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语言的解剖中抵达诗质——阿毛诗歌话语特质及其意义之探
1
作者 罗小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9-161,共3页
阿毛的诗歌剖开了语言的核,激活刷新了口语的诗质潜力,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的智性体验,形成异质性的"冷抒情"风格和"叙事性话语",在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将远胜于"阿毛现象"与"诗歌事件"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 阿毛 口语 诗质 智性体验 冷抒情 叙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的诗质和小说化——观当代台湾散文
2
作者 王海虹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2-64,共3页
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说明一下诗质和小说化在此的含义。诗质指的是一种审美境界,诗是最能达到审美极至的一种文体,故以此指称散文的审美性。对散文来说,其美感作用发生需要达到一定诗质的高度,诗质是散文的美质,散文的灵魂。小说化指... 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说明一下诗质和小说化在此的含义。诗质指的是一种审美境界,诗是最能达到审美极至的一种文体,故以此指称散文的审美性。对散文来说,其美感作用发生需要达到一定诗质的高度,诗质是散文的美质,散文的灵魂。小说化指散文文体结构的现代化、开放性。当代散文作者思维方式变革,在遣词造意,谋篇布局上吸收其它文体的优点和长处,兼容并包,使散文外包装呈现丰富多样的面容。 台湾的散文作家一直兢兢业业地在这块园地里耕耘着,对散文的技巧、形式、内容深为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质 当代台湾散文 小说化 造意 余光中 欧化句法 文体 水廓 文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话诗的“新”逻辑--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及意义重估
3
作者 周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9,共8页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个醒目存在,学界对其新格律诗理论的认知却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回到历史现场,重新认识闻一多对新诗发展所做的努力,有不少新的发现。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回应了新诗对于白话诗“新”质的发展要求,在诗形和诗...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个醒目存在,学界对其新格律诗理论的认知却始终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回到历史现场,重新认识闻一多对新诗发展所做的努力,有不少新的发现。闻一多新格律诗理论回应了新诗对于白话诗“新”质的发展要求,在诗形和诗质两个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将民族性与时代性、诗形与诗质、听觉美学与视觉美学糅合在一起,奠定了现代诗歌接受由听觉美学向视觉美学转换的理论基础,拓宽了新诗的审美空间。他扎根民族土壤思考新诗发展的努力,开启了中国现代诗歌思考中国经验的阀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格律 诗质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黛玉诗性气质的男性化倾向
4
作者 高菊梅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5-16,共2页
林黛玉的诗性气质有两种:一是俗化的大观园中的“狂”;二是诗化的自我精神境界的“真”。这两种精神表现恰好具有了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心理倾向。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狂”与“真”是他们受儒道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林黛... 林黛玉的诗性气质有两种:一是俗化的大观园中的“狂”;二是诗化的自我精神境界的“真”。这两种精神表现恰好具有了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心理倾向。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男性读书人的“狂”与“真”是他们受儒道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林黛玉的“狂”与“真”却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而在人物结局上,女诗人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气 男性化倾向 精神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侠电影诗性气质的解读
5
作者 杨梅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1期137-137,共1页
"诗性"^([1])一词最早存在于诗歌之中,后经过历史的演变,诗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宽泛,应用也越来越宽泛,现今,诗性作为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开始广泛运用于武侠电影之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成为... "诗性"^([1])一词最早存在于诗歌之中,后经过历史的演变,诗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宽泛,应用也越来越宽泛,现今,诗性作为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开始广泛运用于武侠电影之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成为一种新的武侠表现方式,本文主要通过从美学的视角对中国新武侠电影诗意气质的解读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气 武侠电影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江南社会——论南社诗歌的现代化趋向 被引量:1
6
作者 沈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22-30,共9页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诗质 转型 新陈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新华 《国际人才交流》 2023年第1期10-11,共2页
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我深感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尤其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中华诗词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一,党的二十大主题的诗性表达赋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以强烈诗意,必将增强人们的... 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我深感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尤其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中华诗词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一,党的二十大主题的诗性表达赋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以强烈诗意,必将增强人们的诗词文化自觉。《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孔子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句中,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样精彩的诗意表达,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诗性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意表达 词文化 性气 中华 走向世界 理想价值 《尚书·尧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学术生涯回顾
8
作者 骆寒超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60-66,共7页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上了诗歌,中学、大学时代所受的诗教,使我对诗的内在构成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从一开始研究诗歌起,就把学术关注点置于诗学理论,即立足于考察新诗并将此考察引向关于中国诗学本题特性的求索。回顾学术生涯,我发现...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上了诗歌,中学、大学时代所受的诗教,使我对诗的内在构成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从一开始研究诗歌起,就把学术关注点置于诗学理论,即立足于考察新诗并将此考察引向关于中国诗学本题特性的求索。回顾学术生涯,我发现自己既是从诗体、诗质、诗潮进入新诗研究的,又是以诗体、诗质、诗潮为基点在建构着中国诗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的内在构成 诗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蹈乎八荒之表 抗心乎千秋之间——康德、叔本华与《人间词话》
9
作者 佘德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8-23,共6页
受康德、叔本华等美学思想的影响,《人间词话》在寻求西方近代美学与中国诗学相契合方面作了最早有意且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拓宽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视野,在诗的质性规定、创作目的及创作规律等理论问题上亦不乏有别于中国传统诗论并趋近于... 受康德、叔本华等美学思想的影响,《人间词话》在寻求西方近代美学与中国诗学相契合方面作了最早有意且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拓宽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视野,在诗的质性规定、创作目的及创作规律等理论问题上亦不乏有别于中国传统诗论并趋近于西方近代美学的新颖而深邃的洞见。但由于历史及个人的原因,它也存在不少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乃至理论认识上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规定 静观 目的 形式 意象 普遍有效性 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