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诠释学美学的生活美学意蕴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1,共6页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美学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美学意蕴。在诠释学美学的语言本体论中,语言与生活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同一性,进而表现为生活过程本身,因而包含了一种生活论的内涵与生活本体论美学的可能指向。诠释学美学还通过一...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诠释学美学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美学意蕴。在诠释学美学的语言本体论中,语言与生活世界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同一性,进而表现为生活过程本身,因而包含了一种生活论的内涵与生活本体论美学的可能指向。诠释学美学还通过一种奠基于语言本体论的"美的形而上学"的探索,肯定美就在生活方式之中,倡言"美善合一"的生活美学原则。此外,通过"审美无区分""偶缘性""装饰"等概念的探讨,诠释学美学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连续性及其张力,对生活美学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美学 生活美学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讽诵涵泳”的心理流程——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研究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邹其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5-649,共5页
本文从考察朱熹“讽诵涵泳”的基本意蕴与“兴”的内在一致性入手,对“讽诵涵泳”诠释方式的心理流程作了基本探析。朱熹的“讽诵涵泳”是中国传统诠释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成熟的标志。“讽诵涵泳”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诠释学理论资源之一,... 本文从考察朱熹“讽诵涵泳”的基本意蕴与“兴”的内在一致性入手,对“讽诵涵泳”诠释方式的心理流程作了基本探析。朱熹的“讽诵涵泳”是中国传统诠释理论尤其是接受理论成熟的标志。“讽诵涵泳”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诠释学理论资源之一,从而使得“讽诵涵泳”与中国古代的审美方式及审美创造有着极为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诠释学美学 讽诵涵泳 玩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的“感物道情”与“交感”说——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审美创作旨趣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邹其昌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就逻辑地走向“兴”。因此,本文认为,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或“感”字。本文着重考察了朱熹的“感物道情”理...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就逻辑地走向“兴”。因此,本文认为,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或“感”字。本文着重考察了朱熹的“感物道情”理论与“交感说”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理论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感物道情 交感说 感物 物感 诗经诠释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妙笔生花”到“译笔生花”——《送友人》英译中审美诠释的创生转换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43-50,共8页
伽达默尔赋予艺术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以合法性,肯定了审美诠释的创生性。在他的审美诠释体系当中,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构成审美理解和艺术创生的关键要素。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观对研究中国古诗翻译具有... 伽达默尔赋予艺术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以合法性,肯定了审美诠释的创生性。在他的审美诠释体系当中,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构成审美理解和艺术创生的关键要素。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观对研究中国古诗翻译具有重大启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李白《送友人》的3个英译本旨在证明翻译对原文之"美"的生成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在合法的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的相互作用下译者与原文通过对话实现视域融合进而达到"美"的创生转换。从"妙笔生花"到"译笔生花",审美诠释的创生性是古诗得以"活"在当下、历久弥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翻译 审美理解 艺术创生 诠释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子《仪礼释宫》设计美学思想
5
作者 刘基玫 邹其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5-152,共8页
本文主要探讨朱子《仪礼释宫》的设计美学思想,以深度解读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的精神意蕴,从而发掘其当代价值;考察了《仪礼释宫》的写作动机及其结构,重要内容以及与《营造法式》的内在关系等。
关键词 朱子 《仪礼释宫》 礼学诠释学美学 《营造法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