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钱锺书与维柯——《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所见“诗本质”公案源起与始末
1
作者 张露露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7,共11页
钱锺书在《谈艺录》第四则附说中批评闻一多《歌与诗》中的“诗即史”论断,由此开启了一段关于“诗的起源”与“本质”的学术公案。前人对此已有论述,但都较为忽视这场论辩双方的共同学术思想资源维柯,以至于未能充分澄清这段跨越近四十... 钱锺书在《谈艺录》第四则附说中批评闻一多《歌与诗》中的“诗即史”论断,由此开启了一段关于“诗的起源”与“本质”的学术公案。前人对此已有论述,但都较为忽视这场论辩双方的共同学术思想资源维柯,以至于未能充分澄清这段跨越近四十年(1948—1984年)的“诗-史”之争的由来与实质。通过察考《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及相关学术札记,可以看到钱锺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维柯的浓厚兴趣;并且,《新科学》意大利原文中关于“caratteri poetici”(诗性文字)和“universali fantastici”(普遍形象),以及想象(fantastici)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论述深刻影响了《管锥编》中对《易》象和《诗》喻的诗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维柯 诗本质 闻一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探问“诗的本质”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冬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3,共7页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qu...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 与哲学之争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形·诗味·诗魂 被引量:8
3
作者 张传彪 《山东外语教学》 2005年第5期100-104,共5页
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英汉诗歌翻译应该侧重诗意、诗味而非诗形.文章作者试图从诗歌本质出发,探讨诗歌翻译的深层矛盾,并在此基础上论证黄杲炘先生提出的所谓"三兼顾"译诗法理论上缺乏根据,实践上难以令人信服.
关键词 本质 汉译 格律 “三兼顾”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和诗人:海德格尔诗学阐微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宏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1,共3页
海德格尔诗学思想是在现时代的历史状况下产生的,也是与其整体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海德格尔在现代语言转向的大背景下从语言的本源性地位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他对美学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为避免重新落入传统美学的窠臼,... 海德格尔诗学思想是在现时代的历史状况下产生的,也是与其整体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海德格尔在现代语言转向的大背景下从语言的本源性地位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他对美学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为避免重新落入传统美学的窠臼,他以诗学代替美学,把诗的本质建立在语言(存在)的基础上,认为此在的根基处就是“诗意的”,栖居在本源的近处。而艺术家、诗人先于众人而看到了神的光芒,为终有一死的同类寻找转向源头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正 被引量:1
5
作者 温儒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朱光潜 理论 论》 美学 文艺心理学 本质 形式 中国 “顿” 自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诗歌理论研究格局的构想——读张孝评著《中国当代诗学论》
6
作者 邹建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124-126,共3页
张孝评先生所著《中国当代诗学论》(西北大学出版社)是一本厚重的著作,它选题合理,选材精到,论述精析,富有创见,特别是它对于诗歌本质与诗的其他要素如意象、语言等的独到把握,让我大开眼界。我很高兴能向诗歌爱好者和广大读者... 张孝评先生所著《中国当代诗学论》(西北大学出版社)是一本厚重的著作,它选题合理,选材精到,论述精析,富有创见,特别是它对于诗歌本质与诗的其他要素如意象、语言等的独到把握,让我大开眼界。我很高兴能向诗歌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推荐这本诗学专著。诗的美学本质与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理论 研究格局 中国当代 歌创作 文化 本质 的意象 构想 话语方式 歌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谢克强的诗艺转型
7
作者 邹建军 《理论月刊》 CSSCI 1998年第2期33-36,共4页
关键词 谢克强 歌创作 本质 真正的 歌艺术探索 意象 中国 客观化 表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有识见的诗歌理论专著——评吕进《新诗的作创与鉴赏》 被引量:3
8
作者 马立鞭 《当代文坛》 1983年第6期30-32,共3页
新诗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好的势头。它的明显的标志是:诗人的艺术视野,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开阔;对诗的艺术技巧的探索,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活跃;随着新诗创作的日趋繁荣,自然地也活跃了诗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诗歌艺术的理论专... 新诗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好的势头。它的明显的标志是:诗人的艺术视野,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开阔;对诗的艺术技巧的探索,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活跃;随着新诗创作的日趋繁荣,自然地也活跃了诗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诗歌艺术的理论专著之多,也是建国以来少有的。所以,对于新诗的美好前景,我们无须怀疑,更没有任何理由悲观。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吕进同志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是一本有识见的新诗理论专著,值得一读。 “文章切忌随人后。”不囿于前人的学说,能另辟天地,提出自己颇有锋芒的艺术见解,正是吕进同志这本著作的第一个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吕进 歌理论 识见 修辞法 脚韵 抒情美 歌艺术 与画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又朴素又高贵——张新泉诗《做官的朋友》读后
9
作者 何国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8-58,共1页
读张新泉的诗,感到他做人做得透彻,做得朴素,因而高贵。诗人,倘无心于人本意义之外的奢求、炫耀,除却沽名钓誉的所谓桂冠之需,安于本真,发露自然造化之工,心之动处必有悠悠远远、至真至切的回应。诗,便是视之不见觉之有应的精灵了。 诗... 读张新泉的诗,感到他做人做得透彻,做得朴素,因而高贵。诗人,倘无心于人本意义之外的奢求、炫耀,除却沽名钓誉的所谓桂冠之需,安于本真,发露自然造化之工,心之动处必有悠悠远远、至真至切的回应。诗,便是视之不见觉之有应的精灵了。 诗本来是朴素而高贵的。诗的本质便是人的本质。在终极意义上,诗与诗人是二而一的。诗人可惜有一具躯体,注定要奔波、劳顿,历经坎坷与不幸之后化为乌有,而诗却超越时空地留存下来。所谓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新泉 读后 朋友 发露 自然造化 本质 注定要 超越时空 语体意识 张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韵律诗教学核心内容的确定——以李商隐《锦瑟》教学为例
