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反讽语言风格
1
作者 屠瑞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Z期97-97,共1页
《格列佛游记》是爱尔兰都柏林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的航海探险故事,利用借代、夸张等语言表现手法时18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行为进行讽刺与抨击,是讽刺文学的传世之作。本文评析其精湛的... 《格列佛游记》是爱尔兰都柏林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的航海探险故事,利用借代、夸张等语言表现手法时18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行为进行讽刺与抨击,是讽刺文学的传世之作。本文评析其精湛的反讽语言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约翰·契佛小说的反讽语言艺术
2
作者 韩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Z期77-78,共2页
约翰·契佛是美国二战后的作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位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的成就最高,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将美国二战之后社会心理的变化、道德的堕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状态进行深刻的描绘,他的作品中采用了辛... 约翰·契佛是美国二战后的作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位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短篇小说的成就最高,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将美国二战之后社会心理的变化、道德的堕落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状态进行深刻的描绘,他的作品中采用了辛辣的反讽语言。本文对约翰?契佛小说中的反讽语言艺术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契佛 小说创作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二夜》反讽艺术解析
3
作者 刘婷婷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Z期32-34,共3页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中创作出了非常多的戏剧,其中很多部都有世界影响力。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添自己作品的魅力,其中反讽就是他在戏剧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反讽最早...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中创作出了非常多的戏剧,其中很多部都有世界影响力。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添自己作品的魅力,其中反讽就是他在戏剧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反讽最早由苏格拉底命名,后来经过历史的不断酝酿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多重层次和意蕴的词语。反讽手法在18世纪的欧洲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十二夜》 情境 情节 奥拉 奥西 读者 观众 艺术 戏剧 语言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八四》中反讽手法的分析
4
作者 邹敏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7年第2期13-14,共2页
《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部典型的运用反讽手法描写的警世小说,这部小说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奥威尔在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描写,以及对象征事物的表述中都运用了反讽手法,这是奥威尔《一九八四》的精华所在。我们... 《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部典型的运用反讽手法描写的警世小说,这部小说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奥威尔在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描写,以及对象征事物的表述中都运用了反讽手法,这是奥威尔《一九八四》的精华所在。我们可以透过《一九八四》中的反讽手法来领会作者本身的思想,并从中感悟其深刻的现代启示意义,可以警示当权者和普通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八四 手法 极权主义 乔治·奥威尔 语言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反讽策略
5
作者 谢云霞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5-87,共3页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创作者运用了语言反讽、情境或命运反讽、戏剧性反讽等一系列的反讽,既掩盖又表露了自己最强烈的批判情感,使观众从声像表象与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态度的偏离中领悟到了含蓄而深刻的美。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语言反讽 情境 戏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意象、怪诞美学与政治隐喻——从普拉东诺夫的《基坑》到墨白的《风车》
6
作者 刘进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2期30-37,共8页
普拉东诺夫的《基坑》与墨白的《风车》在文学语言、审美表达、意象营造方面极为相似,墨白与普拉东诺夫都以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以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各自对革命与建设、生活与政治、人性与欲望的深刻思考。每一个文化主体总... 普拉东诺夫的《基坑》与墨白的《风车》在文学语言、审美表达、意象营造方面极为相似,墨白与普拉东诺夫都以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以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各自对革命与建设、生活与政治、人性与欲望的深刻思考。每一个文化主体总是要不断通过了解"他者"以审视"自我",同时也要不断反观"自我"以界定"他者",这种互为镜像的观照方式既是丰富自身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每一种文化主体走向世界、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客观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意象 怪诞美学 政治隐喻 语言 乌托邦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