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转型期领导者“共意动员”的思想理念和话语艺术
1
作者 王敏凤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123,共4页
社会转型期,领导者处在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异质性凸显的社会公众、自主性增强的媒体环境等“共意动员”的社会背景下,其“共意动员”的思想理念呈现出保证公共利益、尊重公众意愿、重视平等协商、遵守法治规则、促成自主动员等特征... 社会转型期,领导者处在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异质性凸显的社会公众、自主性增强的媒体环境等“共意动员”的社会背景下,其“共意动员”的思想理念呈现出保证公共利益、尊重公众意愿、重视平等协商、遵守法治规则、促成自主动员等特征。领导者在进行“共意动员”时,应采用一定的动员话语艺术,构建“家国一体”话语框架,坚持协同对话话语原则,采用情感趋同话语策略,运用动员客体本位原则,有效实现社会动员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领导者 “共意动员” 话语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抒情诗:双重话语下的嬗变、渊源与问题
2
作者 刘晓飞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4,共9页
政治抒情诗是一种诗歌样式,也是一种诗歌现象,更是一种文艺景观。作为一种诗歌样式,它以大众的名义对政治进行文艺评述和情感表达,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明显弊端;作为一种诗歌现象,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话语,反映了时代征候,且在当代文... 政治抒情诗是一种诗歌样式,也是一种诗歌现象,更是一种文艺景观。作为一种诗歌样式,它以大众的名义对政治进行文艺评述和情感表达,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明显弊端;作为一种诗歌现象,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话语,反映了时代征候,且在当代文坛绵延近半个世纪,至今余韵犹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现象 政治抒情诗 诗歌样式 双重话语 艺术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 情感表达 辉煌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述·缝合·吸收·圆融:论20世纪前期我国学者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四种学术范型
3
作者 张晓刚 陈纯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2,共15页
20世纪前期(20—40年代),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引进西学的深化开拓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可概括为译述、缝合、吸收和圆融等学术范型,主要沿着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方向开拓... 20世纪前期(20—40年代),我国的艺术学研究进入了全面引进西学的深化开拓期。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可概括为译述、缝合、吸收和圆融等学术范型,主要沿着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等学科方向开拓,呈现出复杂的学术演进图景:一是全盘照搬、译述和介绍西方艺术理论;二是采用勾串中西、并联式缝合艺术理论的观念与方法;三是根据自身的接受图式(文化视野、研究动机、能力结构、兴趣爱好、传播意图等综合的结果),主动选择西方艺术理论,消化吸收后运用其学科框架和学术话语对中国经验进行研究阐发和吸收;四是在中西对话、沟通与交融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现代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这四种学术范型次第出现,轮流登场,更多呈现为交相演替、多元并置的状态。其中,多数学者致力于译述、缝合和吸收西方艺术理论,只有极少数学者进入圆融贯通的学术范型阶段,形成自洽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期 艺术理论 艺术学研究 学术范型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艺术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话语权与中国文艺理论国际地位问题的新世纪考量 被引量:3
4
作者 时胜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5-147,共13页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由于理论表述对艺术话语呈现与话语权获得至关重要,因此文艺理论话语权是中国艺术话语权的核心。国际地位是话语权走向国际性的问题深入,它更为自觉地将话语权纳入整... 中国艺术话语权是中国艺术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所出现的文艺理论新问题,由于理论表述对艺术话语呈现与话语权获得至关重要,因此文艺理论话语权是中国艺术话语权的核心。国际地位是话语权走向国际性的问题深入,它更为自觉地将话语权纳入整体性的全球框架之中。然而,全球文艺理论框架中的中国文艺理论却是"无声的中国",由此中国文艺理论国际地位问题也就逆势而出。针对国际地位这一问题,中国文艺理论界强调"国际化"方向,但遭遇两大困境,其一翻译不够,文论走出去的力度欠缺,其二是西方中心主义。故此,加大翻译力度与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就成为国际地位问题难以回避的任务。国际地位问题的真正解答应着眼于中国文艺理论的精神与身份、国际影响力和世界文艺理论这一基本论域,即立足自身(民族性),经由全球化(多元性),最终走向世界文艺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话语 国际地位 国际化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话语的历史脉络及其制约力量 被引量:6
5
作者 时胜勋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177,188,共7页
中国当代艺术深处全球化处境之中,如何更好地彰显本土文化特征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面对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问题,当前有比较明确的反对和赞同意见。就历史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作风与中... 中国当代艺术深处全球化处境之中,如何更好地彰显本土文化特征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面对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问题,当前有比较明确的反对和赞同意见。就历史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中国化"系列,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三大本土化话语。而从更深层次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本土话语与社会现实及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艺术、经济、西方文化等因素较为深刻地参与并制约了本土化话语。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话语是历史发展与当下社会现实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因此需要审慎地分析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话语 民族文艺 中国精神 西方艺术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脉络、定位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松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8,41,共11页
