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新派诗”到诗界革命:中日诗学交流与晚清诗歌转型
1
作者 张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中国近代诗歌从“新派诗”发展到诗学革命,是一个内外激荡的过程。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接触到明治时期的多元诗学革新路径,通过对日本诗坛近代化过程的探察,意识到诗歌创作图求新变、走向通俗化,既向域外学习,又延续... 中国近代诗歌从“新派诗”发展到诗学革命,是一个内外激荡的过程。以黄遵宪、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接触到明治时期的多元诗学革新路径,通过对日本诗坛近代化过程的探察,意识到诗歌创作图求新变、走向通俗化,既向域外学习,又延续旧风格的必要性,选择性地吸纳现实题材、民间语言、“和制汉语”等多重诗学资源,形成创作实践,推动了近代诗歌转型,最终实现由“革新”向“革命”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传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同时,他们力求“破旧”“立新”“守根”的辩证统一,以此探索出一条以传统为根基、以现代为方向的诗体革新道路。这一文化实践的意义,远超一时之文体变革,彰显出中华文化在跨文明交流中所具备的延展性和包容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派 和译西 黄遵宪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大公报》诗歌与诗界革命运动
2
作者 胡全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148,共8页
清末《大公报》响应诗界革命的号召,刊发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其主流符合梁启超倡导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标准,成为诗界革命运动延伸到华北地区的报刊重镇。关怀时局,围绕"救亡"与"启蒙"主旋律,是清末《... 清末《大公报》响应诗界革命的号召,刊发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其主流符合梁启超倡导的"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标准,成为诗界革命运动延伸到华北地区的报刊重镇。关怀时局,围绕"救亡"与"启蒙"主旋律,是清末《大公报》诗歌最为集中的主题意向。1907年之后,作为时代思潮的诗界革命运动已经消歇,而光宣之际的《大公报》依然刊发了大量符合诗界革命创作标准的诗歌,延续了诗界革命的余脉与意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 诗界革命运动 英敛之 诗界革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东扩的本土诗学投影--“诗界革命”论的渐进发生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47,共9页
"诗界革命"论作为全球化东扩中的一种本土诗学投影,其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王韬从"地球合一"说出发,率先开辟全球性"奇境幻遇"。黄遵宪兼顾书写异古之人事和语言的俗化及新词语运用,为"诗界革命&qu... "诗界革命"论作为全球化东扩中的一种本土诗学投影,其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王韬从"地球合一"说出发,率先开辟全球性"奇境幻遇"。黄遵宪兼顾书写异古之人事和语言的俗化及新词语运用,为"诗界革命"作了进一步准备。梁启超以政治家的敏锐触角从黄遵宪等的诗歌革新实践中认识到诗界走向"革命"的必然性并实际吹响这一号角。其初衰在于通过诗歌的开创性变革而唤醒知识分子的以欧洲为范本的普世的社会变革渴望,但客观上却发起了全球化东扩中的一场本土诗学动员,让此前较为隐晦的全球化东扩的诗学维度转而以豁然鲜明的姿态亮相。作为全球化东扩的本土诗学投影,"诗界革命"论具有幻影与阴影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东扩 诗界革命 地球合一 奇境幻遇 新语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旭与晚清诗界革命 被引量:6
4
作者 胡全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4-148,共5页
20世纪初年,高旭充满变革精神和时代气息的诗作屡屡见诸《清议报》"诗文辞随录"、《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及《新小说》"杂歌谣"栏目,成为诗界革命阵营的后起之秀。高旭见诸其他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报刊... 20世纪初年,高旭充满变革精神和时代气息的诗作屡屡见诸《清议报》"诗文辞随录"、《新民丛报》"诗界潮音集"及《新小说》"杂歌谣"栏目,成为诗界革命阵营的后起之秀。高旭见诸其他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报刊的大量诗作,同样受诗界革命时代精神之影响,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然而,长期以来,高旭与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之关系这一文学史线索却隐而不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旭 晚清 诗界革命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及其评价 被引量:23
5
作者 郭廷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12,共8页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间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 “诗界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迈向近代化的开端。早在“诗界革命”这一口号未正式提出前,近代诗坛已呈现出变革的趋势。“诗界革命’的起点是“新学诗”,中间经过了“新派诗”、“潮音集”和“新体诗”几个阶段。“诗界革命”作为近代诗坛上的一次革新思潮,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范围内,也应包括“南社”中的部分诗人和资产阶级革命诗人秋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新学 新派 新体 诗界潮音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界革命到南社:新古体诗的蜕生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之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56,165-166,共9页
