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邵雍的诗歌精神 |
崔波
|
《南腔北调》
|
2025 |
0 |
|
2
|
新世纪诗坛印象:诗歌精神与当代言说 |
陈超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3
|
从人生趣味到诗歌精神——以两晋金谷诗会和兰亭诗会为中心 |
黎臻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4
|
诗歌流派与80年代诗歌运动——兼论80年代诗歌精神的“流派学”特征 |
周伦佑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5
|
|
5
|
“儿童精神”·“诗歌精神”·美育教化——论王立春儿童诗的独特艺术个性与多重思想意蕴 |
于树军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6
|
启蒙与困惑:八十年代作为一种诗歌精神 |
刘波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0 |
|
7
|
“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 |
乔军豫
|
《昌吉学院学报》
|
2009 |
0 |
|
8
|
消费时代的诗歌精神 |
卢桢
|
《艺术广角》
|
2010 |
0 |
|
9
|
异端的锋芒:80年代诗歌精神 |
梁雪波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2
|
|
10
|
大地及其“卑微的物什”与精神还乡——弓车诗歌论 |
张厚刚
|
《百家评论》
|
2015 |
0 |
|
11
|
“自然”之思及其呈现方式——论李少君诗歌的主体情思与艺术特色 |
熊辉
|
《西部文艺研究》
|
2024 |
0 |
|
12
|
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世俗沉沦与诗歌的困境 |
翟晴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8 |
0 |
|
13
|
迷途的诗潮——试论当代新诗的精神及艺术迷失 |
杜光霞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4
|
陈超与海子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 |
段曦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5
|
呼唤诗歌的野性--综合性文学刊物 |
张学昕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6
|
常态的性灵书写与非常态的诗歌意义——关于娜夜的诗歌精读与潜对话 |
张德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7
|
诗人自我拯救与诗歌大国气象——“二十一世纪现代诗群流派大展”引发的思考及启示意义 |
庄伟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8
|
喧嚣诗坛下的隐忧——论新世纪诗歌的负面效应 |
宋宝伟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9
|
论吕进的诗歌创作 |
刘静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6 |
1
|
|
20
|
危险与可能:“诗歌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当代诗歌阅读札记一则 |
颜炼军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