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诗赋取士”之前唐初科举与诗歌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贾丹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4-149,共6页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诗赋取士 唐初 的形成 宫廷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41-43,54,共4页
诗赋取士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选士制度。本文分析了唐代形成诗赋取士的多个原因 ,包括儒家的诗教传统、唐代诗歌的繁荣、李唐统治者作为北朝民族的特性、社会风习的作用。
关键词 科举 诗赋取士 原因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皇甫煃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34-37,共4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极盛的时代。唐代诗人的众多,作品的丰富,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比得上的。当时诗坛上万紫千红、群芳争妍的盛况,李白曾经用“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这样的诗句来描述过...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极盛的时代。唐代诗人的众多,作品的丰富,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比得上的。当时诗坛上万紫千红、群芳争妍的盛况,李白曾经用“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这样的诗句来描述过。但是,正如1978年出版的《唐诗选·前言》里所说的那样:“在唐诗研究中,困难不在于描述唐诗繁荣的盛况,而在于正确解释繁荣的原因。”要正确解释它的原因,确实并不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赋取士 登科记考 三场试 开元年间 进士科 唐会要 发展史 唐初 明经 制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赋或策文的选择——重探武则天的科举态度 被引量:3
4
作者 贾丹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6,129,共8页
本文探讨科举考试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发展,对学术界以往认为武则天倚重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观点提出质疑。与进士科相比,制举更受到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时代的策题制作,往往是对当朝时事策略的反思,并鼓励士人对现行政治进行批评。这... 本文探讨科举考试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发展,对学术界以往认为武则天倚重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的观点提出质疑。与进士科相比,制举更受到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时代的策题制作,往往是对当朝时事策略的反思,并鼓励士人对现行政治进行批评。这一时期的试策真正做到了以策文进行时政咨询,大批优秀的政治人才也因此被选拔出来。武则天的态度带动了整个社会重视策文,形成了士人多次、连续应制举的风气。武周时期,进士科的录取人数相对于高宗朝的水平呈现一种下降的态势。"诗赋取士"与武则天的统治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太宗以来尚文风气的自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试策 诗赋取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唐玄宗与盛唐诗歌崛起之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振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31-37,共7页
唐朝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黄金时代,开元、天宝年间又是“盛中之盛”。提起这一时期的唐诗,人们大抵会啧啧赞羡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等我们民族引为骄傲的杰出诗人,但却很少会联想到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 唐朝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黄金时代,开元、天宝年间又是“盛中之盛”。提起这一时期的唐诗,人们大抵会啧啧赞羡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等我们民族引为骄傲的杰出诗人,但却很少会联想到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作为一个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五年,以前明后暗著称于世的皇帝,玄宗究竟与崛起的盛唐诗歌关系如何?他对形成这一时期人文荟萃、大家辈出的诗坛起了什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玄宗 诗赋取士 统治者 李林甫 唐人 盛唐 资治通鉴 政治因素 阶级矛盾 登科记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赋地位论略
6
作者 万光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92-95,共4页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治家而自觉类倡;扬雄参照“立德”兼“立言”的圣人而自惭形秽。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无法摆脱角色意识的困扰。古代文人的生存价值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最富于诱惑性和现实性的是入仕以立事功,枚皋“不得比严助等为尊官”的叹息,实缘此而发。扬雄却不同。他到了后期,突发异想,要追踪“立德”兼“立言”的圣人。他仿《论语》作《法言》,仿《老子》作《太玄》,辞赋自然被他视作童子的雕虫篆刻。显然,枚皋与扬雄从各自的角色意识出发,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辞赋并非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到了东汉的班固,赋的尴尬处境愈益突出。当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时候,他是一个为赋辩护的文学家;当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竞为侈丽宏衍之辞,没其讽谕之义”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立德 论略 班固 政治家 唐宋 诗赋取士 圣人 考课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并不一概反对写诗,反对文学
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3-53,共1页
