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明知识人的“惭愧”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安家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中晚明生员身份的泛化、乡论在科举取士中制度性功能的弱化以及考课制度的严苛化,在导致知识人向上流动日趋艰难的同时,也形塑了士人德性缺失、职分意识淡薄的普遍性格。制度影响之下士风的持续恶化,是知识人展开自省的现实语境,“惭愧... 中晚明生员身份的泛化、乡论在科举取士中制度性功能的弱化以及考课制度的严苛化,在导致知识人向上流动日趋艰难的同时,也形塑了士人德性缺失、职分意识淡薄的普遍性格。制度影响之下士风的持续恶化,是知识人展开自省的现实语境,“惭愧”则是其自我反思中首要而直接的感受,并以面向生民为基点。对儒者职分的强调、“经义”兼“治世”的自我期待、诗文经世与文章主理观念的强化、明末清初文风之转变乃至回向乡里、面向地方的新动向,则是知识人在自省中的尝试性回应。面向生民的惭愧书写不是目的与归宿,而是思“变”的起点。这也正是中晚明知识人惭愧书写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惭愧 生民 文人化表达 职分 诗文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