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工程和主要方向。用中国话语梳理、阐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经典文献及其思想理论体系,是当前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为勾画和建构... 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工程和主要方向。用中国话语梳理、阐述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经典文献及其思想理论体系,是当前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为勾画和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方法论,也是新时代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建设的必然走向。抽丝剥茧中国艺术学理论生发、壮大并逐步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因果得失,详细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产生、建构的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梳理,具体为西学东渐下的中国古典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转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新方向、新时期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新转机、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自觉自醒的新时代,并以此为时间节点进行断代分析,又从唯物史观与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创新中国古典艺术学当代阐释话语体系定位、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艺术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和理论落脚点,以及话语体系构建的源头和方法论基础。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必备条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学科、话语体系,用中国化的理论阐发中国艺术经验,是艺术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艺术研究的使命所在。用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表现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身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必须从自主性、创新精神、立足传统、实事求是、聚力突破、批判反思、多元化建构、学术资源建设等八个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学科 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框而出——当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话语的重构 被引量:7
7
作者 周计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在西方的艺术史叙事逻辑中,当代艺术是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挪用与拼贴是它常用的两种视觉修辞手法或策略。如果说古典艺术旨在确立边界或“加框”,现代艺术在解构的同时又建构了新的艺术边界,那么,当代艺术则是一种“破框而出”的艺术... 在西方的艺术史叙事逻辑中,当代艺术是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挪用与拼贴是它常用的两种视觉修辞手法或策略。如果说古典艺术旨在确立边界或“加框”,现代艺术在解构的同时又建构了新的艺术边界,那么,当代艺术则是一种“破框而出”的艺术事件。作为一种象征性事件,它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话语体系和艺术史叙事模式。以艺术边界的消失为契机,当代艺术正在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混杂、挪用、仿制、拼贴、模拟、戏仿、当代性等概念是当代艺术批评中常见的批评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当代性 画框 艺术边界 艺术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赢取国际话语权工作的基本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传鹤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5-139,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赢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我们在赢取国际话语权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要赢取国际话语权,就需要掌握这项工作的基本规律,其中,坚定"四个自信"是赢取国际话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赢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我们在赢取国际话语权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要赢取国际话语权,就需要掌握这项工作的基本规律,其中,坚定"四个自信"是赢取国际话语权的精神前提、夯实理论基础是赢取国际话语权的学理条件、提高话语艺术是赢取国际话语权的话语策略条件、创建和用好中外交流平台是赢取国际话语权的平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话语 自信 话语艺术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感觉与存在的体认
9
作者 梁中杰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艺术感觉 体认 艺术话语 认知取向 耐人寻味 人类活动 艺术行为 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论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中的比喻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67,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强调要建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信息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关切到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能否被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习近平同志灵活运用“言—象—意”“赋—比—兴”“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强调要建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信息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关切到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能否被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习近平同志灵活运用“言—象—意”“赋—比—兴”“气—韵—味”“譬—喻”“隐秀”“情景(境)”等古典诗学手法作出了许多经典比喻,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具有指导意义。启示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全球共通话语体系,正视差异精准化传播,实现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同志 中国故事 话语艺术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历史意识的消解——论电影《赤壁(上)》的历史意识
11
作者 杨文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1,共2页
吴字森导演的《赤壁》(上)立足时代审美语境,用泛审美观点,对传统文本《三国演义》的基本价值体系、审美惯例、文化原料进行解构,迫使受众在新的审美压力下寻求化解办法,通过影视艺术话语的创造和转化,实现对历史名战《赤壁》的... 吴字森导演的《赤壁》(上)立足时代审美语境,用泛审美观点,对传统文本《三国演义》的基本价值体系、审美惯例、文化原料进行解构,迫使受众在新的审美压力下寻求化解办法,通过影视艺术话语的创造和转化,实现对历史名战《赤壁》的审美置换。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对该文本传统深度历史意识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赤壁》 消解 审美观点 电影 《三国演义》 价值体系 艺术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