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意思、意义与意象——兼论“诗本体”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礼堂 张子帆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7-81,共5页
意思有别于意义。实词有相对稳定的意思,独出的词没有意义,意义的最小单元是语言游戏,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建构意义整体。意义连接了语言系统和生活世界,意思则仅仅从属于语言系统。对词而言,纯粹价值先于意义。意思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 意思有别于意义。实词有相对稳定的意思,独出的词没有意义,意义的最小单元是语言游戏,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建构意义整体。意义连接了语言系统和生活世界,意思则仅仅从属于语言系统。对词而言,纯粹价值先于意义。意思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意象则是主观的联想。心象和意象均包含图像性质,但心象是浮动的印象,不稳定,未定型,是一种初步的有待指引、展开、完成的模糊辨认,这种辨认需要意向持续、深入地聚焦语言构造的范畴对象。因为人类没有"智性直观",我们不可能全然洞悉诗歌和语言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 心象 意义 意象 诗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的纯化与情感的节制——论刘勰诗本体论的情感论
2
作者 王珂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文心雕龙》呈现的刘勰诗本体论是中国古今诗论中最完备的诗歌本体论 ,情感论是其重心。在情感的浓淡收放、情感的自然化与社会化方面 ,都显示出刘勰的节制与中庸。他对“诗缘情”说矫枉过正 ,偏向于传统与保守 ,但其“怊怅切情”说发... 《文心雕龙》呈现的刘勰诗本体论是中国古今诗论中最完备的诗歌本体论 ,情感论是其重心。在情感的浓淡收放、情感的自然化与社会化方面 ,都显示出刘勰的节制与中庸。他对“诗缘情”说矫枉过正 ,偏向于传统与保守 ,但其“怊怅切情”说发现诗不是感情的放纵 ,“感物吟志”说发现了诗的情感体验及诗的生成过程 ,意识到了诗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体 情感论 刘勰 《文心雕龙》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道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诗本体:一种新的诗学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少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8-142,共5页
就一般性观念来看,"诗学"只是一门涉及诗歌写作技艺理论的学科。圣童认为,这是自亚里士多德起西方"诗学"的历史性错误。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则将"诗学"视为非技艺性的形而上范畴。因此,圣童对隐于诗歌作... 就一般性观念来看,"诗学"只是一门涉及诗歌写作技艺理论的学科。圣童认为,这是自亚里士多德起西方"诗学"的历史性错误。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则将"诗学"视为非技艺性的形而上范畴。因此,圣童对隐于诗歌作品背后的"客观诗本体"的存在性进行了揭示,并致力于从该立场寻找诗歌作品的存在意义及诗歌写作等方面的研究。圣童的诗学论著《形上本体诗学》,正式提出了"客观诗本体"的概念,从全新的角度将"诗学"重归纯粹哲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体 形而上 主观 客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诗本体的艺术意境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经之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6期64-72,共9页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然而,对于艺术意境的诠解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就古代而言,有认为源于“疆界”意,有认为与佛经传播有关,有认为意境渊源于形神说,言意论,诗味说等。就现代而言,则更是言...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然而,对于艺术意境的诠解和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就古代而言,有认为源于“疆界”意,有认为与佛经传播有关,有认为意境渊源于形神说,言意论,诗味说等。就现代而言,则更是言人人殊。有的说,意境即是艺术形象,意境不过是艺术形象的中国称谓;或云,意境并非一般艺术形象,而是典型形象。有的说,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所构成的形象,即是意境;或云,意境并非形象本身,而只是形象引起的情调、气氛,因而,只有象外之意方是意境。有的说,意境即诗意,为诗歌所特有;或云,意境并非诗歌所独有,一切优秀艺术都可以创造出意境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意境 诗本体 意境范畴 艺术本体 味说 典型形象 审美特征 审美范畴 境界 情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之“静”与“美感”之“动”的辩证体现——《形上本体诗学》之“客观诗本体”诗学原理浅析
5
作者 张少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3,共9页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qu...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体 主观 客观 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世纪新诗史的总概括及对诗本体、新诗特点与其发展道路的思考
6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 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而从中国诗的特征上去予以更深的把握。这一世纪的新诗史表明,明确诗的本体,是理解新诗史上种种争论及引导新诗走向未来的关键。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赋比兴诗学理论,便是对诗的这一属性的最简明、切实的概括。智、情与咏唱(吟诵)的三位一体是诗的本体,只有从诗的这一本体性上,我们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明白新诗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语言的变化,不仅使得新诗大大地增强了其散文性因素,因此它应该特别注意于维护其本体,而且还使得古代诗歌所习用的诸如诗眼等一些可以造成诗意的表达方法难以再加使用。意象的"波段"比较长,这是新诗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总结80多年新诗史的得失,可以看出: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的特点 三者结合的新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殊途同归:情感与形式──中西方诗本体论的历史嬗变探微
