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审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专题讨论)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敏 方长安 +3 位作者 翟兴娥 刘复生 李润霞 邓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9-130,共2页
近百年来的中国诗歌因其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特别是其内在生命体验、思想意蕴和书写方式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古典诗歌极为不同的新质,故而被命名为新诗。这一命名,使得它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地被人提起。特别是以世界... 近百年来的中国诗歌因其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特别是其内在生命体验、思想意蕴和书写方式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古典诗歌极为不同的新质,故而被命名为新诗。这一命名,使得它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地被人提起。特别是以世界性眼光评说其特征与成就时,有人责难它因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而失去民族个性和汉语独特的张力,有人则认为它的现代性活力正是由于摆脱民族诗歌传统束缚后向外国学习的结果,也有人看到了它与民族诗歌精神之间难以言说的关联所带来的复杂性。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确实是考察、言说新诗最重要的角度与话语平台,然而,这一关系因长期以来许多言说者过于激动的情绪而一定程度地被扭曲或膨胀了。言说者个人的许多情绪性话语被阐释到了这一关系之中,不仅使这一关系在评说新诗时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关系本身也因情绪化阐释而变成了一个问题。 所谓对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的重审,就是要剥离长期以来积淀、附着于这一关系上的多余话语,回到关系本身,以新诗既有的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未来发展为目的意识,用现代眼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追问。诸如,新诗发生之初,诗人们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审视民族诗歌的?他们言说、择取民族诗歌传统时遵循的话语逻辑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传统 新诗 言说 思想意蕴 内在生命 诗歌精神 中国诗歌 情绪性 评说 眼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新诗之“旧路”——中国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关系的几种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罗绂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本文从长时段的宏观角度考察了百年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模式,结合新诗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从新诗创作的实际这一角度,来追寻百年新诗创"新"历程中的"旧路",即由梁启超发轫,胡适、李金发关注语言,卞之琳、穆旦... 本文从长时段的宏观角度考察了百年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模式,结合新诗的诗歌理论主张,主要从新诗创作的实际这一角度,来追寻百年新诗创"新"历程中的"旧路",即由梁启超发轫,胡适、李金发关注语言,卞之琳、穆旦追寻传统精神的"根本处",以及从民国初年绵延近百年以郭小川为代表的向"民间歌谣"学习等模式,进而提出20世纪初以来的旧体诗词写作未能超越梁启超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古典诗歌传统 继承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人的创造与诗歌传统的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颜同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现代诗人 诗歌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 创作机制 古代诗人 古典传统 诗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平伯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遇春 段玉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78,共13页
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且转益多师而自成一体。周邦彦、温庭筠、李商隐、杜甫、吴伟业、陶渊明等皆是对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古典诗词大家。本文以俞平伯早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旧体诗... 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且转益多师而自成一体。周邦彦、温庭筠、李商隐、杜甫、吴伟业、陶渊明等皆是对俞平伯的旧体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古典诗词大家。本文以俞平伯早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旧体诗词创作流变为经,具体到某一阶段再以他与某一位或几位古典诗词大家的艺术关系为纬,试图在经纬交织中揭示俞氏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创化的关系脉络或诗学谱系。具体而言,即主要围绕俞氏早期诗词创作与"清真词"、与"温李",中期战乱诗词与"杜诗"、与"梅村体",晚年诗词创作与"陶诗"的关系展开论述。由此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立体框架中多角度、多中心地揭示俞平伯诗词创作的多元古典诗歌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平伯 现当代旧体诗词 古代诗歌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蒙·阿米泰奇与英格兰诗歌传统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4,112,共6页
当代英格兰诗歌中诗人的创作风格各异,而其中对英格兰诗歌传统承继与发展最突出的诗人是西蒙·阿米泰奇。作为当代英格兰诗歌传统的传承人,阿米泰奇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继承和发扬哈代和拉金以来的英格兰诗歌传统,运用简单明... 当代英格兰诗歌中诗人的创作风格各异,而其中对英格兰诗歌传统承继与发展最突出的诗人是西蒙·阿米泰奇。作为当代英格兰诗歌传统的传承人,阿米泰奇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继承和发扬哈代和拉金以来的英格兰诗歌传统,运用简单明晰的文字对当代英格兰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加以描绘和呈现;同时借鉴当代美国诗歌对当代社会文化中暴力和复杂人性的呈现,以充沛的活力体现出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在冷峻的勾画里展示了人性的善恶。阿米泰奇融合了英格兰诗歌20世纪以来的两种主流诗歌风格,形成了既具有典型的英格兰诗歌传统,又具有突出的个人色彩的诗歌风格,从而成为英国当代最受欢迎的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兰 诗歌传统 阿米泰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择取民族诗歌传统之启蒙逻辑反思
6
作者 方长安 翟兴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133,共3页
