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20世纪新诗史的总概括及对诗本体、新诗特点与其发展道路的思考
1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 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而从中国诗的特征上去予以更深的把握。这一世纪的新诗史表明,明确诗的本体,是理解新诗史上种种争论及引导新诗走向未来的关键。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赋比兴诗学理论,便是对诗的这一属性的最简明、切实的概括。智、情与咏唱(吟诵)的三位一体是诗的本体,只有从诗的这一本体性上,我们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明白新诗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语言的变化,不仅使得新诗大大地增强了其散文性因素,因此它应该特别注意于维护其本体,而且还使得古代诗歌所习用的诸如诗眼等一些可以造成诗意的表达方法难以再加使用。意象的"波段"比较长,这是新诗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总结80多年新诗史的得失,可以看出: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本体 诗的特点 三者结合的新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
2
作者 龙泉明 邹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5-151,共7页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本质纯正 与非 诗的本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