7
作者 王珂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0-56,共7页
诗的本体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中西方对诗的本体问题的观照都有一个由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化、过渡的过程。同样,中西方诗的本体论,也都不约而同地经历了从重视客观环境的外视点向注重创作主体和诗歌文体的内视点的嬗变。诗的本体... 诗的本体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中西方对诗的本体问题的观照都有一个由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化、过渡的过程。同样,中西方诗的本体论,也都不约而同地经历了从重视客观环境的外视点向注重创作主体和诗歌文体的内视点的嬗变。诗的本体论的嬗变,正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的自主意识的完善,这实际上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本体 情感与形式 历史嬗变 摹仿论 表现论 创作主体 四行 形式论 华兹华斯 自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本体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之四
8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9-32,37,共5页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统一的“情志合一”说,而且几大体系构成一种自然的逻辑进程,显示了诗本体精神的自觉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诗言志”主要是儒家政本主义文学理论纲领,其“志”的丰富内涵往往被人为地蒸干或抽象化掉,于是有“缘情”说的重要纠偏、矫枉过正,构成对立。而在经历了这双重否定之后,才趋于自觉和成熟,发现了它们本身的丰富性及其紧密的互通关系。由对峙走向融合统一,并发掘出新的内容,是古代诗学本体论的展开方式和成熟特征。因此,可以从总体把握,中国古代诗学并不把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当作诗的本体,更不把模仿的技巧技艺当成本体,而是始终当成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与西方诗学迥然不同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诗本体 “志” 本体 审美意象 札记 言志” “情” “缘情” “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想象作为诗本体——关于19世纪欧洲浪漫派对想象的终极定位
9
作者 周可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68-73,共6页
诗与想象的关系,历来都是西方诗学密切关注并热烈谈论着的传统话题,就这一话题能真正谈出新意,并赋予它以深刻经典意义的,却是19世纪的欧洲浪漫派。这倒不是因为浪漫派比以往任何一种诗学观念或流派对想象问题投注了更多的热情以及由此... 诗与想象的关系,历来都是西方诗学密切关注并热烈谈论着的传统话题,就这一话题能真正谈出新意,并赋予它以深刻经典意义的,却是19世纪的欧洲浪漫派。这倒不是因为浪漫派比以往任何一种诗学观念或流派对想象问题投注了更多的热情以及由此而产生了大量有关这一问题的议论文字,而在于它把几个世纪以来有关诗与想象关系的常识性表述变成了一种哲学,即浪漫派不是从现象上去判别诗与想象之间的确凿无疑的表面勾连,而是从一个形而上的高度来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这一高度就是诗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存在 诗本体 本质关系 创造性 理论取向 日常经验 哲学 日常生活 科技文明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学视野中的刘勰诗体进化论
10
作者 王珂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4期90-94,共5页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文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 ,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 ,是传统与个人才能、自由与法则对抗与和解的结果。诗有恒裁也是刘勰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反映 ,是使诗人的自然情感伦理化...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文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 ,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 ,是传统与个人才能、自由与法则对抗与和解的结果。诗有恒裁也是刘勰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反映 ,是使诗人的自然情感伦理化的手段。在现代诗学视野中 ,“诗有恒裁”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刘勰 诗本体 体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禅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壮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5-46,共12页
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 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佛教 中国气派 外来文化 生命力 佛学 性格 民族 诗本体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本体观的演进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万曙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10,共7页
中国戏曲本体观从明中叶的诗本体,至清初演进为剧本体。至近代,王国维既注意到戏曲“剧”的本体特征,又强调了它的“诗”的美学品格。建国后张庚则提出“剧诗”说,对戏曲本体特性完成了全面的概括。这种演进启示我们,对戏曲既是“... 中国戏曲本体观从明中叶的诗本体,至清初演进为剧本体。至近代,王国维既注意到戏曲“剧”的本体特征,又强调了它的“诗”的美学品格。建国后张庚则提出“剧诗”说,对戏曲本体特性完成了全面的概括。这种演进启示我们,对戏曲既是“剧”又是“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本体 “剧”本体 “剧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喧哗背后的沉寂与焦虑——论世纪之交以来的新诗境遇