新诗虽为现代白话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但新诗并没有真正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对传统诗歌稍有了解的读者不难从现代新诗中发现传统诗歌时显时隐的影迹.这种影迹是如何留下的呢?人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主体无意中的承传... 新诗虽为现代白话诗,与古典诗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但新诗并没有真正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对传统诗歌稍有了解的读者不难从现代新诗中发现传统诗歌时显时隐的影迹.这种影迹是如何留下的呢?人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主体无意中的承传,因为传统根深蒂固,不是任何主体能够轻易摆脱得掉的;然而,考察新诗萌动、生长的历史,又不难看出,传统并非完全是无意识的自然留存,而主要是创作主体的自觉沿传.那么,现代诗人究竟是以怎样的态度、立场自觉审视、择取与延传民族诗歌传统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诗 诗歌传统 承传 现代白话 传统诗歌 启蒙 古典诗歌 正切 体能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敬命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借鉴
7
作者 石云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7-222,共6页
作为朝鲜李朝著名诗人的高敬命,其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其咏史诗、咏物诗和写景诗以及反映时事的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借鉴,他注意学习中国优秀诗歌经验和表现手法,受益良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 作为朝鲜李朝著名诗人的高敬命,其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其咏史诗、咏物诗和写景诗以及反映时事的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和借鉴,他注意学习中国优秀诗歌经验和表现手法,受益良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特色。但由于受明代诗坛,特别是"前后七子"诗风影响,其诗作有时表现出明显的拟古痕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和时代风气对于朝鲜诗人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敬命 朝鲜汉文诗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静,是一方神圣的国土——北大诗歌传统与四月的诗
8
作者 李少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81-86,共6页
北京大学一直有着诗与思的美学传统,作为北大诗歌脉络中的一员,四月的诗融情致与意趣于一体,继承了这一学术脉络的精神气质。她的诗歌哀婉感叹却不失深邃,很多诗歌都指向过去,却经消化转而表现为经验与诗意。这与当代女性诗歌中的'... 北京大学一直有着诗与思的美学传统,作为北大诗歌脉络中的一员,四月的诗融情致与意趣于一体,继承了这一学术脉络的精神气质。她的诗歌哀婉感叹却不失深邃,很多诗歌都指向过去,却经消化转而表现为经验与诗意。这与当代女性诗歌中的'巫女之歌'和'妖女之歌'大异其趣,有着独特的庄重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月 北大诗歌传统 理智 哲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反叛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慧芳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3-124,共2页
新时期诗歌是在继承五四新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又是对我国古典诗歌和五四新诗的一种超越。本文试从诗歌语言的翻新与组合、修辞方法的运用、诗体形式的建构等方面 ,探讨新时期诗歌对诗歌传统的反叛。
关键词 新时期诗歌 诗歌传统 反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扬古典诗歌传统 拯救古典诗歌危机 被引量:4
10
作者 华钟彦 《中州学刊》 198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弹琴》 我们从上文关于古典音乐方面的欣赏,联想到古典诗歌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数量之大,浩如烟海,其质量较高的诗篇,常常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弹琴》 我们从上文关于古典音乐方面的欣赏,联想到古典诗歌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数量之大,浩如烟海,其质量较高的诗篇,常常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崇高的艺术魅力,如“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尽心上》)虽历时千载,流传万里,而犹脍炙人口,刻骨铭心。故《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传统 危机 新诗 词韵 旧体诗词 古近体诗 诗篇 格律 律诗 文体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传统的交融——九叶诗人郑敏和里尔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星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1期98-103,共6页
诗,是一种最具主观色彩的艺术样式。在众多时代、不同国度,诗都被目为文学之首,诗人甚至被尊为诗、诗王,人们佩服诗人对诗这一奇特形式的把握。因为诗能在尺幅之内道出广博的内心宇宙之秘密,因而被认为是最纯化的艺术。最有个性意味的艺... 诗,是一种最具主观色彩的艺术样式。在众多时代、不同国度,诗都被目为文学之首,诗人甚至被尊为诗、诗王,人们佩服诗人对诗这一奇特形式的把握。因为诗能在尺幅之内道出广博的内心宇宙之秘密,因而被认为是最纯化的艺术。最有个性意味的艺术,所以任何想把此诗与他诗做对应比较的尝试,从一开始就有失败的可能。尤其在近代社会,诗人追求个性化,追求差异乃至自栩一派,唯恐效颦。这样,从表面上看来,不同诗人的创作就犹如不同骑手驾驭的骏马,腾挪飞跃、轻踱慢步是各各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郑敏 象征主义诗歌 中国诗歌传统 九叶诗人 象征派 比较研究 象征物 象征手法 后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台港与海外新诗一面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元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9-63,54,共6页
台港现代诗是中国新诗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外的华文新诗与中国诗歌传统同样有深厚的血缘。本文拟从“中国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角度,对它们作一番观测,论证与引例均系个人以蠡测海的一孔之见,故副标题名之曰“台港与海外新诗一面观”。
关键词 中国诗歌传统 台港 创造性转化 新诗 整体意象 意象结构 洛夫 余光中 现代诗人 剔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诗歌传统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13
作者 傅潮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21-124,共4页
