同案犯进行的一场面对面的交锋。一位合格的预审员,若想出色地完成审讯工作,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法律业务知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严密的逻辑思维及娴熟的讯问技巧外,正确运用好语言这一表达工具也是搞好预审业务的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 预审员 语言的模糊性 查清犯罪事实 修辞形式 精确语言 喷射点 惧怕心理 共同犯罪 对敌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模糊语的构成及其运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春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74-81,共8页
谈模糊语的构成及其运用李春梅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在大干世界中,林林总总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关系复杂。在这众多的事物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事物本身就模糊、相对模糊或无须无法确... 谈模糊语的构成及其运用李春梅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在大干世界中,林林总总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关系复杂。在这众多的事物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事物本身就模糊、相对模糊或无须无法确切测计,有的或者说是许多事物之间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 语言环境 确切词语 模糊 语言的模糊性 相似点 修辞手法 李世民 言语交际 语言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