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拓诗学研究的新视野──序《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1
作者 余恕诚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5期107-108,94,共3页
关键词 接受 中国古典诗歌 诗学研究 新视野 阐释史 文献资源 诗歌接受 文献资料 诗歌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 被引量:3
2
作者 邓新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35-140,共6页
本文对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进行挖掘和总结。文章认为,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的理论命题对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并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它本身已具有... 本文对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进行挖掘和总结。文章认为,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的理论命题对读者在诗歌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并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它本身已具有接受理论方法论的意义;同时,王夫之提出的“读者以情自得”又要求读者的自由创造必须以作品的思想蕴涵作为依据因而富有辩证意味。文章还对诗歌接受过程中“读者以情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诗歌接受理论 读者 以情自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诗歌接受的历时性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钟琼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5-97,共3页
一、前言 自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思想家,一生共创作了2800多首诗歌。他有生之年就享有“及身而风行海内”“贤不肖皆赏其文”的美誉。而且生前他的诗歌就已经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对上述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 一、前言 自居易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思想家,一生共创作了2800多首诗歌。他有生之年就享有“及身而风行海内”“贤不肖皆赏其文”的美誉。而且生前他的诗歌就已经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对上述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他的诗歌对日本平安王朝时期(794-l192)的文学影响深远,他的诗歌传到日本后,很快成为宫廷上层推崇的对象。“宫廷设置《白氏文集》侍读官,学习白居易的诗文与学习中国儒学经典放在一起,被认定为日本天皇必备的修身养性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接受 白居易 历时性 日本天皇 文学影响 唐代中期 儒学经典 修身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诗歌接受
4
作者 叶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7-21,共5页
经由诗歌创作对文化意识的整合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诗歌成为艺术化的文化心理——情感符号和多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这种被赋予了独创的诗美形式的文化成果是一定社会文化内容的艺术编码,并凝定着特有的文化价值。但在被接受以前,它仍是... 经由诗歌创作对文化意识的整合化、个性化和审美化,诗歌成为艺术化的文化心理——情感符号和多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这种被赋予了独创的诗美形式的文化成果是一定社会文化内容的艺术编码,并凝定着特有的文化价值。但在被接受以前,它仍是一个自足体,还未充分发挥它的符号功能——传播文化的媒介作用。只有它被接受时,其文化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并通过阅读,使之在各种不同模式或类型的文化间和在同一模式或类型中处于不同历史空间的文化间交流时,起到“文化解码”的作用。这里,才完成了诗歌从发生到价值实现整个过程的文化化。 但这种由诗歌接受的“文化解码”产生的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平面的、单向的、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由诗歌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循环关系构成的立体的、流动的、有机的行为。所以,分属不同文化模式或类型的诗歌、接受者历史——文化阅读的期待视野,以及接受过程中语言体验、群体体验等文化机制的互为制约调控,才使诗歌接受中的文化交流活动最终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接受 期待视野 诗歌语言 接受 接受主体 诗歌文本 社会文化 文化交流 亚文化 文化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扬雄典事及其主导取向——以扬雄的儒学史境遇为参照 被引量:3
5
作者 侯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扬雄典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相关诗篇大都围绕扬雄的高才命世、寂寞不遇、恬淡自适而着墨,并形成扬雄宅、扬雄赋等内涵较为稳固的意象。扬雄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则先升后降,北宋以前,地位较高,宋明程朱理学盛行以后,扬雄被称... 扬雄典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相关诗篇大都围绕扬雄的高才命世、寂寞不遇、恬淡自适而着墨,并形成扬雄宅、扬雄赋等内涵较为稳固的意象。扬雄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则先升后降,北宋以前,地位较高,宋明程朱理学盛行以后,扬雄被称为莽大夫,受到排抑。儒学视阈中的扬雄进入诗歌领域,或者汇入寂寞自适等主流题材,或将之塑造为躁进失身的曲士,但后一类作品不但数量有限,且不能动摇古典诗歌中业已生成的扬雄典事内涵的稳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诗歌接受 程朱理学 儒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年谱、本事等看宋人的诗文接受意识
6
作者 薛宝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宋人对前人(包括本朝前辈)诗文的接受,除了表现在师法某些作家作品进行创作之外,还表现在对前人诗文集的整理上。在诗文整理过程中,出于知人论世的目的,宋人或积极编撰年谱、本事类著作,或对诗文进行编年,或注明典故出处。在这些编纂、... 宋人对前人(包括本朝前辈)诗文的接受,除了表现在师法某些作家作品进行创作之外,还表现在对前人诗文集的整理上。在诗文整理过程中,出于知人论世的目的,宋人或积极编撰年谱、本事类著作,或对诗文进行编年,或注明典故出处。在这些编纂、整理工作中,明显表现出宋人识源辨流、由诗意直观向诗人之意回归及"上下相维,合为具体"的诗文接受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谱 本事 诗歌接受意识 编年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中有画”与王维诗史定位之起伏 被引量:3
7
作者 袁晓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3-138,共6页
"诗中有画"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对于王维诗歌接受史来说具有双重意义:虽然对扩大王维的文化影响和深入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征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审美阐发加深并强化了王维诗歌与传统诗教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因此在以伦理政... "诗中有画"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对于王维诗歌接受史来说具有双重意义:虽然对扩大王维的文化影响和深入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征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审美阐发加深并强化了王维诗歌与传统诗教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因此在以伦理政教为中心的主流诗学中并没有起到提高王维诗歌地位的实际作用,反而致使其与传统诗学典范标准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王维 诗学典范 诗歌接受 唐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