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符号学视角下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被引量:6
1
作者 韩蕾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4,共5页
距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发表已有半个世纪,然而此文的重要性却并未式微,它期待着读者的重读与新解。借助于话语符号学的视角,本文尝试解读巴尔特对叙事话语结构与形态规则的掌握、对语言学和超语言学形态同质性... 距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发表已有半个世纪,然而此文的重要性却并未式微,它期待着读者的重读与新解。借助于话语符号学的视角,本文尝试解读巴尔特对叙事话语结构与形态规则的掌握、对语言学和超语言学形态同质性的理解、对超语言学的设想以及对未来话语符号学雏形的建构,一并分析在法国符号学从语言系统语言学模式下的符号学到话语语言学模式的关键转折阶段巴尔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尔特 叙事学 话语符号 话语语言学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的古今嬗变——一种话语符号学的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唐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129,共9页
在晚清民初文言白话小说与翻译小说互动发展的历史潮流中,作家们逐渐打破第一人称叙述的旧传统,探索人称代词语用功能的革新。以格雷马斯语符学的分析方法,解释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文本其表层言说之下的深层句法和意义生成机制,可以探讨... 在晚清民初文言白话小说与翻译小说互动发展的历史潮流中,作家们逐渐打破第一人称叙述的旧传统,探索人称代词语用功能的革新。以格雷马斯语符学的分析方法,解释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文本其表层言说之下的深层句法和意义生成机制,可以探讨文本中复杂多维的时间系统、话语层次与主体感知。以格雷马斯语符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解释中国小说在人称方面叙述模式的发展,以及《碎簪记》等小说承前启后的多样性人称编排,进而可以探析中国小说现代嬗变的深层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符号 第一人称 语用功能 中国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空间”全文本与话语符号学叙述--以曹本冶民间仪式“音声声谱”理论为对象 被引量:2
3
作者 肖文朴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民间仪式音乐的发生与呈现离不开空间,仪式空间的建构性和象征性同样赋予了音乐的同质意义,形成一种“音乐-空间”的全文本。“音声声谱”作为曹本冶“仪式中的音声”的理论之基,深刻体现着当代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实践精神,其理论模型... 民间仪式音乐的发生与呈现离不开空间,仪式空间的建构性和象征性同样赋予了音乐的同质意义,形成一种“音乐-空间”的全文本。“音声声谱”作为曹本冶“仪式中的音声”的理论之基,深刻体现着当代中国仪式音乐研究的实践精神,其理论模型也在仪式境域的应用中形成一个生动的“音乐-空间”全文本。以话语符号学的视角解读它,会发现该理论充满着二元对立的“句法”叙述要素,但在文本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仪式 “音乐-空间” 音声声谱 话语符号 符号学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言取效:“石榴籽”的符号意涵与话语表意
4
作者 严庆 郑文婧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石榴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话语表达。作为整体意象的石榴,象征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基质,其多室多籽的形态特征,隐喻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石榴籽紧... 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石榴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话语表达。作为整体意象的石榴,象征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文明基质,其多室多籽的形态特征,隐喻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石榴籽紧密相连、彼此依存的形态,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展现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整体性。在新时代语境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仅承载着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观,同时也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石榴籽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文化隐喻,它凝聚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话语 石榴籽 文化象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 被引量:13
5
作者 洪晓楠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1期17-21,共5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面临着话语崛起、话语复兴与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剪刀差”,面临扭转国际话语场域的主导权与突破西方传播语境的封锁,摆脱国家间话语博弈中的“话语失语”与“话语塌陷”等窘境,担负着... 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形象构建面临着话语崛起、话语复兴与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剪刀差”,面临扭转国际话语场域的主导权与突破西方传播语境的封锁,摆脱国家间话语博弈中的“话语失语”与“话语塌陷”等窘境,担负着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殊经验和发展规律上升为全球发展的普遍经验和规律的使命。为此,我们要主动设置话语议题,将中国问题作为支撑话语生长的现实基础;有力制定话语规则,将中国术语作为支撑话语权威的中枢神经;自我塑造话语进程,将中国立场作为穿透话语转换的独特基因;深层提供话语内容,将中国价值作为彰显民族自信核心范畴;鲜明辨别话语真伪,将中国理论作为支撑话语传播的引领标准。通过“大国形象”“话语符号”“数字场域”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强而不霸”的中国国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中国国际形象 大国形象 话语符号 数字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话语权的产生基础与有效发挥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梁立启 栗霞 +1 位作者 邓星华 荆雯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25,共6页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体育话语,代表着某些群体的权益。