在白话文学占据绝对主流地位的现代,古体诗仍然拥有为数不少的作者与读者,这种诗体或被称为"旧体诗",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古体诗"。它是在文学转型过程中逐渐从古典诗歌中蜕生出来的既异于白话诗,也不同于古体诗的新... 在白话文学占据绝对主流地位的现代,古体诗仍然拥有为数不少的作者与读者,这种诗体或被称为"旧体诗",我们姑且称之为"新古体诗"。它是在文学转型过程中逐渐从古典诗歌中蜕生出来的既异于白话诗,也不同于古体诗的新诗体。诗界革命之"新学诗"、"新派诗"、"新体诗"分别从传统学术层面、表现事物与语言层面、审美层面对古典诗歌进行解构;而南社诗歌则是古体诗歌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次调整,其表现为有选择地整合传统与西学,确立诗歌的现实针对性与功利性,使古体诗在古雅表象下实现气质上的平民化。民国以后随着新学制的确立与普及,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死文学"的恶谥,使古体诗处境维艰,但经过文人学者、政要、以及其他古体诗爱好者的坚持,古体诗蜕生为一种新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新学 南社 新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与诗界革命的诗学追求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7-140,共4页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 晚清诗界革命采取"以文为诗"的诗学策略,解构传统格律诗体,重建自由的新诗体。通过口语、新名词介入诗歌,消解格律诗的节律及文体形式,实现诗歌结构的嬗变与功能的转换。这一诗学策略启发了胡适等白话新诗人对现代诗歌自由体式的建设与发扬,进而形成了20世纪以降占据诗坛主流地位的"现代自由体"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 诗界革命 学追求 现代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的选择与晚清'诗界革命'的诗学道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7-181,共5页
本文通过语言视角,分析晚清时期"西学"的思想思潮转化为"诗界革命"的形式冲动的具体过程,揭示语言选择上的保守性直接决定着"诗界革命"诗学话语的建构、诗体形式的转向以及诗体尝试的限度。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晚清 诗界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毋暇:晚清诗界革命前期重要诗人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全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32,共4页
自1900年6月起,毋暇诗作就频频见诸《清议报》,数量之多,居"诗文辞随录"栏目150多位诗人之榜首,表现出革新图强的思想性和求用于世的功利性。纪念戊戌变法,缅怀献身政治改革的死难者,表达矢志维新事业的坚定信念,揭露列强瓜... 自1900年6月起,毋暇诗作就频频见诸《清议报》,数量之多,居"诗文辞随录"栏目150多位诗人之榜首,表现出革新图强的思想性和求用于世的功利性。纪念戊戌变法,缅怀献身政治改革的死难者,表达矢志维新事业的坚定信念,揭露列强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弘扬尚武精神乃至鼓吹暗杀主义,是其较为集中的主题意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且符合梁启超倡导的"三长"兼备的诗界革命创作纲领。无论从诗歌数量来看,抑或从诗歌内容和特征衡量,毋暇均称得上晚清诗界革命前期重要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毋暇 晚清 诗界革命 《清议报》 文辞随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社与“诗界革命派”的异同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之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16-20,共5页
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派”取得了共识 ;创作上 ,南社依然保留着“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痕迹。但二者对诗学传统与诗歌的具体功能的体认上却有很深的差异。“诗界革命派”否定固有的诗歌传统和文化学术传... 南社在注重发挥诗歌社会功用的文学观念上与“诗界革命派”取得了共识 ;创作上 ,南社依然保留着“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痕迹。但二者对诗学传统与诗歌的具体功能的体认上却有很深的差异。“诗界革命派”否定固有的诗歌传统和文化学术传统 ,企图通过建立新的学术根基 ,创作出输入西学的新诗。南社则选择了复社几社复兴古学的文化精神 ,诗宗唐音、词尚五代的审美趣味 ,以及用诗歌反清排满的社会功能 ,它们互为表里 ,显示出南社与“诗界革命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诗界革命派 西学 复社几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界革命”与近代词的“在场”——以文廷式词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杨柏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134,310,共14页