10
作者 程永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Z期31-33,共3页
一、古代韵律诗的本质:言声和谐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性质是什么?《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笔者认... 一、古代韵律诗的本质:言声和谐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性质是什么?《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笔者认为,“言”(言语)与“声”(声音)的和谐,是古代韵律诗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核心 《锦瑟》 韵律 李商隐 本质 “声” “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断想
11
作者 高柳 彭一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4-56,共3页
如果我何承认今天的诗歌由于主体力量的单薄不但失却亮色而陷入了危机的话,那么,重建我们的诗歌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人类的一部分而且是作为人类良心的发言者的诗人们,正受到物欲世界日益严重的技... 如果我何承认今天的诗歌由于主体力量的单薄不但失却亮色而陷入了危机的话,那么,重建我们的诗歌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人类的一部分而且是作为人类良心的发言者的诗人们,正受到物欲世界日益严重的技术盘剥,因此诗的存在越来越艰难困苦,诗也日益渴望一种实质性的超越。“没有超越,不能超越个人,我们就会成为病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的 现代 人们 发言者 本质 主体力量 亮色 艰难困苦 二律背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诗歌理论
12
作者 陈永志 《求是学刊》 1982年第6期45-50,共6页
关键词 郭沫若 节奏 歌艺术 本质 歌理论 自由 浪漫主义 外在韵律 叙事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
13
作者 张同吾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7-93,共7页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张同吾梦幻与现实在广阔无垠的诗学领域里,没有任何课题比“诗是什么”更富有本体意义了。其实,诗很简单,仅仅是情绪的艺术凝聚,正如形体是舞蹈的语言,色彩是绘画的语言,音响是音乐的语言,造型... 诗的寻觅与发现──我与诗评诗论●张同吾梦幻与现实在广阔无垠的诗学领域里,没有任何课题比“诗是什么”更富有本体意义了。其实,诗很简单,仅仅是情绪的艺术凝聚,正如形体是舞蹈的语言,色彩是绘画的语言,音响是音乐的语言,造型是建筑的语言,那么诗歌就是让语言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创作 本质 语言 文化心理 意象符号 抒情主人公形象 审美特征 审美发现 文化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宋诗“味同嚼蜡”的本因
14
作者 徐乃为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8-22,共5页
关键词 本质特性 本质特征 社会功能 欧阳修 “情” 以文字为 本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的文艺观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锺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4-197,共14页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作品,这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而"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并持守之,即是建立一个世界。作品把自身置回到...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具有并且需要区分三个层次:物、器具与艺术作品,这三个层次是统一的;而"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作品开启一个世界并持守之,即是建立一个世界。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物的质性中,回归到许多涌现出来的东西中,这就是制造了大地。而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之澄亮所形成的光亮,就是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诗的本质是命名,而命名则是原语言,亦即人类此在的根基与民族历史的孕育基础的本源性语言。究其实,海德格尔这是以哲学论证的方式谈论一个发生学的问题,从而将艺术对于人类和民族的意义,提到了最具根本性的高度上,或曰阐述到了最具根基意义的深度上。海德格尔所谓诗意地栖居,即是在天、地、神、人的四重整体中逗留着的人,以这一整体的贯通敞开成其自身的本质,而人性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就叫作诗,作诗因而成为原初性的筑造。在其80岁所写《艺术与空间》一文中,世界更是成为一种"自由之境",这一自由之境是辽阔的,它让一切物涌现、持留,让人栖居,人在物中间,不是物因此在而得到揭示亦即呈现,论者们所指责的《存在与时间》中那个因处于中心位置、过于突出的此在,被消解了。这样,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便与其嬗变后的存在论相统一了。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此种脉络,"海"学界至今仍昧而未明。中国园林与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一种天人相亲的内容,也具有更多的艺术成分。中国艺术所构建的乃是天人相亲、自然与文化相融,虚中有实、实中求虚、即体即用、体用一如的世界。这才是人诗意地栖居的现实的而非仅是哲学思考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艺术观 艺术的本质 意地栖居 自由之境 中国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八)
16
作者 王锺陵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91,共7页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乃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古代诗论在其开端期,即已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诗歌传统的内在矛盾,社会功能的要求与其文体特征的矛盾:诗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广泛,然而,其个体性的言志抒情的特...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乃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古代诗论在其开端期,即已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诗歌传统的内在矛盾,社会功能的要求与其文体特征的矛盾:诗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广泛,然而,其个体性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又使它往往缺乏与此种广泛的社会功能相符应的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广阔内涵。中国诗的特征构成了不仅是古代诗歌史,而且是新诗史运动的内在根据。诗的抒情性与群体性的结合,涉及一个小我与大我的问题。一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功利地看待与人民的相通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这一层次上,从其同构性与相异性上,既沟通小我与大我,又区别小我与大我,这才能找到走出怪圈的途径。从总体上说,无论旧诗、新诗都要将赋比兴结合起来。赋以吸收现实内容,比兴以增强诗味。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属性 中国歌的内在矛盾 小我与大我 建立新格律的构想 发展新的新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