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研究与诗经研究——说狐、茅
1
作者 李湘 《中州学刊》 1988年第1期89-93,共5页
关于对《诗经》中所记众多名物的研究、注释,一向著作甚丰,对诗歌之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审美情趣的发扬,都有重要的贡献。但如在《诗经》情歌中,有那么多的鱼字,或食鱼、或钓鱼、烹鱼等等,两千年来,解者如云,却只能作一点字面上的解释,不... 关于对《诗经》中所记众多名物的研究、注释,一向著作甚丰,对诗歌之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审美情趣的发扬,都有重要的贡献。但如在《诗经》情歌中,有那么多的鱼字,或食鱼、或钓鱼、烹鱼等等,两千年来,解者如云,却只能作一点字面上的解释,不知其真谛何在,直到闻一多先生《说鱼》出,证明鱼字乃《诗经》叫,一个象征男女爱情的隐语,这才豁然开朗,吹散两千年来的迷雾。而象这一类的问题,在《诗经》中显然还有不少,等待我们去研究。那么,这里先说两个字:“狐”与“茅”。 先说“狐”。 《诗经》中写到“狐”的诗篇,大概可有两类。一类是写有关服饰的,如“取彼狐狸,为公子裘”(《(?)风·七月》)之类,这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另一类,写“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诗经研究 审美情趣 研究范围 民俗研究 象征 思想内容 隐语 男女爱情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研究的大道:温故而知新──评魏炯若教授之力作《读风知新记》
2
作者 邓小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3-125,共3页
诗经研究的大道:温故而知新──评魏炯若教授之力作《读风知新记》邓小军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魏炯若(1907-1991),生前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著述颇丰,新见迭出,享誉海内外... 诗经研究的大道:温故而知新──评魏炯若教授之力作《读风知新记》邓小军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魏炯若(1907-1991),生前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著述颇丰,新见迭出,享誉海内外。他生前所著e读风知新记)(陕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诗经 知新 《毛诗》 《毛传》 《七月》 四川师范大学 温故 后妃之德 爱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被引量:1
3
作者 徐玲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103,共6页
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 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所以他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于前人的争讼,戴震空所依傍,力求不以人蔽己;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戴震的《诗经》研究是在其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诗经 戴震《诗经研究 《诗补传》 《毛郑诗考证》 《杲溪诗经补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沛霖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77-81,共5页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诗经 神圣化 元代 诗经研究 文学研究 刘瑾 朱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沛霖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8-142,共5页
1993年至2001年连续五次举行的《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外学者提交了127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海外《诗经》研究的新动向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海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 1993年至2001年连续五次举行的《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外学者提交了127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海外《诗经》研究的新动向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海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有:一、建立《诗经》研究的世界观念;二、重视《诗经》学的传统,包括历代对《诗序》和诗教的阐释;三、发掘《诗经》在当代精神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四、重视学术观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海外 世界观念 伦理道德 系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学风变古中的《诗经》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石文英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一“《诗》有四家,《毛诗》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诗经》的研究到了宋代,的确出现了一个颇为热闹的新局面。这个新局面的标志之一是:有关《诗经》研究的论著骤然剧增。《汉书·艺文志》经部诗类14部416卷,《补... 一“《诗》有四家,《毛诗》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诗经》的研究到了宋代,的确出现了一个颇为热闹的新局面。这个新局面的标志之一是:有关《诗经》研究的论著骤然剧增。《汉书·艺文志》经部诗类14部416卷,《补续汉书艺文志》诗类13部,《隋书·经籍志》诗类(合亡佚书目)计76部683卷,《旧唐书·经籍志》诗类30部313卷,其中除孔颖达《毛诗正义》外,均属前代遗书。《新唐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汉书·艺文志 朱熹 孔颖达 王安石 汉书艺文志 欧阳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新唐书 旧唐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明代《诗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毓庆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2-57,共6页