从近代文学与近代精神之间关系的讨论出发,从尊重旧体诗词的抒情性角度,指出政治情怀是中国近代精神的文学抒写最具显示度的方式。文廷式在"写其胸臆"这个彰显近代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填词原则指导下,内敛民族情怀,表达维新派&... 从近代文学与近代精神之间关系的讨论出发,从尊重旧体诗词的抒情性角度,指出政治情怀是中国近代精神的文学抒写最具显示度的方式。文廷式在"写其胸臆"这个彰显近代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填词原则指导下,内敛民族情怀,表达维新派"变革图新"的政治见解;基于对帝后党争、君国分离这个晚清政局的亲身体验,抒写维新人士"君国一体"的政治理念,以及由身为逐臣到心为弃臣的政治心态的变化。由此,文廷式等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词家,正是通过词的诗化,拓展了词的境界,以在场的身份呼应了近代文学变革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廷式 诗界革命 在场 近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预演”——“诗界革命”与黄遵宪之本心
12
作者 柯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7-74,共8页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但他的诗界革命的综合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诗界”,然而,这一点却又往往是被人们所忽略。黄遵宪的大使参赞工作便于他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别国变法成功之经验,唤起民众变革现实的欲望,以“诗界革命”为突破口进行思想革命成为黄遵宪人生的主要内容。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既是一位觉悟很早,自觉程度很高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师夷长以制夷”积极尝试者,还是一位兴教育、开民智的主动实施者。他的“诗界革命”几乎包涵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有的进步因子,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预演。“诗界革命”以及围绕诗界革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渠道和措施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诗界革命 开启民智 教育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界革命”对启蒙运动的贡献
13
作者 侯运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0-154,共5页
"诗界革命"对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均有独特贡献。其思想贡献既表现在"人"的意识的置换,也表现为对西方民主、民权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引进,还表现为对晚明人文思潮及清初"实学"资源的继承与光大。&... "诗界革命"对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均有独特贡献。其思想贡献既表现在"人"的意识的置换,也表现为对西方民主、民权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引进,还表现为对晚明人文思潮及清初"实学"资源的继承与光大。"诗界革命"对启蒙思想的传播也促使诗歌艺术发生嬗变,一方面,它促进中国诗歌完成由古典向近代的转型,另一方面则导致创作主体的经验更新、诗歌语言的嬗变和诗歌形式的变化。以此维度阐释"诗界革命",有助于深化对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启蒙运动 思想贡献 艺术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界革命”:超越唐宋诗之争,主张觅求新诗界
14
作者 郭前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采纳民歌民谣入诗,是对唐宋诗两种既有范式的超越,而从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看,对唐宋诗之争也影响巨大,客观上终结了这场长达千年的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唐宋之争 融合唐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界革命的语言变革策略
15
作者 胡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2,共8页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的语言策略,把口语引领进诗界革命的创作中,以消解疲态尽显的文言诗歌。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口语所具有的鲜活易懂、便于传递信息及凸显言说者的主体地位等诸多特点所决定的...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的语言策略,把口语引领进诗界革命的创作中,以消解疲态尽显的文言诗歌。这既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口语所具有的鲜活易懂、便于传递信息及凸显言说者的主体地位等诸多特点所决定的。诗界革命对口语入诗的倡导与实践,在现代新诗中得到充分回应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口语 现代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文学思想对传统诗学体用观的超越及学术史意义——从“诗界革命”到“摩罗诗学”
16
作者 马建高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68-77,共10页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思想多以西方思想文化为其理论资源,或倡导革新传统的“诗界革命”,或建构破旧立新的“摩罗诗学”,从传统诗学的基本内涵着手,超越崇尚中正平和的传统文学思想,以唤起民众,救国图强。这既是诗学观的超越,也是国民性...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思想多以西方思想文化为其理论资源,或倡导革新传统的“诗界革命”,或建构破旧立新的“摩罗诗学”,从传统诗学的基本内涵着手,超越崇尚中正平和的传统文学思想,以唤起民众,救国图强。这既是诗学观的超越,也是国民性的改造,更是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创举。“诗界革命”与“摩罗诗学”的意图和方法不只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有现代的学术史意义。新的诗学观的提出,为文学发展的方向和审美旨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诗界革命”与“摩罗诗学”东西方文化异质冲突的诗学表征、以诗歌精神启动社会变革的诗之用、文学思想的革故鼎新、另一种审美范式的建立可能及其所引申的问题,值得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摩罗 传统 体用观 学术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17