13
作者 季明刚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63-6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新 世纪 境遇 焦虑 众声喧哗 多元共生 外部环境 诗本体 吴思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
14
作者 龙泉明 邹建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5-151,共7页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 “为诗而诗”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观念。其主要内容有 :诗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本质的纯正 ;诗要与“政治”、“教化”等划清界限 ,诗与种种非诗体式要有所区别 ,诗歌文本应是一个有机体 ;诗歌艺术只有在表现上才存在。它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纯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 ,它使中国新诗从“散文化”阶段跨越到了“纯诗化”阶段 ,标志着中国新诗观念的一次重要转折。在现代诗学史上 ,这也是一股可贵的、产生了历史进步作用的诗歌美学潮流。它对现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和诗歌的接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 本质纯正 与非 本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情的意象组合——读阿民处女诗集《琴之涅槃》
15
作者 蔡桂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67-68,共2页
不故作惊人之语,不故呈深刻之状,一切都在纯情的抒发中完成,都在饱蘸着递进的真情的意象组合中达及。 这是我读完阿民的第一本诗集《琴之涅槃》后的突出印象。由此,我以为有必要对《琴之涅槃》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价值,以及诗人的美学经验... 不故作惊人之语,不故呈深刻之状,一切都在纯情的抒发中完成,都在饱蘸着递进的真情的意象组合中达及。 这是我读完阿民的第一本诗集《琴之涅槃》后的突出印象。由此,我以为有必要对《琴之涅槃》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价值,以及诗人的美学经验和结构方式作进一步的研究。 《琴之涅槃》共分“回忆九岁”、“她的眼睛”、“深山客来”、“告别故事”、“琴之涅槃”五辑。这不是随意的归纳或散漫的划分,实在体现着阿民生命的不断运动和渐次展开,是诗人对生命的体验由单纯走向丰富的感性呈现。从诗本体说,则是从个别的意象到一个又一个的意象组合,从意象内涵感情量的单薄到丰富,从意象包涵的感情色彩的单纯和明了到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构成的多变和浓郁。我们的欣赏沿着这五辑拾级而上,自然会领略到作者的诗心旋转着的递进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涅槃 意象组合 处女 吟哦 抒情方式 人的美学 结构方式 诗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诗学视野中的刘勰诗体进化论
16
作者 王珂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6-51,共6页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文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 ,是确立刘勰为文体学大师的基础。刘勰的诗体进化论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 ,是传统与个人才能对抗与和解的结果。在现代诗学视野中不难发现“诗有恒裁...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文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 ,是确立刘勰为文体学大师的基础。刘勰的诗体进化论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 ,是传统与个人才能对抗与和解的结果。在现代诗学视野中不难发现“诗有恒裁”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刘勰的诗体进化观对现代汉诗的文体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本体 有恒裁 随性适分 体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圭臬已死:“后朦胧诗”的诗学品格
17
作者 陈亮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3-26,共4页
圭臬已死:「后朦胧诗」的诗学品格■陈亮一个“诗言志”、“诗教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种“诗缘情面绮靡”的传统诗歌美学已被全面推翻,“一切都靠不住了,一切才刚刚开始”①,面对那么多困惑,新一代的年轻诗人们高擎起了“pas... 圭臬已死:「后朦胧诗」的诗学品格■陈亮一个“诗言志”、“诗教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种“诗缘情面绮靡”的传统诗歌美学已被全面推翻,“一切都靠不住了,一切才刚刚开始”①,面对那么多困惑,新一代的年轻诗人们高擎起了“pass北岛”的旗帜,对他们来说“圭臬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朦胧 后现代主义文化 学品格 语言学 “能指”和“所指” “零度写作” 社会转型 诗本体 语言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天之下”章句《诗》说遗义
18
作者 饶龙隼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6-40,共5页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 《诗·小雅·北山》第二章前四句“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晚周的解说多异,见载于《盂子·万章上》《荀子·君子》《韩非子·忠孝》《吕氏春秋·慎人》《战国策·东周》等文籍。该章句解说之歧异成为晚周诸子《诗》说的焦点,也是比附《诗》说与本体《诗》说冲突沟合的诱因。中国诗学观念之激发,实得力于“普天之下”章句异解之推波助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天之下” 比附《》说 本体》说 方法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庆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1-789,共9页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义缠夹 诗本体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