阳明心学对明代《诗经》学发展有 积极影响。明代前期《诗》学,衍义“朱传”,殊少新意;阳明心学兴起之后,形势大变, 新见叠出。尽管阳明心学对文献研究曾有过不良影响,然其影响于《诗》学,则使新《诗》 著、新见解、新流派大量... 阳明心学对明代《诗经》学发展有 积极影响。明代前期《诗》学,衍义“朱传”,殊少新意;阳明心学兴起之后,形势大变, 新见叠出。尽管阳明心学对文献研究曾有过不良影响,然其影响于《诗》学,则使新《诗》 著、新见解、新流派大量涌现,且亦促成了《诗经》学由经学向文学的转变,开辟了一个新 的《诗》学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明代 <<诗经>>研究 经学研究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构诗与歌乐舞的联系探源——基于美国汉学家周策纵、陈世骧、王靖献《诗经》研究的歌乐舞视域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胡燕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就美国汉学家有关《诗经》研究成果而言,歌乐舞等考察视域始终贯穿其中。以周策纵、陈世骧、王靖献等为例,其相关研究无不是围绕《诗经》与歌、乐、舞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同时,上述学者的相关阐述在视角与方法等方面可谓各领风骚。诸如,... 就美国汉学家有关《诗经》研究成果而言,歌乐舞等考察视域始终贯穿其中。以周策纵、陈世骧、王靖献等为例,其相关研究无不是围绕《诗经》与歌、乐、舞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同时,上述学者的相关阐述在视角与方法等方面可谓各领风骚。诸如,周策纵运用传统的考据学与训诂学方法,论述了古巫在"诗"与歌乐舞的建联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陈世骧运用中西字源学考察方法,阐明诗"伴随有内在于音乐、舞蹈的节奏和旋律";王靖献则创造性地提出了"诗"之"音响形态"的概念,力陈《诗经》产生于经由口述创作的歌曲,而创作过程始终有乐器演奏相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经研究 古巫 歌乐舞 音响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得与失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春青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23,共8页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之所以重要,一则距离我们今日最近,与当下文化状态联系最为密切;二则因为现代学术传统乃是中、西对话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熔铸,而当今我们依然处于这样的文化... 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之所以重要,一则距离我们今日最近,与当下文化状态联系最为密切;二则因为现代学术传统乃是中、西对话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熔铸,而当今我们依然处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中,故而现代学术传统对于我们可资借鉴之处良多。因此,重新梳理、反思现代学术传统,对于中国学术的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此前已有一些有识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亦毋庸讳言,其深度、广度都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今日中国学人而言,欲建立具有独特性、原创性之学术,最佳途径就是总结现代学术的“得”与“失”,进而在其基础上“接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 诗经研究 顾颉刚 疑古 中国现代学术 现代史学 六经皆史 学术传统 诗歌作品 《毛诗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疑古惑经思潮与《诗经》研究——兼论朱熹对《诗经》学的贡献 被引量:6
10
作者 殷光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1-45,共5页
中国经学可分为三大学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这三大学派几经兴衰,各有特点,各有得失.汉唐以来,“汉学”渐渐失去活力.至宋初,佛、老思想显得空前活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乃至使石介惊呼道:“举中... 中国经学可分为三大学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这三大学派几经兴衰,各有特点,各有得失.汉唐以来,“汉学”渐渐失去活力.至宋初,佛、老思想显得空前活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乃至使石介惊呼道:“举中国而从佛、老.”以孙复、胡瑗、石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为了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打着复古旗号,标榜王权,鼓吹道统,反对佛、道,复兴儒学;同时也从理论上批评了当时的浮靡文风,提出文章必须“述国家之安危”、“正一时之得失”、“写下民之愤叹”.这与唐以前依据古注治经的做法显然不同.他们的言行或呼吁,打破了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沉闷空气,成为宋代新儒学和诗文革新的先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诗经》学 《诗》 《诗序》 《春秋》 《诗集传》 王安石 欧阳修 儒家思想 《周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研究误区综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原 乔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本文着重探讨了以《诗经》为代表的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即研究主体研究思想的误导及由此必然带来的研究方法的误用和研究结果的误读;并借此阐明增强古代文学研究者主体自我意识的紧迫性。
关键词 诗经研究 研究误区 主体意识 研究主体 研究方法 《国风》 现实主义 主体自我意识 古代文学研究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研究与《诗经》研究——说雉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87-90,86,共5页
《诗经》中言雉者,计约七、八个诗章,涉及五、六个诗篇,构成一个系列。雉字之用法与特点:一是全用于兴句中,以兴起下文;二是雉字的涵义,全用为社会生活的象征物,如只从生物学理解,就止于知其皮毛,即使读懂了文字,也难知其真谛。 考查旧... 《诗经》中言雉者,计约七、八个诗章,涉及五、六个诗篇,构成一个系列。雉字之用法与特点:一是全用于兴句中,以兴起下文;二是雉字的涵义,全用为社会生活的象征物,如只从生物学理解,就止于知其皮毛,即使读懂了文字,也难知其真谛。 考查旧时注疏,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也大体知其为社会生活的象征物,但多穿凿附会,互相矛盾,漫无标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二是无解无注,付之阙如,得过且过,谁也不予注意,就算了。然而旧时注疏中的错误,当今仍影响读者,必须予以总结清算,才能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读者的阅读欣赏能力。这一类的问题,也同时关系到对古代有关文化的探索与开掘,意义十分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民俗研究 太子 注疏 《郑笺》 《毛传》 卫宣公 象征物 鸟兽 诗经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说司马迁与《诗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立甫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5-79,74,共6页
