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教视野中的街头诗
1
作者 方长安 李沛霖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99,共7页
街头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的一种新形态。将街头诗置于诗教视野考察,可以把握其“以诗育人”的特殊性,揭示其长期以来未被关注的诗学价值。在内容层面,街头诗以“抗战动员”为诉求,传承“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传扬抗战救国思想;在... 街头诗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的一种新形态。将街头诗置于诗教视野考察,可以把握其“以诗育人”的特殊性,揭示其长期以来未被关注的诗学价值。在内容层面,街头诗以“抗战动员”为诉求,传承“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传扬抗战救国思想;在艺术形式上,采用短小精悍的诗歌体裁,重视语言的通俗性与口语化,注重节奏与韵律。从“诗教”模式来看,街头诗与大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具有“广场化”特征的传播方式和从“读诗”“感诗”到“写诗”的阅读接受路径。街头诗所具有的诗学价值和诗歌史价值值得深入探索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 抗战动员 诗教传统 学价值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初唐诗人陈子昂
2
作者 张步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51-56,共6页
初唐诗人陈志昂推崇“汉魏风骨”,批评当时“渐趋绮丽”的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主张,为历代文人肯定。本文作者指出这种肯定是由于历代文人受我国诗教传统和宁朴勿华的文艺观点的影响结果。其实陈志昂这种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及其实践之作... 初唐诗人陈志昂推崇“汉魏风骨”,批评当时“渐趋绮丽”的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主张,为历代文人肯定。本文作者指出这种肯定是由于历代文人受我国诗教传统和宁朴勿华的文艺观点的影响结果。其实陈志昂这种复古主义的文学主张及其实践之作《感遇》诗,并不有利于当时的诗歌创作。而陈志昂真正能博得后人欣赏的诗作不是他的《感遇》诗,而是他少量的近体诗。同时文章肯定陈志昂能比同时代诗人更早更具体地反映不义征战后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昂 文学主张 汉魏风骨 初唐 诗教传统 歌创作 近体 文艺观点 胡应麟 南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的救赎与寻根的异途——论《平凡的世界》的叙事图景与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无法归类的独特存在,其文学史意义一直未能有学理上的精准认定。小说醉心于人际关系书写,以“女性拯救与男青年的自我重建”和“世事激变与新能人的崛起上位”的繁复主题,来表达自我救赎的哲理思考:一... 《平凡的世界》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无法归类的独特存在,其文学史意义一直未能有学理上的精准认定。小说醉心于人际关系书写,以“女性拯救与男青年的自我重建”和“世事激变与新能人的崛起上位”的繁复主题,来表达自我救赎的哲理思考:一方面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80年代文学构成有效对话,另一方面又与《青春之歌》隐蔽呈现跨越时代的互文关系,是红色文学经典的当代承传。路遥有教化社会、感化青年的责任担当,在寻根小说的文学现场与精神氛围中,他以亲历历史的情绪体验,重寻土地情结和诗教传统的中国文学经验,走上了自己的寻根异途。这种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特质,直接奠定了《平凡的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经典意义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人际关系 自我救赎 土地情结 诗教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
4
作者 彭国忠 陈淇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4,共15页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性情论的探讨综合把握女性文学中的思想旨意、情感表达以及审美精神等多方面要求,形成了以《诗》解诗论诗的批评方式。在经学传统的阐释下,清代女性文学崇尚温柔敦厚、贞静幽闲的诗教大义,喜好独抒性灵、真切自然的情感抒露,重视兼具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文学本色。这类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既包括了对经学早期含义的理解认同,也容纳了经学传统背后新意义的生成,正是儒家学说在后世的经典化过程,对于女性文学主体价值与个性精神的认识与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女性 文学批评 经学阐释 诗教传统 性情论 以《》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