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语法词汇化”问题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吴勇毅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
出处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
文摘
文章阐释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语法词汇化”概念,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在初、中级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把“语法词汇化”作为一种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方式和教学思路提出来,对语法教学的深化、细化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
关键词
汉语
第二语言语法
CSL
语法词汇化
语法教学
教学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
-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被引量:77
- 2
-
-
作者
马清华
-
机构
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
-
出处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0,共6页
-
基金
浙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温州市551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的一部分
-
文摘
词汇语法化是词的多义发生学的一部分,它与词的实义性变化有着相近的诱发原理,不管已揭示出的语法化动因有多少条,概其要者,不外乎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四种。由于语法化撇去了意义中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内容,因而在演化细节上与词汇实义性变化多少有些差异。本文力求全面地对语法化动因进行补充、归纳、整理、分析和解释。
-
关键词
词汇语法化
动因
语言接触
语言内部力量
汉语
心理力量
现实作用力
-
Keywords
grammaticalization
reality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language contact
in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
被引量:17
- 3
-
-
作者
刘红妮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9-639,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10CYY030)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S30402)的资助
-
文摘
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存在多重路径的语言演变现象。"加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具有多功能性。历时上它经历了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四重演变,演变结果分别为:表"加上"义的动词、连词"加以"、表"施及"义的一般动词以及形式动词"加以"。其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动因是去范畴化和介词并入。此外,连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所在的句法结构密切相关,而形式动词"加以"的形成还与汉语动名互转的无标记性以及韵律等因素有关。在"加以"的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中,除了句法结构等因素外,"加"的语素义对其演变路径、分化及其结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关键词
“加以”多元词汇化多元语法化句法结构语素义
-
Keywords
Jiayi (加以 )
polylexicalization
polygrammaticalization
syntactic structuremeaning of morpheme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看”的语法化分析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郑雷
-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9期34-35,共2页
-
-
关键词
语法化理论
“看”
历时演变
句法环境
词汇语法化
语言演变
语法形式
语用现象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树邻接语法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冯志伟
-
机构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杭州师范大学
-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2,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计算语言学研究方法"(项目号03BYY019)的资助
-
文摘
树邻接语法是一种基于树图形的形式语法,本文比较了这种语法与短语结构语法的异同,介绍了树邻接语法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操作模式,重点介绍了接插和替换两种操作,并介绍了推导关系树、树集合、串语言等概念,最后介绍树邻接语法的新发展———词汇化树邻接语法。
-
关键词
树邻接语法
词汇化树邻接语法
接插
替换
推导关系树
-
Keywords
Tree Adjoining Grammar(TAG)
Lexicalized Tree-Adjoining Grammar(LTAG)
adjoining
substitution
derivation tree
-
分类号
H087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判断动词“为”和形容词“难”的跨层情状副词化
- 6
-
-
作者
徐茜朦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79-84,94,共7页
-
文摘
跨层结构“为难”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常处于“NP以为难”句法结构中,这一跨层结构是由判断义谓语中心词“为”和形容词“难”构成,后于清朝时期词汇化为形容词“为难”,义为“犹豫的、进退两难的”,并且再虚化为情状副词“为难”,并于现代汉语时期成熟。另外,动宾式短语“为难”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与(之)/NP为难”结构中,由动词“为”和名词“难”构成,后于明朝时期由动宾短语降格凝固为及物动词,义为“刁难、非难(某人)”,沿用至现代汉语。在跨层结构词和动宾短语“为难”词汇化的过程中,句法位置、语用因素、语义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转喻和重新分析是其演变的重要机制。
-
关键词
跨层结构
为难
词汇化与语法化
动因机制
-
Keywords
A syntactic sequence
Weinan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rization
Motivation mechanism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