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的诗歌功能论
1
作者 李欧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39,共6页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心理平衡来医治社会和个体,“无以言”则揭示了诗语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论语》中的论述,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功能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歌功能论 新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诗受后世诗评家贬抑冷落原因探论 被引量:7
2
作者 伏涤修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唐代以后诗评家一方面承认李诗与杜诗共为唐诗最高典范,另一方面又时常贬抑冷落 李诗。李白诗歌成就、诗坛地位与李诗学研究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并非是由于李诗缺乏审美价 值,而是与古代诗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直接关联。把诗的... 唐代以后诗评家一方面承认李诗与杜诗共为唐诗最高典范,另一方面又时常贬抑冷落 李诗。李白诗歌成就、诗坛地位与李诗学研究状况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并非是由于李诗缺乏审美价 值,而是与古代诗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直接关联。把诗的教化功能当作诗的首要之义,注重于诗 法诗艺中评判诗人的作诗功夫,在开宗立派中学问化而不是审美化地承传诗歌,这是导致李诗评价 在后世跌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歌教化功能 诗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举制度的消亡对白话新诗的生成的影响
3
作者 王珂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91,共4页
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取消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汉诗的发展 ,促进了白话新诗的生成。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国人习诗目的及汉诗功能的巨变 ,特别是不再“以诗取仕”使国人在诗的“写什么”和“怎么写”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不仅汉诗... 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取消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汉诗的发展 ,促进了白话新诗的生成。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国人习诗目的及汉诗功能的巨变 ,特别是不再“以诗取仕”使国人在诗的“写什么”和“怎么写”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不仅汉诗的个体抒情功能和诗人的主体性得到重视 ,它的“启蒙功能”也在特定时代得到充分的展示。功能决定文体 ,抒情功能和启蒙功能都需要自然明白的通俗化文体 ,特别是抒情功能赋予了诗人更多的文体自由 ,为以汉诗的诗体大解放为主要目的的新诗革命创造了重要条件。科举制度取消后引发的留学生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及平民文学的繁荣都有助于白话诗的生成 ,对新诗的形态与功能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也刺激了新诗革命的爆发 ,催生了在内容与形式、功能与形态上都与科举制度时代的“旧”汉诗迥异的“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白话新诗 新诗革命 诗歌功能 诗歌形态 文学研究 抒情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为天人之合”新解
4
作者 董小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68-72,共5页
本文认为“诗为天人之合”是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能体现出“美出于和”的基本原理,从诗的地位与功能、诗为天人和合之美、师天写实与师心造境等方面进行探讨,便可看出其普适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天人之合 诗歌功能 美出于和 师天写实 师心造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美学研究中的语言本体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西方美学 语言学模式 海德格尔 艺术符号 语言本体论 结构主义 索绪尔 雅各布森 隐喻和转喻 诗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