略说司马迁与《诗经》研究蒋立甫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司马迁虽然没有研究《诗经》的专书传世,但在《史记》中涉及《诗》者却有七十余处。其中有直接取《诗》为史料,有引《诗》证史,有对《诗》时代、编辑的说明,有诗篇本事记载、内容... 略说司马迁与《诗经》研究蒋立甫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司马迁虽然没有研究《诗经》的专书传世,但在《史记》中涉及《诗》者却有七十余处。其中有直接取《诗》为史料,有引《诗》证史,有对《诗》时代、编辑的说明,有诗篇本事记载、内容评析,有关于《诗》与音乐、教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诗》 《史记》 诗经研究 《鲁诗》 《商颂》 《毛诗》 “发愤”说 正考父 孔子删诗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沛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3,116,共7页
考古学是《诗经》学最重要的相邻学科之一,20世纪《诗经》研究的巨大进步是与它的支撑分不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诗经》学的发展,有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这对于20世纪学术史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20世纪 考古学 诗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沛霖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共4页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理论的巨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诗经研究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诗经》情诗研究概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沛霖 《中州学刊》 1987年第1期89-91,共3页
情诗是“三百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们重视。本文试图对建国后(至1984年止)的《诗经》情诗研究作出简单的述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期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上和“五... 情诗是“三百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们重视。本文试图对建国后(至1984年止)的《诗经》情诗研究作出简单的述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期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上和“五四”以后的研究状况。 由于情诗言情,为封建道学家之大忌,所以对它的认识也就成为经学史上一大公案:自汉至清众说如林,喋喋聚讼不休;考据辨义,卷帙浩繁,足以令人跟花缭乱。但就基本观点来看主要不外以下三种:一种以《序》、传、笺和正义为代表,他们完全不承认有什么情诗,通过历史化的方法将情诗歪曲得面目全非,即把情诗作为与之全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写照,以诗附史,妄生“美刺”。第二种以宋代的朱熹和王柏为代表,他们主张凡情诗皆涉淫。第三种意见以宋代的王质和清代的崔述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情歌 概说 婚制 诗经研究 民俗学 郑国 民间情歌 婚姻制度 《郑风》 亡国之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史辨》视野下《诗经》研究的利弊
17
作者 林红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2期109-109,共1页
顾頡刚先生在《古史辨》视野下进行的《诗经》研究非常具有特色。一方面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它具有冲破网罗的创新特质,突破了传统《诗经》研究的套数和束缚,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疑古背景,又使它有失之偏颇,矫枉过正之失。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辨》 诗经研究 疑古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
18
作者 赵沛霖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有其历史必然性 ,顾颉刚继承和发扬郑樵、姚际恒的学术传统 ,对《诗经》进行辨伪 ,并非出于单纯的学术兴趣 ,而是五四时代精神使然。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特点是 :一、对传统《诗经》学进行猛烈批判 ,始终体现...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有其历史必然性 ,顾颉刚继承和发扬郑樵、姚际恒的学术传统 ,对《诗经》进行辨伪 ,并非出于单纯的学术兴趣 ,而是五四时代精神使然。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特点是 :一、对传统《诗经》学进行猛烈批判 ,始终体现了一种学术批判精神 ;二、树立了建设新的《诗经》学的学术目标 ;三、自由探讨 ,平等交流 ,进行正面学术交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派 顾颉刚 诗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诗经》研究志与情评析
19
作者 王硕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1-15,共5页
汉代《诗经》研究出现了“志”与“情”并提的局面。“志”字在保留先秦“怀抱”意义的基础上又有引申,有的“志”已与表示情感意义的“情”通用。“情”义变化更大,大多数表示情感意义,而且第一次被汉儒引入说《诗》中,这对《诗经》
关键词 汉代 诗经研究 志与情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诗经》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进路
20
作者 杨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3,共5页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在20世纪《诗经》研究学术史上成果斐然。文学人类学研究《诗经》的方法论经历了从跨文化阐释到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笔者在方法论视域内选取葛兰言、闻一多、白川静、叶舒宪四位中外学者的《诗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透视他们各自进行跨文化阐释的得失以及方法论的演变。在跨文化阐释方面,葛兰言和白川静采用同一文化圈或类似历史时代的原则进行简单类比,闻一多和叶舒宪则采用更大的文化通则进行综合类比。此外,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利用多重证据之间互证,对过度阐释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跨文化阐释 三重证据法 文学人类学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