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乔治·英尼斯诗画融合的创作方法
1
作者 魏骏瑶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4-220,255,共8页
乔治·英尼斯是19世纪晚期美国的领军性风景画家,他在吸收借鉴欧洲传统绘画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把自然风景、情感及诗性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画融合创作风格。英尼斯的作品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诗性和审美内涵,美国文艺复兴所流行的... 乔治·英尼斯是19世纪晚期美国的领军性风景画家,他在吸收借鉴欧洲传统绘画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把自然风景、情感及诗性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画融合创作风格。英尼斯的作品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诗性和审美内涵,美国文艺复兴所流行的超验主义思想以及公众普遍认同的乌托邦精神增强了其画作的魅力。英尼斯善于以诗歌的形式传达对自然的情感,诗与画的融合传递出浪漫情怀,启发了观者的诗性联想。英尼斯的一些绘画和诗歌创作既涉及对自然的神性表现,同时又有现实社会的印记,推动了美国绘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对美国19世纪晚期及后世艺术风格的演变有较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英尼斯 诗画融合 创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论的“诗如画”思想
2
作者 王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3,231,共10页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图文关系的讨论源远流长,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绘画想要取得与诗歌同等的人文学科地位,另一方面诗歌则以绘画的逼真性为追求,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盛况。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对语言表现力的推崇,使得艺术家们在追求语言表达优势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字的造象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诗如画”的内涵。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正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诗如画”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以把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轨迹,更可以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互鉴 诗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论中国传统诗画的融合
3
作者 刘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6-128,共3页
"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不尽意、言难达意等等这种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哲学上形成了著名的"言意之辨"。古人解决言意矛盾的办法是,在言与意之间加进"象",通过"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不尽意、言难达意等等这种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哲学上形成了著名的"言意之辨"。古人解决言意矛盾的办法是,在言与意之间加进"象",通过"立象以尽意"。而言与象的结合,则大大拓展了意的表达空间。中国传统诗画之所以融合一体,正是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需要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象结合 诗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的诗意内蕴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8,106,160,161,共11页
诗画融合是中国古代绘画传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成就。画史上论述诗画融合,一般都聚焦于文人画传统,将诗书画印合一视为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南宋院体山水画在古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已有研究大多从绘画技法上对之加以认可,而无关乎"... 诗画融合是中国古代绘画传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成就。画史上论述诗画融合,一般都聚焦于文人画传统,将诗书画印合一视为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南宋院体山水画在古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已有研究大多从绘画技法上对之加以认可,而无关乎"诗画融合""诗画一律"等相关于诗意内蕴这一中国绘画艺术传统最为推崇的艺术风格与内在精神特质层面。深入南宋院体山水画发展历程,可见大量蕴含浓郁诗意的作品,体现出融于构图、笔墨等形式语言本质层面的诗画融合境界,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民族特征的韵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院体山水 诗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与诗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1-104,共4页
中国画与诗有着一种共通的追求,即形神兼备以神胜。画以形传神,诗以形造境。正是在这一点上,画与诗走到了一起,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共美的艺术特色。诗画融合,乃是中国画与诗最独特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中国 诗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光潜画论看他艺术观的中国本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延利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8-182,共5页
朱光潜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原则和中国传统画论有相通之处,并从审美的"距离"阐述了这种形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合"观点,朱光潜改造西方移情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情趣与意象"契合... 朱光潜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原则和中国传统画论有相通之处,并从审美的"距离"阐述了这种形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合"观点,朱光潜改造西方移情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审美定义。对于元明清中国绘画偏向山水一途,朱光潜则认为从美学观看,艺术美在价值上高于自然美,因此没有理由只注重自然画而不注重人物画。对中国传统"意在笔先"的绘画原则,朱光潜在改造克罗齐的意言一致观基础上提出"意到笔随"的创作理论。凡此种种,朱光潜通过"批判的综合"中西方艺术理论,以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心灵""化"西方理论,所以说朱光潜的艺术观本位是中国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与绘的形式化 移情与诗画融合 自然和人物与艺术美和自然美 意在笔先和意到笔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