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各种体裁的诗词如恒河沙数,美不胜收,而且诗的精神、诗的意境、诗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方法,也深深浸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之中,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古典小说而言,作者有意追求诗歌的意韵,在散文中夹杂了大... 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各种体裁的诗词如恒河沙数,美不胜收,而且诗的精神、诗的意境、诗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方法,也深深浸入了各种文学体裁之中,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古典小说而言,作者有意追求诗歌的意韵,在散文中夹杂了大量诗词,以致于形成了种种特有的体式,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气派为世人所重。小说中的这些诗词大多在表情达意、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方面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认真研究这些小说中的韵文,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帮助考释小说的渊源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古典诗歌传统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家 比兴寄托 文学创作 表现方法 才子佳人小说 文学体裁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诗歌对叙事传统的归化与创通
14
作者 杨绪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特质用来概括近代诗歌的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都同样贴切。故在“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这一大框架下对“近代诗歌叙事”的核心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其落脚点则在于叙事伦理、叙事主体和叙事艺术诸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诗歌传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 近代诗歌叙事 归化 创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的传统因子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5-83,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诗歌传统 因子 现代文学 研究者 教授 缘起 古典 无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的诗歌:中国非虚构诗学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反动——评宇文所安《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小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122,共8页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 本文就宇文所安重要诗学理论著作《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兆》书中提出的"非虚构诗学"命题的提出、论证、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指出,宇文氏中国传统诗歌"非虚构诗学"的假定更多基于中西诗学的比较策略,以推举出中国传统诗歌为理想的诗歌,以此颠覆西方虚构诗学传统,但这一命题如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仍有诸多不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虚构 诗学 《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 世界的征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2
17
作者 霍松林 邓小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体现于日常、政治、哲学方面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具体精神。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 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体现于日常、政治、哲学方面为民胞物与、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三大具体精神。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柢,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诗歌与哲学思想的连环往复关系,对现实生活、社会风俗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都说明诗歌不仅是文学现象,而且是最集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化现象。三大文化精神在诗歌中既分别落实,又相互融汇,在思想感情的根源之地,三大精神汇归为一,成为三千年诗歌发展史的中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诗歌 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 哲学思想 诗歌发展史 根本精神 民胞物与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视点说现代主义诗歌与传统诗歌 被引量:3
18
作者 雷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传统诗歌 审美视点 西方诗歌 外来影响 诗歌创作 创作方法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群:中国传统诗歌普及化轨迹描述
19
作者 贾晋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49-155,共7页
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既同“兴”、“观”、“怨”一起成为统治中国古代诗史的政教工具论,又以其具有的培养人的群体伦理情感与协调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独特意义和影响,促使传统诗歌的很大部分逐渐朝着“以文会友”——社交应... 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既同“兴”、“观”、“怨”一起成为统治中国古代诗史的政教工具论,又以其具有的培养人的群体伦理情感与协调人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独特意义和影响,促使传统诗歌的很大部分逐渐朝着“以文会友”——社交应酬化发展。随着诗歌应酬化的发展,诗人队伍也不断扩大,作为“不学诗,无以言”的社交工具,促使人们竞相学诗,诗歌于是在士大夫阶层不断普及。为了适应诗歌普及化以及在社交场合运用的迅疾便捷,规定诗的固定格律、便于检索典故辞藻的类书以及各种构造模式亦应运而生,使诗歌成为人人均可易于掌握的技术。这种应酬化、普及化、技术化的结果,造成大量的平庸诗人和诗作,然而也正因此助成了诗国的繁荣,一方面众星拱月般地烘托出真正伟大的诗人,另一方面更成为协调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诗歌 普及化 社会伦理关系 社交场合 士大夫阶层 诗学观念 群体伦理 构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述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建次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4,共7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诗歌所表现精神内涵演变的探讨,三是对传统诗歌所呈现体式演变的辨析,四是对传统诗歌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五是对传统诗歌流派古今...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诗歌所表现精神内涵演变的探讨,三是对传统诗歌所呈现体式演变的辨析,四是对传统诗歌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五是对传统诗歌流派古今演变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内容,多方位显示出传统诗歌古今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将我国传统诗歌研究有力地往前予以了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传统诗歌 古今演变 研究成绩 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