作者 马卫中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8-19,共2页
诗界革命与戊戌变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梁启超说:“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吾党,就是指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党。事实上,诗界革命,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方面的一次维新尝试,它的指导思想,与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诗界革命与戊戌变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梁启超说:“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饮冰室诗话》)。吾党,就是指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党。事实上,诗界革命,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方面的一次维新尝试,它的指导思想,与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基本一致的。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界革命 戊戌变法 思想基础 梁启超 今文经学 康有为 《饮冰室话》 维新派 《清代学术概论》 《天演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与目标的契合——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18
作者 周晓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29,共3页
黄遵宪以一种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在"诗界革命"中发挥先导与呼号作用。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从诗歌理论到创作实践,黄遵宪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它体现了与"诗界革命"内在逻辑发展的一致性。他的诗论是... 黄遵宪以一种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在"诗界革命"中发挥先导与呼号作用。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从诗歌理论到创作实践,黄遵宪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它体现了与"诗界革命"内在逻辑发展的一致性。他的诗论是全面变革封建文化思想的文化革命论,充分表现出他"诗界革命"思想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理想与目标 “我手写我口” 诗界革命” 名副其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晚清诗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永芳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晚清的诗界革命,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页。但人们提起诗界革命时,往往认为它“不过是主张在旧诗里尽量多用新名词和新典故而已”,并据此断言它“自然不彻底,自然要失败”。这种看法其实是对诗界革命的误解,实有辨明之必要。提到... 晚清的诗界革命,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页。但人们提起诗界革命时,往往认为它“不过是主张在旧诗里尽量多用新名词和新典故而已”,并据此断言它“自然不彻底,自然要失败”。这种看法其实是对诗界革命的误解,实有辨明之必要。提到诗界革命,人们经常征引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里的一段记载来进行论述(引文详略互有出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黄遵宪 谭嗣同 诗界革命 向西方学习 康有为 改良派 改革运动 清议报 巨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文人的集群关系变异及其诗界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东玲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6-164,共9页
明清之际的历史语境激变影响着文人集群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群体关系离析和再聚合互见的格局变化。在此过程中,文人群体的伦理依托、聚合动因和活动空间皆有所变异:基于亲师友等伦理关系的既有族群、学团和社局出现碎片化、混杂型再聚... 明清之际的历史语境激变影响着文人集群关系的稳定性,出现了群体关系离析和再聚合互见的格局变化。在此过程中,文人群体的伦理依托、聚合动因和活动空间皆有所变异:基于亲师友等伦理关系的既有族群、学团和社局出现碎片化、混杂型再聚合态势;文化本位型集群动因趋于政治化,衍变为裹着文化外衣的政治性集群;再聚合群体的成员占籍来源和活动轨迹趋于泛地化,淡化了原有集群的乡邦地域色彩。文人集群的泛地化流动形成了清初诗群版图"诗群-群丛-文化圈"的网络化延展与诗国竞争格局的区位差异,同时,在文人再聚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文化共质和混层文化空间对于清初诗歌创作思维的类型化、诗风气骨的两极化及诗歌体式的偏好性选择等方面皆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文人 集群关系 格局变异 诗界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