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纪之交诗歌传播之考察与思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延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19,共7页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诗歌传播有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文化等新的社会文化特征都为诗歌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的质素,影响了诗歌写作的状况和诗歌文体从形...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诗歌传播有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文化等新的社会文化特征都为诗歌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的质素,影响了诗歌写作的状况和诗歌文体从形式到内容各个层面。这些合力最终使得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求真的美学倾向,这种"求真"的美学导致了诗歌写作当中"善"的纬度的缺失。而如何让诗歌写作在真善美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诗歌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传播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信息文化 求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理背景与学科特质 被引量:4
2
作者 梁笑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8-141,共4页
“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和“诗歌精神的重建”、“诗体的重建”一起作为新诗二次革命的逻辑起点,理应得到高度重视。立足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进行中国诗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科特质已经渐趋明显。这既是中国传播学... “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和“诗歌精神的重建”、“诗体的重建”一起作为新诗二次革命的逻辑起点,理应得到高度重视。立足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进行中国诗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科特质已经渐趋明显。这既是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重构和专业化拓展的有益尝试,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传播学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传播 新诗二次革命 学科特质 专业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和诗人文学生命沉浮录——读《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3
作者 葛刚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6-127,共2页
20年来,尚永亮教授倾力于中唐文学的研究,尤其对中唐元和诗人群体情有独钟,早在1993年即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一书,从社会文化、创作心理等层面对元和诗人的心态动机、审美趣味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剖析。后来又陆续出版了... 20年来,尚永亮教授倾力于中唐文学的研究,尤其对中唐元和诗人群体情有独钟,早在1993年即出版了《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一书,从社会文化、创作心理等层面对元和诗人的心态动机、审美趣味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剖析。后来又陆续出版了《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文学 文化学 诗歌传播 元和 接受史 人文学 沉浮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诗歌有效传播范式中地域文化元素的优势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梁笑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5,共5页
诗歌的现实和未来都期待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播策略。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考察地域文化与诗歌传播的关系,去揭示诗歌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求的视角。文化经由传播表现自身,丰饶鲜活的地域文化之存在使得文... 诗歌的现实和未来都期待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播策略。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考察地域文化与诗歌传播的关系,去揭示诗歌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求的视角。文化经由传播表现自身,丰饶鲜活的地域文化之存在使得文化互动成为可能,而传媒技术越是发达,地域文化越是无法滞守于它的故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域文化可以借助现代传媒被更多的群体所接触接受,以更具活力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最终实现文化地域的明朗化;同时,诗歌传播也能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创新元素,综观当代诗歌有效传播的各种范式,其中几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元素让诗歌传播呈现出更有竞争力的状态,地域文化元素的优势效应具体表现为:地域命名的诗群、诗社与诗刊的集结效应,地域诗年鉴、诗集与诗史的溢出效应,"诗性地理"生成和演化的视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传播 地域文化 集结效应 溢出效应 视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明 《河北学刊》 2002年第5期104-107,共4页
本文参稽《乐府诗集》等著作,在总体观照中国古代诗乐合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上窥先秦,下连宋明,对以乐传诗的过程做了历史的分期;并以两汉到南朝这一时期为重点,论述了乐府诗在传播过程的演变,使用的... 本文参稽《乐府诗集》等著作,在总体观照中国古代诗乐合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上窥先秦,下连宋明,对以乐传诗的过程做了历史的分期;并以两汉到南朝这一时期为重点,论述了乐府诗在传播过程的演变,使用的乐调的性质及前人关于音乐对乐府流布的作用的理论概括;论述了乐府官署发挥的传播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以及产生的传播效应,从而寻绎并解释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诗以音乐为介质进行传播的颇具特色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集》 音乐 诗歌传播 古代诗歌 乐府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世纪罗马的诗歌出版与文化建设
6
作者 李小迟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69,共5页
一世纪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也是古典世界出版事业的一大高峰期。在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热潮中,大量诗歌作品的涌现尤为引人瞩目。究其原因,经历体制转型、面临治国考验的罗马,需要文艺作品和出版活动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多... 一世纪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也是古典世界出版事业的一大高峰期。在文学创作和出版的热潮中,大量诗歌作品的涌现尤为引人瞩目。究其原因,经历体制转型、面临治国考验的罗马,需要文艺作品和出版活动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多的现实功用。诗歌出版在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极为广泛,内容契合了罗马帝国树立文化自信、重振社会道德、塑造政治认同的需求,不仅拥有出版业繁荣的现实依托,更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成为佐助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罗马出版 诗歌传播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 被引量:68
7
作者 吕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科学地总结中国新诗诞生以来的经验和考察新诗的现状就会发现,中国现代诗学正面临三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新诗... 科学地总结中国新诗诞生以来的经验和考察新诗的现状就会发现,中国现代诗学正面临三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新诗面临二次革命,以迎接新的复兴。三大前沿问题就是二次革命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新诗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诗歌精神重建 诗体重建 诗歌传播方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之异同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强 董立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54-163,共10页
清华简《耆夜》记载周公赋《蟋蟀》,《诗经·唐风》亦有《蟋蟀》,两诗不仅题目相同,而且内容多有关联。通过对比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可以确定两者关系密切,但在用韵、演唱曲调、起兴上又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诗歌主题... 清华简《耆夜》记载周公赋《蟋蟀》,《诗经·唐风》亦有《蟋蟀》,两诗不仅题目相同,而且内容多有关联。通过对比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可以确定两者关系密切,但在用韵、演唱曲调、起兴上又有诸多不同,尤其是诗歌主题差异较大。由此,我们认为清华简《蟋蟀》与《唐风·蟋蟀》是两首不同的诗歌。《诗经》中的同题诗,如《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还有相似度较高的非同题诗皆可证两者的关系。先秦时期,在诗歌创作后、《诗经》编辑中,诗歌有由地方向中央传播的“采诗”及“献诗”的过程,同样,诗歌也有由中央向地方及个人传播影响的过程。这种传播途径更多地体现在王畿地区的诗歌对地方及个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方面。诗歌的传播过程中自然会有同题诗的产生,它们有同样的复沓方式、吟唱方式来吟唱,同时也会改造、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变调。清华简《蟋蟀》和《唐风·蟋蟀》两首同题诗正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蟋蟀》 《唐风·蟋蟀》 同题诗 异同 诗歌传播 雅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诗与当下新诗重建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洪伟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3期30-32,共3页
中国新诗目前正面临着重建的重大任务。中国现代小诗以其自身的发展积极支持与配合了新诗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的工作。学界应以小诗为重要切入口之一,切实推进当前新诗建设。
关键词 小诗 新诗 诗体重建 诗歌传播方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微型诗与短信 被引量:1
10
作者 柯志敏 郑培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74-78,共5页
从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的角度探讨了微型诗与"第五媒体"——短信结合的必然性及其缺陷,研究了中国微型诗的兴起及其在21世纪与短信这一新兴诗歌传播方式的结合,对于当下比较艰难的诗体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以期为... 从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的角度探讨了微型诗与"第五媒体"——短信结合的必然性及其缺陷,研究了中国微型诗的兴起及其在21世纪与短信这一新兴诗歌传播方式的结合,对于当下比较艰难的诗体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新诗建设提供一点启发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诗 短信 边缘化 诗体建设 诗歌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