结合当前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演绎出我国行使体育话语权以谋求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的体育利益,维持世界体育发展新秩序为目的。我国体育话语权建立在坚实的体育发展实力、科学...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体育话语,代表着某些群体的权益。结合当前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演绎出我国行使体育话语权以谋求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的体育利益,维持世界体育发展新秩序为目的。我国体育话语权建立在坚实的体育发展实力、科学的体育话语体系、坚定的体育话语自信、正确的体育话语立场、逐渐成熟的话语表达时机的基础上,但当前我国体育话语权有效发挥不足,主要存在国内体育话语质量不高、体育话语表达途径单一、体育话语能量有限等问题,需要采取改革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提升体育话语权的质量;增强民族体育话语实力,拓展体育话语表达途径;树立话语权威,打造强势的话语符号等措施,增强我国体育话语权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话语 话语质量 体育话语自信 体育话语立场 话语表达时机 体育话语实力 话语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符号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邢彦辉 林如鹏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象征是仪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仪式传播过程中,传播为象征符号提供了意义形成的语境,促成符号意义的形成。电视仪式传播是一种运用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的文化传播和象征仪式。电视仪式为国家象征符号的出场提供了主题、事件和时... 象征是仪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仪式传播过程中,传播为象征符号提供了意义形成的语境,促成符号意义的形成。电视仪式传播是一种运用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的文化传播和象征仪式。电视仪式为国家象征符号的出场提供了主题、事件和时空条件。本文从"仪式传播的符号象征性、电视仪式传播中象征符号的国家表征、电视仪式传播中国家认同的符号意象、想象的共同体"三个层面阐释了电视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符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仪式 国家认同 符号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珊·朗格的“现代模仿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象形符号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应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关于苏珊·朗格的艺术观,汉语学界虽有无数研究,但多有浮泛不精之嫌。受乔治·迪基把朗格学说称为"现代模仿说"启发,本文试图对其核心主张作一重新解释。本文首先介绍朗格独特的符号理论,然后重新解释朗格的艺术定义... 关于苏珊·朗格的艺术观,汉语学界虽有无数研究,但多有浮泛不精之嫌。受乔治·迪基把朗格学说称为"现代模仿说"启发,本文试图对其核心主张作一重新解释。本文首先介绍朗格独特的符号理论,然后重新解释朗格的艺术定义,最后介绍一些英美学界对朗格艺术观的理解和批评。本文认为,朗格艺术观表面上看似乎是以符号论为基础对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直觉说等已有著名学说的一种杂糅拼凑;但实际上,朗格虽然的确巧妙地调和了诸多既有学说,但其核心观点却是非常明确清晰的,即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象形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符号 呈现性符号 象形符号 形式 表现 生命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蚕丝文化论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发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锦衣绣口"、"锦绣文章"等独特的审美语言模子,其影响遍及中国经济、政治、外交、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蚕丝文化。本文从先秦时期丝织物遗存的发展、蚕的模拟形态演变出发,唤起对先秦蚕丝文化的物质文化记忆;从文字遗存考察、文献史料梳理,发现先秦蚕丝文化的话语符号系统;从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与礼仪的钩稽,感受先秦蚕丝文化的隐性传承,进而探讨蚕丝文化对社会的价值扩散。通过考察先秦蚕丝文化的起源与存在形式,揭示了蚕丝文化以物质文化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积淀的隐性传承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蚕丝文化 物质遗存 话语符号 隐性传承 价值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兰·巴尔特爱之言谈中的互文性与主体间性问题
10
作者 韩蕾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5,共7页
“爱之言谈”是西方诗学史上自柏拉图起延续至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在其晩年高度成熟的作品《片段集——爱之言谈》中,接续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在后结构主义观念下的后设语言与对象语言之可逆关系立场上,巴... “爱之言谈”是西方诗学史上自柏拉图起延续至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在其晩年高度成熟的作品《片段集——爱之言谈》中,接续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在后结构主义观念下的后设语言与对象语言之可逆关系立场上,巴尔特辐辕出了以爱之言谈的话语实践思辨这一诗学主题的写作策略,生产了一种“共时性文本”,通过对“片段”这一文学形式的互文性本质的发挥,在多声部的壇变主体的语言符号活动中,巴尔特回应并颠覆了索绪尔共时和历时的对立。话语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思想基础,也帮助巴尔特打通了话语主体与身体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得这二者可以对话、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段集一爱之言谈》 罗兰·巴尔特 互文性 主体间性 话语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