《学术月刊》1994年第1期朱杰人《为朱熹辩》中说:一般认为,朱熹是理学家,是重理轻文,反对文学反对写诗的,但朱熹并不是一概反对写诗,更不是盲目地否定诗的.他对科举制度一向持批判态度,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诗赋取士,他从选拔人... 《学术月刊》1994年第1期朱杰人《为朱熹辩》中说:一般认为,朱熹是理学家,是重理轻文,反对文学反对写诗的,但朱熹并不是一概反对写诗,更不是盲目地否定诗的.他对科举制度一向持批判态度,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诗赋取士,他从选拔人才出发,才认为“今之诗赋实为无用”,应“专经学论第”.他又认为“诗者,人心之应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为诗而写诗“便是陷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科举制度 诗赋取士 重理轻文 选拔人才 批判态度 理学家 登山临水 刘熙载 重要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宋人的“以赋为学”
8
作者 何玉兰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1期41-45,共5页
我国古代的赋论,与辞赋的产生几乎同步。早在汉代,即有司马相如提出“充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的创作方法,杨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批评标准。魏晋以降,曹丕、陆机以诗赋并举;肖统辑《文选》,以“事出于沈思... 我国古代的赋论,与辞赋的产生几乎同步。早在汉代,即有司马相如提出“充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的创作方法,杨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批评标准。魏晋以降,曹丕、陆机以诗赋并举;肖统辑《文选》,以“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为选文标准,将赋列在卷首;而刘勰著《文心雕龙》,专辟《诠赋》一章,既给赋以公允的评价,又在前人赋论基础上揭示了“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司马相如 《文心雕龙》 “以才学为 黄庭坚 《容斋随笔》 江西 诗赋取士 创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9
作者 王兆鹏 胡玉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1,共7页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将诗赋取士改成经义取士,这一改革举措,在元祐更化时引起了争议。以程颐为首的洛党支持经义取士,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支持诗赋取士,双方由此产生政治分歧。产生这种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希望通过控制科举取士...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将诗赋取士改成经义取士,这一改革举措,在元祐更化时引起了争议。以程颐为首的洛党支持经义取士,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支持诗赋取士,双方由此产生政治分歧。产生这种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希望通过控制科举取士制度巩固和扩大己方的政治影响力。洛蜀党争的导火索,是司马光的去世,使得科举制度之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改变。随着党争的日益深入,科举取士的制度天平也随之发生倾斜。南宋以后,经义取士制度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崛起而日益稳固,并逐渐发展成八股文取士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蜀党争 程颐 苏轼 诗赋取士 经义取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弼圣人有情说及其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影响
10
作者 姜国钧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70,共3页
针对汉儒性善情恶、圣人无情的人性论,王弼提出圣人有情说。此说开魏晋南北朝重情抑礼,调和情礼,缘情制礼的新风气,最终催生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影响所及,直达宋初,主要表现为唐至宋初诗赋取士不可动摇。
关键词 王弼 圣人有情说 缘情制礼 诗赋取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在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唐代文学 科举制度 取士 唐代科举 省试 歌创作 科举考试 进士科 诗赋取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元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沈元林苏轼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表现,历来是为人所肯定的。本来,作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之一,与韩、柳、欧阳齐名的苏轼,能够得到肯定,也属当然。不过,当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出了个矛盾的苏轼... 苏轼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矛盾心态沈元林苏轼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表现,历来是为人所肯定的。本来,作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之一,与韩、柳、欧阳齐名的苏轼,能够得到肯定,也属当然。不过,当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出了个矛盾的苏轼。从《苏东坡全集》来看,总聚其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运动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诗赋取士 宋代文革新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科举改革 《三朝北盟会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道与人才
13
作者 金诤 《学术研究》 1985年第3期108-109,共2页
熙宁四年(公元1071),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一举废除了自唐以来的诗赋取士制度。这实际是北宋道学家重道轻文理论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王安石不是道学家,但他的《三经新义》等新学著作当时尚... 熙宁四年(公元1071),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一举废除了自唐以来的诗赋取士制度。这实际是北宋道学家重道轻文理论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王安石不是道学家,但他的《三经新义》等新学著作当时尚未问世,所以这一改革得到了拥护道学的朝臣们支持。早在熙宁二年变革科举的方案提交朝廷讨论之时,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对之皆无异辞。①在这场表现为政见的“文道之争”中,站在对立面上的是苏轼。他的《议学校贡举状》是当时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奏状。苏轼针对变革“重道轻文”的思想,尖锐地质问道:“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文道 苏轼 道学家 科举制度 诗赋取士 人才 变革 司马光 士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