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解释学看《墨经》的诠释传统
1
作者 童恒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4-58,共5页
从解释学角度去理解和诠释“文本” ,它不应只是“客体” ,而是向解释者开放的意义结构 ,理解是在历史进程中并为历史进程所规定的理解。由于理解是历史性的和连续性的理解 ,所以任何个人理解的片面性都会在同时代的和以后时代的人的理... 从解释学角度去理解和诠释“文本” ,它不应只是“客体” ,而是向解释者开放的意义结构 ,理解是在历史进程中并为历史进程所规定的理解。由于理解是历史性的和连续性的理解 ,所以任何个人理解的片面性都会在同时代的和以后时代的人的理解中得到补充和纠正。正是在这一进程中 ,传统“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诠释传统 解释学 考据 据西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诠释学与事实符合论下的新闻客观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7,共8页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论文试图以诠释学为视角,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回应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伽达默尔之前的诠释学特别是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论文试图以诠释学为视角,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回应新闻客观性何以可能的理论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伽达默尔之前的诠释学特别是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及其客观性观念影响下的新闻客观性实践。传统诠释学确立了基于事实符合论的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合理性,由此形成了20世纪早期的新闻客观性的规范性理论。但事实符合论的认识论困境也使新闻客观性蒙上了阴影。在对此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进而认为,它预示着诠释学从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向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转向,也使新闻客观性由确定性走向规范性和建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诠释 新闻客观性 狄尔泰 事实符合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诠释:中国传统哲学今昔间距转换的纽带
3
作者 陆建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8-55,共8页
社会历史的时移世变促动着语言文字表述形式的变革,近现代的横断性事变促使着中国社会纵向的断裂划分,置身于这一历史链条上的观念文化要域的中国哲学,其自身就背负了传统与现代相差异的问题;要使哲学的传统焕发新机,对其进行现代性诠... 社会历史的时移世变促动着语言文字表述形式的变革,近现代的横断性事变促使着中国社会纵向的断裂划分,置身于这一历史链条上的观念文化要域的中国哲学,其自身就背负了传统与现代相差异的问题;要使哲学的传统焕发新机,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是接通今昔间距的转换纽带;现代诠释需有下述应当性的践识:诠释经典原理以立其本是其基本立场,诠释子学思想以归其域是其理论要务,接续"义理发挥"以开其新是其方法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经典原理 传统诠释 现代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会中西 光大传统——《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评介
4
作者 夏青 方国根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5期108-110,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生态伦理传统诠释与重建》 佘正荣 “天人”观念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诠释学的研究向度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振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6-81,共6页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 教育诠释学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诠释学 ,存在着几种研究向度 :强调严格传授知识的传统诠释学取向 ;强调师生主体诠释和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诠释学取向 ;注重反思批判的社会批判取向 ;走向极端和教育意义的不确定性的激进诠释学取向。它们在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观及方法观等方面看法不一 ,各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诠释 研究向度 传统诠释 当代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道”与“知人”的统一——焦循《述难》中的经典诠释思想
6
作者 闫磊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25-32,共8页
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究领域,学界对“述”本身的重视还略显不足。焦循关于“述”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五篇《述难》之中。梳理相关文献,可以提炼出焦循根植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又极具自身特色的“述”之思想。首先,焦循提出了“述作无等差... 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研究领域,学界对“述”本身的重视还略显不足。焦循关于“述”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五篇《述难》之中。梳理相关文献,可以提炼出焦循根植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又极具自身特色的“述”之思想。首先,焦循提出了“述作无等差”的基本观念;其次,焦循之“述”是一种“知道”与“知人”的统一;最后,焦循还提出了相关的诠释原则与方法。焦循的“述”之思想既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又体现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整体层面的某些共同特质,可以为中国诠释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循 《述难》 “知道”与“知人” 经典诠释传统 中国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11
7
作者 林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共6页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学者曾经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代在技术上一直都是领先于欧洲的,但创造了四大发明的中国却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是何原因。前些年,钱学森先生在逝世之前也曾发出过这样的追问,我们的科技与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学者曾经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代在技术上一直都是领先于欧洲的,但创造了四大发明的中国却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是何原因。前些年,钱学森先生在逝世之前也曾发出过这样的追问,我们的科技与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与学术大师,在大师的培养方面,我们甚至还不及民国时期。学界将上述的疑问与追问概括为"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对上述难题与疑问学界已有不少思考,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历史观提供的思路,进行一种新的诠释,即文化传统的诠释。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生长出现代科学,没有产生群星灿烂的科学与学术大师,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具有保守性,而文化传统的保守性又是由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保守性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题与疑问 文化传统诠释 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多维诠释与文学镜像
8
作者 谭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17世纪以来,德国学者从宗教、哲学、神学、专业汉学等角度对老子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多维度的诠释,老子在德语世界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异教”创始人到“老孩子”哲学家、从伟大的东方先知到上帝化身、从流亡哲人到平凡编者的多次变迁。老... 17世纪以来,德国学者从宗教、哲学、神学、专业汉学等角度对老子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多维度的诠释,老子在德语世界中的形象经历了从“异教”创始人到“老孩子”哲学家、从伟大的东方先知到上帝化身、从流亡哲人到平凡编者的多次变迁。老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时代语境、诠释传统和认知范式对道家思想接受史的影响,既构成了一部跨文化诠释范式的演变史,也彰显出德国学者对中西文化异同性的不懈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中学西传 德语世界 接受史 诠释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反对基督教吗?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彪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79,共9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坚持"传统性诠释"的一方认为,康德的道德宗教是反基督教的,理由是其思想中理性的、普遍的以及纯粹道德的信仰与基督教中启示的、特殊的以及... 长期以来,人们对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坚持"传统性诠释"的一方认为,康德的道德宗教是反基督教的,理由是其思想中理性的、普遍的以及纯粹道德的信仰与基督教中启示的、特殊的以及历史性的信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与此相对,主张"肯定性诠释"的一方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断言,基督教中的教会信仰对道德宗教中理性信仰的确立具有导引作用,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由康德对基督教典籍《圣经》的诠释来看,人们将会发现前面两种解读各有不足,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彼此冲突的,也不是相互包容的,而是一种对话关系,即尝试在以理性方式解读基督教的过程中,查勘理性神学与圣经神学、纯粹道德与历史信仰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会把我们引向何处,进而为构建道德宗教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传统诠释 肯定性诠释 道德宗教 基督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