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利军 马云霄 +2 位作者 何晓清 刘海涛 张静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06-1317,共12页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在高熟悉度条件下,被试对语汇的...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在高熟悉度条件下,被试对语汇的加工策略取决于歇后语的同音线索类型。当后一语节为同音字时,加工较为快速;当后一语节为谐音字时,通达歇后语隐喻意义的路径受阻。对熟悉度较高的谐音型歇后语进行加工,语义通达表现出预存性;在缺乏同音线索的条件下,语料加工时间较长,反应准确率较低,支持概念隐喻模型和概念合成假说。而对熟悉度较低的歇后语进行加工,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即时(on-line)策略,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实验2结果表明,呈现“错误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的加工形成干扰,不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总的结果表明,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谐音歇后语加工需要同时激活语音和语义两条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音型歇后语 眼动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 语用推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话含意推导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炳章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的框架内,参照语篇表征理论的表述系统,探讨会话含意推导的形式化。话语有两种意义成分,一是话语的命题意义,二是话语所携带的信息;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是依赖语境的、是动态的。话语的意义是命题意义和话语... 本文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的框架内,参照语篇表征理论的表述系统,探讨会话含意推导的形式化。话语有两种意义成分,一是话语的命题意义,二是话语所携带的信息;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是依赖语境的、是动态的。话语的意义是命题意义和话语信息的复合。话语意义的理解同语用推理过程在认知上是一致的,运用的是泛因果关系的“说得通的解释”的非单调推理。认为这个解释“说得通”使得认知主体有义务证明自己的信念。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扩充DRT的语言基础上建立一个形式化系统,话语的意义首先在语篇基础上得到真值条件解释,然后在语境中根据“说得通的解释”原则,在语境中寻找话语信息以证明自己信念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 语篇表征理论 会话含意 常规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